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璧山 以水的靈氣帶出城巿“神”氣
整治後的璧南河,成為一條貫穿城市的“綠絲帶”。記者 鄭宇 攝
于2011年建成開園的重慶市璧山區觀音塘國家濕地公園,因植物品種繁多而著稱:公園裏共種植有677個植物品種,曾一度刷新國內城市濕地公園植物品種數量的紀錄。
但璧山並沒有滿足於這樣的成績。從去年3月起,該區開始在觀音塘公園種植“水下森林”,現已基本成型。這也是我市迄今建成的首個水生態修復項目。
什麼是“水下森林”?
記者近日在觀音塘公園看到,在平靜的水面之下,長滿了隨水流而搖曳的水草。這些水生植物幾乎佔領了公園所有水面,總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極其茂盛,可不就是一片“水下森林”?
因為有了這片“水下森林”,觀音塘公園的湖水變得格外清澈。記者作了一番對比:在湖水入口處,水質渾濁,縱向能見度不足20釐米。而在公園中心區域,水體的縱向能見度超過1.5米,橫向能見度達到3米左右。
重慶市璧山區環保局副局長羅俊説,根據檢測的數據表明,在建設“水下森林”以前,公園湖水為IV類水質,現在已達到II類水質,整整提高了兩個等級。
“這片‘水下森林’仍在調試當中。”承擔該項目的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區域經理仲麗萍説,等“水下森林”真正建成後,湖水清澈的程度可達到“將報紙放在水下1米,仍能清楚認字讀報。”
“水下森林”有何奧秘?
“水下森林”為何有這麼強的功能?
“這是用清水型生態系統構建起來的‘水下森林’。”仲麗萍説,其基本原理,就是以生態系統中完整的食物鏈為基礎,即從初級生産者到水體最高消費者,充分利用食物鏈攝取原理和生物間的相生相剋關係,利用沉水植物群落、魚類群落、底棲動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及岸帶植物群落,構建完善健康的生態群落結構,從而維持生態平衡,達到水體中營養鹽的轉移及削減,改善及提升水質。
正因如此,這片“水下森林”的構成非常複雜,共有數十種水生動植物。水生植物有苦草、黑藻、伊樂藻、水毛莨、竹葉眼子菜等15種;水生動物有烏魚、鯰魚、鰱魚、無齒蚌、褶紋冠蚌、銅銹環棱螺等30多種。
在水下種植這些水生植物的目的是吸收水中的氨、氮、磷,凈化水質。但水生植物繁殖過多,又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因此,還得投放水生動物,用來吃掉部分水生植物,使其保持平衡。在這些水生動物之間,還得投放不同種類的魚類和底棲動物,形成生態平衡。
而這些水生動植物大多是從外地引進來的,所以還得經過較長時間的調試,使整個水生態系統向本地轉化,使其趨於穩定。仲麗萍預計,觀音塘公園的這個清水型生態系統預計可在今年底全面構建完成,實現穩定運行。
建“水下森林”目的何在?
“這是我們突破水資源限制、打造‘活力水城’的重要一招。”羅俊説,璧山無大江大河過境,人均水資源量僅為重慶的1/3,全國的1/4,屬缺水地區。穿城而過的璧南河是該區境內最大河流,也只是發源於本地的一條小河,來水少,河水自凈能力差。
過去,璧山的小製鞋、小摩配、小養殖遍地“開花”,使璧南河受到嚴重污染,成為一條臭水溝。
從2010年開始,璧山採取“河外截污、河內清淤、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方式,大力治理璧南河,僅關停的污染工業企業和養殖場,就分別達到590多家和1100多個。在生態修復措施上,該區先後建成了秀湖公園、觀音塘公園等18座濕地公園,作為璧南河的清水補給源。
多年的“治河戰爭”,使璧南河的水質由劣Ⅴ類提升為Ⅲ類,城市面貌更是煥然一新。
但即便如此,璧南河在水質上與該區提出的“水清、水暢、岸綠、景美”目標仍有差距。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總長74公里的璧南河有30公里在城區範圍內,這部分河段基本上都是硬化了河堤的“三面光”河段,使其自我修復、自凈能力差;二是作為清水補給源的18座濕地公園,收集的主要水源是地表水,本身水質也不夠清。
羅俊表示,“水下森林”在觀音塘公園建設成功後,他們將迅速推廣至其它濕地公園,從而為璧南河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水來源。
有水的地方才有靈氣。
作為一個缺水地區,這些年來,璧山“無中生有”地建成了環境優美的秀湖公園、觀音塘公園等濕地公園。它們成了璧山城區最為核心的配套景觀、最拿得出手的“城市名片”,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區內外遊客前往休閒觀光,這足以令人驚嘆。
而通過建設“水下森林”,將這些濕地公園的湖水變成清水、潔水,是一項更為長遠的打算。“這是要以水的靈氣帶出城市的‘神’氣。”分析人士指出。(記者 雷太勇 周雨)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