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豐都方鬥山上好景好吃好涼快
遊客在打糍粑。 (重慶市豐都縣委宣傳部供圖)
主城到橫樑村怎麼走?
自駕 主城出發——滬渝南線——石柱西下道——江池鎮——橫樑村
方鬥山脈位於渝東長江以南,其所屬的川東平行嶺谷與美洲阿巴拉契亞山、安第斯落基山並稱為世界三大褶皺山系。在方鬥山脈橫跨的重慶市豐都縣境內,有一處避暑勝地。8月18日,記者前往一探究竟。
古樹奇花涼爽地
記者從豐都縣城出發,經豐都互通路,沿105省道,一路往石柱方向前行。沿途層巒疊嶂,山巒上覆蓋著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汽車蜿蜒而上,空氣越發清新,透過車窗,偶爾可見一兩隻飛鳥從山谷間滑過,留下一陣清脆的鳥鳴。車行一個多小時便到達目的地——豐都縣江池鎮橫樑村。推開車門,手機氣溫顯示24℃。
橫樑村平均海拔1200多米,全年平均氣溫18℃。村裏特色民居鱗次櫛比,公路兩旁的臨時車位停滿了私家車。
“目前,橫樑村共有75家農家樂,3家鄉村星級酒店,可日均接待遊客2200人次。”江池鎮黨委書記唐克偉介紹:“近段時間來橫樑避暑的遊客絡繹不絕,可謂‘一床難求’。”
在豐都縣,橫樑村算是比較成熟的避暑遊片區,但橫樑的旅遊發展卻並非一帆風順。
橫樑村地處方鬥山脈,山區土壤貧瘠,種植糧食作物效益不高,過去,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只有老人小孩留守村中。直到2012年,村裏發展鄉村旅遊,在江池鎮鎮政府的鼓勵下,一批小有成就的村民帶頭返鄉創業。
“但那時,橫樑村並沒有成熟的旅遊發展計劃,企業一哄而上,大搞景區建設和旅遊地産開發,而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卻並沒有跟上,最終導致橫樑鄉村旅遊陷入無序發展的狀況。”唐克偉回憶道。
直到2016年,江池鎮編制了市級全域旅遊示範村規劃,大力保護和挖掘本土古樹、奇花、怪石等旅遊新景點;同時,完善配套設施,硬化村社公路32公里,建成人行便道4.5公里……至此,橫樑鄉村旅遊才逐步走出困境,成功轉型。
農家特色菜好吃
“鄉村一號”是橫樑村入村第一家農家樂,雖然規模不大,但該農家樂一個旺季就能收入七八萬元。
廖曉華原本在外地打工,2012年,他返回老家,成為第一批開辦農家樂的村民。記者看到,“鄉村一號”門前豎立著一塊牌匾,牌匾上寫著——“特色鄉村菜,各色養生湯鍋”。
“農家美食是我們店主打産品,這些城裏吃不到東西,自然成了遊客青睞的對象。”廖曉華坦言。
時值中午,農家樂不大的餐廳裏已坐了3桌客人,他們有的是在農家樂常住的客人,有的是週末來方鬥山玩耍的遊客,聽説“鄉村一號”土菜做得正宗,都紛紛來這裡就餐。
“今天我第一次吃到嘟粑,居然是甜的,口感很好,很有嚼勁。”遊客劉樹林向記者嘖嘖稱讚,他們一桌人點了兩盤嘟粑,最後都被一掃而空。
嘟粑是豐都特色美食之一,廖曉華告訴記者, 嘟粑的做法頗為講究,需先將蕨根打成粉,加水揉成面,切成蕨根塊後蘸上芝麻、糖漿、花生,最後下油鍋炸至香脆。蕨根在農村有“土人參”之稱,做好的嘟粑塊呈墨黑色,雖然賣相不太好,但營養卻非常豐富。
斑鳩葉豆腐是“鄉村一號”另一道特色菜,説是豆腐,但原材料中卻沒有黃豆,而是選用深山中的斑鳩葉作為原料,經過燙、榨、點鹵等工序,將斑鳩葉汁凝固成塊,再配上佐料,涼拌而食。
廖曉華告訴記者,斑鳩葉有清熱、解暑的功效,是夏季農家必備的佳肴,城裏人第一次吃不太習慣,但吃多了,反而會“上癮”。
此外,“鄉村一號”的特色菜還有老豆花、高山臘肉、洋芋飯等。菜單價格比較實惠,一份嘟粑不過二十幾元。廖曉華告訴記者,以嘟粑為例,高峰期他每天能賣出十幾份,很多客人吃完後,還要求再點一份,打包帶走。
鄉村避暑耍事多
除了好吃的,更有好玩的。
2012年,江池鎮便引入企業,在橫樑村修建了一座倣古“小長城”,2016年,“小長城”景區還被評為國家2A級景區。
離“小長城”不遠的廖家大院是豐都縣為數不多的四星級鄉村酒店,大院裏,別具巴渝風情的古樸民居按四合院佈局錯落排開,後花園連通“小長城”景區,閒暇時,遊客既可坐在院子裏品茶聊天,又可爬上“小長城”,登高望遠。
65歲的郎紅群是廖家大院忠實“粉絲”,今年夏季,她和親戚朋友第一次到廖家大院避暑,一口氣就定下8個房間。
採訪中,記者得知,郎紅群每年都有外出避暑的習慣,自退休後,她曾去過貴州、湖北、四川等熱門景區避暑,但基本每年都會換個地方,直到今年來到橫樑村,她非常滿意,決定以後每年都來這裡避暑。
“這裡空氣好,有耍事,這是我姐姐早晨去‘小長城’打太極的照片,這是我上周打糍粑的照片,好耍慘了……”郎紅群一邊翻著手機相片,一邊説。
橫樑村村支書向小平告訴記者,自去年起,橫樑村每年8月初都會舉辦鄉村旅遊避暑季活動。今年,避暑季推出螢火蟲放飛、打“鬧草”、農場體驗秀、千人打糍粑、石磨推包谷粑等喜聞樂見的體驗活動。活動為期一個月,截至目前,共吸引了5000余人前來參加。(記者 左黎韻)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