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聚焦重慶>正文

重慶交大課題組已完成4000畝沙漠土壤化和綠化

2017-09-15 14:57:40 | 來源:光明日報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重慶交大課題組實現“沙子土壤化”

【聚焦重慶】重慶交大課題組已完成4000畝沙漠土壤化和綠化

採取立體和平面防沙措施後第三次播種。資料照片

  由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教授領銜的課題組經過7年研究,運用力學原理成功實現“沙子土壤化”。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的試驗基地,課題組繼2016年在小試中成功“變”出一片25畝左右的綠洲後,今年又完成了中試基地內約4000畝沙漠的土壤化和綠化。

  易志堅是一位力學專家。他介紹,土壤濕潤時為流變狀態、幹結時為固體狀態,土壤總是能夠在這兩種力學狀態之間穩定轉換。易志堅帶領課題組研究土壤實現這種穩定轉換的原理,發現土壤呈現流變狀態還是固體狀態是由土壤顆粒之間的約束決定。濕潤土壤顆粒之間存在ODI約束,這種約束既能夠産生壓力和剪力,又能夠産生拉力和力矩,還能夠産生隨動自由度,而ODI約束具有萬向性和可恢復性。當土壤顆粒之間存在這種約束的時候,任意兩個顆粒之間能夠在任何方向接觸而結合(萬向性),分離後任意兩個顆粒之間還能夠再結合(可恢復性),所以濕潤土壤處於流變狀態。當土壤中的水分蒸發後,土壤便由流變狀態轉為固體狀態。“土壤濕潤時的流變狀態和幹結時的固體狀態,本質上是ODI約束和固結約束在其顆粒之間的轉換。”易志堅説,“正是這一力學特性賦予了土壤生態—力學兩大屬性,也就是‘自修復’和‘自調節’的屬性。”這一屬性的喪失將導致土壤退化,土壤退化的兩種極端形式就是土壤板結和土壤沙化。

  課題組在室內實驗中找到了一種從植物中提出的纖維合劑,利用這種纖維合劑給沙子引入ODI約束,能夠使沙子不再處於分散狀態,從而實現“沙子土壤化”。課題組還通過調節ODI約束的強度獲得不同性質的“土壤”,從而證明沙子一旦獲得了土壤的上述力學性能,就將具有與土壤相同的生態—力學屬性,同樣擁有很強的存儲水分、養分和空氣的能力,成為植物生長的理想載體。

  課題組從2013年起進行了長達5年的“沙子土壤化”及野外種植試驗,模擬沙漠沙層滲透條件,通過“沙子土壤化”得到“沙變土”,再在上面種植稻穀、玉米、紅薯和其他多種植物。2014年和2015年,課題組將試驗地種植的玉米、紅薯、土豆、蘿蔔、油菜與附近自然土壤裏的同種莊家進行比較,結果試驗地的産量均明顯高於附近自然土壤種植的莊稼。其中,土豆、紅薯和蘿蔔等土中生長塊莖或塊根植物的個頭和産量,均比自然土壤提高50%以上。而且隨著反復的種植和收割,“土壤化”後沙子的團粒結構越來越接近自然土壤,具有越來越穩定的生態-力學屬性。中國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科學》雜誌和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工程》雜誌,都發佈了這一研究成果。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烏蘭布和沙漠年均降雨量只有102毫米左右而且風蝕嚴重,是我國最難治理的沙漠之一。2016年年初,課題組將阿拉善盟一片處於風口的約25畝沙漠作為試驗地,經過“沙子土壤化”後種植了大約50種植物,最後實際長出了70多種植物,絕大多數植物長勢都很好。“土壤化”後的沙層中還結出了藻類結皮,並吸引來了大量蝴蝶、蚊子、螞蟻、鳥、老鼠、青蛙和蟾蜍等動物,偶爾還有狐狸和獾等光顧。在試驗地附近3塊未經“沙子土壤化”的沙漠中進行對比種植試驗,結果表明儘管採用完全相同的播種、澆水和施肥方法,也因無法抵抗風蝕而導致植物十分稀少。

  2017年,課題組在距離烏海市區10公里的烏蘭布和沙漠東側建立東西長12公里、南北寬800米的中試基地。經過“沙子土壤化”後,種植了約4000畝玉米和瓜果蔬菜、中草藥、草、喬木灌木等約80種植物。對比研究發現,基地生長的植物,根系比其他區域的同類植物更發達。牧草中的狼尾草和苜蓿長得尤其好,狼尾草最高超過3米,估計每畝産量不低於10噸,按目前價格每畝産值超過4000元。

  中試基地內長勢良好的牧草和西瓜、玉米、高粱、向日葵等農作物,引起了附近村民的極大興趣。烏蘭蘇海嘎查村村主任張國富説:“他們今年正月十四過來開工,説要搞‘沙子土壤化’。當時這片沙漠和外面完全一樣,誰能相信這個事?我在這兒三四十年,沙子什麼時候能變成土了?不是瞎吹牛嗎?我就盯著他們做。這才幾個月啊,真把沙漠變成綠洲了!”

  烏蘭布和沙産業示範區管委會産業發展局局長張虎生説,重慶交通大學課題組成功將昔日的漫漫黃沙變成了今天的滿眼綠洲,送樣檢測結果也表明,“沙子土壤化”後的土地,各項指標都完全符合綠色生態標準。張虎生認為,“沙子土壤化”應該是一項對沙漠生態治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

  易志堅介紹,今年在烏蘭布和沙漠的中試遭遇了3次沙塵暴。5月底的第一次播種和6月中旬的第二次播種,均因沙塵暴導致幼苗全部死亡而失敗。6月底第三次播種時,課題組採用草簾平面防護和立面防護等防風沙措施,保證了播種和植物生長。課題組還通過種植沙蒿、草木犀等荒漠草,楊樹、沙棗、山桃、枸杞、梭梭等喬灌木,甘草、沙蔥、小茴香等中草藥,構造了幾塊荒漠草原。9月上旬,荒漠草原已經發芽變綠,預計明年可以在極低灌溉量下恢復生態。(本報記者 張國聖 高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