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文化>正文

什麼樣的父親 培養了楊絳

2017-08-16 16:05:47 | 來源:羊城晚報 | 編輯:劉詩揚 | 責編:石麗敏

【文化 標題摘要】什麼樣的父親 培養了楊絳

楊絳的父親、民國大律師楊蔭杭(資料圖)

【文化 標題摘要】什麼樣的父親 培養了楊絳

讀書時期的楊絳(資料圖)

  一個家族,財富的累積往往需要幾代人,才能鑄就一個大富翁。做學問也是如此,往往需要幾代人的接力,才會出現一位才華超世之人,楊絳便是這樣。

  父親精通法學,還是一位詩人

  楊家是無錫有名的書香門第。楊絳的父親楊蔭杭1895年考入北洋大學堂;1897年轉入南洋公學。他兩次出洋,先獲早稻田大學法學學士(1907年),又于1910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1911年在北京政法學校任教。就在這年7月17日,楊絳在北京出生,父親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辛亥革命後,楊蔭杭先後任江蘇高等審判廳長、浙江高等審判廳長、京師高等審判廳長、京師高等檢察長等職務。1920年任上海《申報》副總編,兼營律師事務。

  他在日本時受到孫中山、黃興等人的革命影響,加入了同盟會,後返回家鄉從事反清活動。留學期間,他對西方的民主法治有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也産生了用西方的民主法治來改良和挽救貧窮落後的中國的想法。

  除了精通法學,楊蔭杭還是一位詩人,愛讀杜詩,于音韻學鑽研很深,把各時代的韻書一字字推敲。楊絳取笑説:“爸爸讀一個字兒、一個字兒的書。”

  家庭的傳統文化熏陶,父親的開明教育

  楊蔭杭對楊絳特別鍾愛,她排行老四,在前面三個姐姐中個頭最矮,愛貓的父親笑説:“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楊絳8歲回無錫、上海讀小學,12歲,進入蘇州振華女中,從小學習好,但也個性頑皮,上課時姓馬的老師講“白馬非馬”的典故,她調皮地回説:“不通不通,假如我説,‘馬先生,非人也’,行嗎?”鬧得同學一片哄笑。在父親的引導下,她開始迷戀書裏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來啃,讀書迅速成為她最大的愛好。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她説:“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説完父女會心對笑。

  1920年,楊絳隨父母遷居上海,她和三姐跟隨大姐同在上海啟明女校讀書,寄宿在校。在上海期間,楊絳的母親生下了她最小的妹妹楊必。

  楊蔭杭有個偏見,認為女孩子身體嬌弱,用功過度,會損害健康。他有一次對女兒説:“我教的女學生中,有的整天死讀書,實際上是個低能兒。”楊絳的學習成績並不突出,父親從來也不責備她。上高中時,她還弄不懂平仄聲,很著急,問父親怎麼辦?父親卻滿不在乎地説:“不必急,到時候就自然懂了。”

  結果後來真的會分辨四聲了。有天晚上,父親在她的窗前問她某幾個字是第幾聲,有的楊絳答對了,父親很高興;對於沒有答對的,父親也不批評她。這種無為而治式的諄諄善誘,反而使得女兒的學習學得主動,學得積極。

  書香門第蘊藉的文化涵養,以及父親所給的開明教育,不啻一股細細微風,使楊絳慢慢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更重要的是,深受傳統文化熏陶,楊絳對中國文化精神天然地有著深刻認同。這種認同,奠定了她一生為人為文的基礎,這也是進一步理解楊絳的一把鑰匙。

  有理,要敢説不

  楊絳的父親有時也很嚴肅。那年楊絳16歲,正在振華女中的高中部讀書。那時北伐戰爭已經勝利,學生運動很多,常要遊行、開群眾大會等。一次學生會要各校學生上街宣傳——就是拿一條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講。楊絳也被推選去參加。但她卻擔心自己的個頭小,一著急就漲紅了臉。而且當時蘇州風氣閉塞,街上的輕薄男子又專愛欺負女孩子。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會被人看猴兒似地攏上來看,不會有什麼人正兒八經地聽演講。不過,女學生只要説“家裏不贊成”,就可以豁免。許多舊家庭裏的大小姐就這樣推掉了。她於是週末回家向父親求救,問能不能也説“家裏不贊成”。父親卻一口拒絕,説:“你不肯,就別去,不用借爸爸來擋。”楊絳説:“不行啊。少數得服從多數呀。”父親説:“該服從的就服從;你有理,也可以説。去不去在你。”並告訴她,自己從前做江蘇省高等審判廳長時,有一次張勳不知打敗了哪個軍閥勝利入京,江蘇省的士紳聯名登報擁護歡迎。他的下屬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歡迎者的名單,以為名字見了報,他即使不願意也只好罷了,但他堅持“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報上登了一條大字的“啟事”,聲明自己沒有歡迎。他對女兒説:“你知道林肯説的一句話嗎?Dare you say No!敢嗎?”

  楊絳第二天到了學校,堅持説:“我不贊成,我不去!”為此還挨了老師狠狠的批評。雖然這並不是為了什麼偉大的目標,只是一個臉皮薄、愛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醜,但父親的做法在楊絳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沒有遺産給子女,我只教育他們能夠自立”

  任《申報》副總編時,楊蔭杭曾逐日在《申報》上發表“時評”和“社語”,篇幅很短,一般四五百字,在楊絳整理的《老圃遺文輯》中,收集了楊蔭杭1920年到1925年間,在《申報》發表的600多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的評論,當時叫“時評”和“常評”。這些評論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這一點,從它們的標題中就可以看出。比如僅僅在1920年,談論政局的有《今之時局》《湘事與和議》《張作霖與徐樹錚》《保定會議》《我之廢督觀》《南軍閥與北軍閥》等;談論財經的有《新銀行團與軍黨》《新銀行團與內政》《新銀行團與田賦》《新銀行團與鐵路》《政客與災民》《所得稅》等;談論移風易俗的有《娶妾之罪惡》《中國人嗜賭之特性》《禁煙之笑談》《家庭改良之第一步》《早婚與濫婚》等;普及社會常識的有《論宗教》《鄉曲主義與大一統主義》《內訌時代之常識》《釋法》等;談論歷史借古諷今的有《談史》《惡言考》《太平新義》《虜獲品》《今小學》等。這些雜文隨筆不僅字字珠璣、篇篇錦繡,而且那信手拈來的史料功夫和發微探賾的考證本領,實在令人嘆服。楊蔭杭晚年傾力於《詩騷體韻》一書,可惜書稿未能留下。

  父親的剛正不阿、浩然正氣,對楊絳的性格養成影響很大。楊絳曾説:“在我的一生中,我也一直努力做一個不媚上、不欺下,謹守忠恕之道的正直誠懇的人。”讀大學第二年分科時,老師們都認為楊絳有條件學理科,她徵求父親的意見,父親説,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她不放心:“我喜歡文學,就學文學嗎?愛讀小説,就學小説?”父親説,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在父親的指點下,她終究不顧老師的惋惜和勸導,在文理之間選擇了自己喜愛的文科。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熏陶,因為父親對她説:“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説:“翻譯大有可為。”

  楊蔭杭反對置買家産,不僅是圖省事,他還有一套原則:對本人來説,經營家産耗費精力,甚至把自己降為家産的奴隸;對子女來説,家産是個大害。他常説,某家少爺假如沒有家産,可以有所作為,可現成“吃家當”,使他不圖上進。所以楊蔭杭對楊絳等人明明白白地説過:“我沒有遺産給子女,我只教育他們能夠自立。”

  楊蔭杭還教育他的子女要“有志氣”,樹立大志,楊絳在中學的時候,還聽她父親講到同鄉一位姓陸的朋友有兩個在交通大學讀書的兒子,“那兩個孩子倒是有志氣的,逃出去做了共産黨。”(據楊絳後來回憶,這兩人就是陸定一兄弟)楊蔭杭還主張自食其力,不能不勞而獲,這些都給孩子的心靈塑造産生很大的影響。

  抗戰時期,錢鍾書和楊絳、楊父同住。錢鍾書自幼喜讀字典,楊父發現後大樂,對女兒説:“哼哼!阿季,還有個人也在讀一個字、一個字的書呢!”博學的錢鍾書常感到缺乏“相談手”,但與楊蔭杭在一起,翁婿之間談得十分投機。(張 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