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旅遊>正文

探尋古詩中秀山:斗大方城鎮蜀陬 公然黔楚此咽喉

2017-08-29 14:48:05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劉詩揚 | 責編:石麗敏

【行遊巴渝標題摘要】探尋古詩中秀山:斗大方城鎮蜀陬 公然黔楚此咽喉

秀山洪安鎮擁有“一腳踏三縣”的地理優勢。 本組圖片由通訊員魯詩勤攝

【行遊巴渝標題摘要】探尋古詩中秀山:斗大方城鎮蜀陬 公然黔楚此咽喉

記者在洪安鎮採訪老居民。

  東臨湖南龍山,西連貴州松桃,北接酉陽,位於重慶市東南部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簡稱秀山)是“一腳踏三省”的渝東南門戶。

  商周、春秋時期,秀山屬巴國,自古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三國時期,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置酉陽縣(如今秀山的縣地當時屬酉陽縣),隸荊州武陵郡。五代十國開始,當地旺族開始佔據縣地,至明代,經歷了數百年土司制的統治。

  清雍正四年(1726年),西南地區開始大規模“改土歸流”(改土司制為流官制)。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政府割酉陽東南境石堤、宋農、晚森等土司據地,始置秀山縣。

  由於建縣時間較晚,加上漢文化在土司制廢除後才興起,因此秀山古代的詩歌從清代才開始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在清代共有28位詩人,留下關於秀山的詩作60余首。

  第一首詩寫“一腳踏三省”的洪安

  “蜀道有時盡,春風幾度分。吹來黔地雨,捲入楚天雲。城廓都無恙,鼓鼙今不聞。此邦真秀髮,蔚起見人文。”目前能查閱到的最早描寫秀山的古詩,是清乾隆年間,酉陽知州、詩人章愷到秀山視察時,寫下的《至秀山》。

  章愷是哪一年到的秀山,現在已無法確定。但他這首詩所描寫的地點,就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小説《邊城》筆下的原型地——洪安鎮。

  洪安鎮距秀山縣城26公里,與位於湖南省花垣縣的邊城鎮只隔著一條清水江,向西則與貴州省松桃縣相連。

  “清水江發源於貴州梵凈山,流往湖南洞庭湖。”洪安鎮的一位老居民告訴記者,因為“一腳踏三省”的地理優勢,這裡居民世代依靠水上貿易為生。“原來江上的船隻非常多,幾百條木船沿清水江排開,來往運輸桐油、茶油、棉紗等。”

  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所以章愷用“蜀道有近時,春風幾處分。吹來黔地雨,捲入楚天雲”的詩句,描繪洪安的地理特點。這裡,本是蜀道之地,卻吹來黔地的雨水,又卷來楚天的烏雲,詩句形象地描繪了秀山與湘黔之間互為犬牙的地貌特點。

  “不止洪安,整個秀山因位於重慶東南邊陲,其東與湖南省的花恒、保靖、龍山三縣毗鄰,西接貴州的松桃境,北面是武陵山區腹地,被喻為‘渝東南門戶’。”秀山文史專家劉濟人介紹。

  清酉陽詩人陳汝燮曾寫下一首《過秀城》,其中的詩句“斗大方城鎮蜀陬,公然黔楚此咽喉”,充分説明瞭秀山咽喉位置的重要性。

  清朝官員在此寫下軍旅詩

  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秀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詩歌裏對此也有不少反映。

  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入川的江蘇平都人林儁,來到秀山時,寫下《和孫節相初至秀山七律元韻》一詩,描述了秀山邊境遭戰爭蹂躪後耕作蠶織都已停止、兵營排列的景象:“州河蓋外陣雲橫,不信潢池竟弄兵。室毀機絲停乙乙,師貞卜兆得庚庚……”

  記者查閱史料發現,歷任清朝內閣中書、編修、太常少卿等職的孫士毅,是清代在酉陽留下詩作的最高級別的官員。孫士毅本是浙江仁和人,曾在酉陽、秀山一帶征戰。

  據《秀山縣誌》記載,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南苗民叛亂,進入秀山境地,情勢十分危急。嘉慶元年(1796年),秀山白蓮教又起義。“這期間,孫士毅一直奉旨駐紮在秀山,處理叛亂和辦理軍糧儲備等事務。”劉濟人説。

  在孫士毅創作的《初至秀山七律》等12首合韻詩中,“山城伏莽太縱橫,風鶴還嗤草木兵”“蜀山截業楚江橫,鉦鼓連連未洗兵”“燕為危巢思避戊,土因寒雨感飛庚”等詩句均形容了當時的戰事。

  除了戰爭外,秀山的秀美風光也在詩人們筆下得以體現。穿城而過的梅江、層巒疊嶂的川河蓋、古色古香的石堤鎮等,都是詩人青睞的對象。清代詩人胡志伊、王達琮、周卜熊所寫的《登川河蓋》《梅江晚渡》《舟發石堤》等詩作,均描寫了這些地方獨特的景色。

  乾隆皇帝曾為秀山寫下禦詩

  説到秀山最著名的古詩,當屬乾隆為這裡寫下的禦詩。

  “炮木洪安汎,三省界連道。黔楚兩省苗,分路各入擾……分兵三路進,馬騰士均飽。聲勢愈以壯,如隼擊弱鳥……”這首乾隆寫下的《志事詩》,描述的是當年秀山雅江鎮爆發的戰爭。

  雅江鎮位於秀山東部,距縣城16公里。我們驅車來到毗鄰雅江鎮鎮政府、當年爆發戰爭之處,只見背面的泡木山高達萬仞,山腳下曾經的戰場已是一片荒蕪之地,以往的營地、碉堡均已不見蹤影。

  “雅江古時稱乜架,三面絕壁,只有一條路通往洪安鎮,為川湘之咽喉。”雅江鎮調研員楊秀祿告訴記者,乜架自古是被爭奪的戰略要地。

  史料記載,清乾隆、嘉慶年間,川湘黔邊曾爆發石柳鄧、吳三保領導的“乾嘉苗民大起義”。不到三個月時間,起義軍勢力擴大到湖南沅江、貴州銅仁、松桃以及秀山等地。

  乾隆急調雲貴、湖廣等7省18萬的兵力,由雲貴總督福安康為統帥,四川總督和琳(和珅之弟)為副統帥,兵分四路圍剿起義軍。

  “和琳率重兵駐紮秀山,連營幾十里,在乜架周圍的泡木山、川河蓋、牛角山等地展開大會戰。”楊秀祿告訴記者。

  當時,和琳分析位於川河蓋的起義軍必不設防,於是做好部署,兵分三路,直至川河蓋,出其不意發動襲擊,起義軍倉促應戰,導致牛角山及至川河蓋全線潰敗。

  接到和琳的奏報後,乾隆大喜,於是寫下這首《志事詩》。詩中先交代了這裡的地理位置,然後用“兵分三路進,馬騰士均飽。聲勢愈以壯,如隼擊弱鳥”之句,讚許和琳指揮的這場圍剿戰。

  如今,當年的戰火之地已草木深深,硝煙不再,那段烽火歲月已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在秀山已出臺的‘十三五’規劃中,對詩人筆下的洪安鎮、梅江、川河蓋等都有相關規劃,將重新打造,以期展現這裡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美景。”秀山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記者 李星婷 陳薪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