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聚焦重慶>正文

重慶海關致力推動重慶外向型經濟發展

2017-09-12 14:28:19 | 來源:國際在線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一直以來,重慶海關以服務重慶開放大局為己任,認真落實中央、海關總署、重慶市重大決策部署,發揮重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區位優勢、“三個三合一”的口岸開放格局,致力推動構建水、陸、空並進的綜合交通集疏運體系,拓展“南向、西向”物流大通道,促進重慶全域開放和“一樞紐兩高地”建設。   

  四地八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支持“南向通道”建設   

  8月31日,渝桂黔隴四地海關與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為貫徹落實重慶、廣西、貴州和甘肅四省區市共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通道達成的合作協議,充分發揮海關、檢驗檢疫職能職責作用和整體服務效能,簽署了支持推進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通道建設《合作備忘錄》。該《合作備忘錄》將推動構建渝桂黔隴海關、檢驗檢疫一體化工作機制,深化各方協同合作,進一步整合發揮區域內關檢管理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執法互助,深度參與助推南向通道建設,共同促進貿易安全與便利,並共享建設成果,實現區域經濟與關檢自身建設的同步發展。   

  重慶海關駐車站辦事處副主任馬軍介紹:“重慶海關將從以下幾方面繼續推進南向通道建設:一是加強海關、檢驗檢疫及口岸相關部門“三互”協作。加快建設和推廣應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國家標準版,支持‘單一窗口’實現省際互聯互通,推動開發南向通道應用項目,拓展‘三互’大通關模式。二是進一步壓縮貨物通關時間。提高口岸管理信息化和通關作業裝備自動化水準,提高口岸查驗工作效能;推動口岸查驗業務流程再造,減少監管作業環節,提高口岸整體通關效率,將貨物通關時間壓縮l/3以上。三是協作推動區域內海關互聯互通,提升通關便利化。在渝桂黔隴四地區域內積極推進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支持在區域內重點物流節點城市建設多式聯運監管中心,探索順勢監管,簡化查驗分流作業。四是加強區域經濟信息共享和協作。支持運營平臺發展,推進區域物流信息整合共享,提升南向通道運行的信息化管理水準,進一步優化通關作業流程,及時解決疑難問題。”   

  下一步,重慶海關將在支持開通重慶—東盟南向“五定”公路班車基礎上,穩步助推經廣西海運至新加坡的“南向通道”國際鐵路班列增加頻次、常態開行,使其成為一條利用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銜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兼具內外貿功能的國際海鐵聯運大通道。   

  中歐(重慶)班列實現“天天班” 1-8月開行趟次超去年全年   

  據重慶海關統計,2017年1至8月重慶海關監管中歐班列(重慶)412列、標箱34902個,總貨值約1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4.75%、87.56%、73.43%。其中8月份監管班列54列,標箱4530個,貨值約25.57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50%、50.20%、105.69%。每週平均開行去程班列6-10班,平均開行回程班列2-4班,真正實現了“天天班”。截至2017年9月1日當日,中歐班列(重慶)自始發以來開行班列已突破1200班。其中,今年雙向開行達415班,超過2016年全年(413班)運行的總量。   

  馬軍介紹:“重慶海關不斷深化‘三互’大通關建設,加強與口岸部門的協調配合,整合監管資源,建立關檢一站式服務窗口,制發《關檢一站式服務手冊》;落實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部署大型非侵入式集裝箱檢查設備,實施分類監管、進口整車預審價模式等便捷通關措施,優化審單作業流程,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全力保障班列在運郵、運藥、凍肉以及木材等方面的探索和測試,提前了解企業報關訴求,儘快幫助企業完成通關手續,豐富中歐班列(重慶)承運貨物種類,拓展貨物來源。”   

  據悉,經過近幾年來的不斷發展,中歐班列(重慶)疊加優勢凸顯:口岸體系日趨完善,實現了對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二連浩特、滿洲裏等4個我國主要鐵路邊境口岸的全覆蓋,並新增匈牙利布達佩斯、俄羅斯利佩茨克作為分撥點。貨物種類不斷豐富,出口方面,在以往IT類産品及其配件的基礎上,新增了機械産品、輕工業生活用品和國際郵件。進口方面,目前已經形成了整車、汽車配件、食品、生活用品、藥品等較為完善的商品類別。輻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依託中歐班列(重慶)成功開展鐵空聯運業務測試,組織多地貨源,探索構建“1萬公里鐵路+四小時航空半徑”的鐵空聯運國際貿易輻射圈。(供稿 重慶海關 編輯 高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