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攻堅秋冬季大氣污染 重慶施行“四控兩增”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重慶市全面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新聞發佈會于9月28日上午在重慶市環保局舉行。市環保局大氣處、宣教國合處、監測中心、尾氣中心負責人出席會議。重慶市環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余國東發佈重慶市2017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工作措施及工作進度。
會議現場
據介紹,今年截至9月27日,重慶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31天,剛剛達到時序進度。但還面臨各區縣空氣品質改善進展不平衡,夏秋季臭氧超標問題突出,冬季細顆粒物(PM2.5)超標問題比較明顯,監管工作還存在不到位,黃標車淘汰工作進度嚴重滯後等問題,因此大氣污染防治面臨巨大壓力。
為深入實施“藍天行動”,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有效應對2017年秋冬季大氣污染,促進重慶市大氣環境品質持續好轉,確保完成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00天的目標,重慶市環保局將重點督查大氣防治措施。決定啟動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全力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重慶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余國東
明確行動任務,深化藍天行動"四控兩增"措施
突出“車、船、油、路”,進一步控制交通污染。自污染綜合治理行動開展以來,全市強化機動車路檢和冒黑煙車整治,完成機動車排氣路檢17萬輛次;加強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監管,對全市74家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排放檢驗情況的監督檢查;同時加強油品品質管理,禁止銷售達不到國五標準的車用汽油、柴油;加強油氣回收設施運行監管,並加快發展公共交通,大力發展城市公交系統,鼓勵綠色出行。
突出施工揚塵和道路保潔,進一步控制揚塵污染。 嚴格控制施工揚塵污染;有效控制道路揚塵;開展揚塵控制示範,建設和鞏固揚塵控制示範工地410個、示範道路410條。強化道路揚塵控制考核機制,推行主、次幹道"以克論凈"的道路揚塵考核機制,確保城市建成區道路機掃率保持85%以上。
突出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進一步控制工業污染。加強重點行業廢氣治理設施監管,督促火電、水泥、鋼鐵、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穩定運行污染治理設施;繼續實施水泥行業錯峰生産,進一步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推進重污染企業關閉搬遷;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督促電廠發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燃煤鍋爐和燒結磚瓦窯企業整治。
突出露天焚燒和餐飲油煙整治,進一步控制生活污染。 建設並鞏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集中整治餐飲油煙,完成全市398家餐飲服務單位和主城區100家機關、事業單位食堂油煙治理;全面禁止露天焚燒,禁止違規焚燒秸稈,鼓勵秸稈綜合利用,以街鎮為試點,推進建設煙熏臘肉集中服務點。
突出聯防聯控和綜合應對,進一步增強監管能力。加強空氣污染應對,修訂《重慶市空氣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強化應急措施,完善落實川渝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機制。完善法律法規配套措施,做好《重慶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配套措施落實及解讀、宣講、培訓和貫徹等工作。
突出預警預報和污染分析,進一步增強科研能力。加強預測預報預警,進一步完善空氣品質預警預報平臺,提高空氣品質預警預報的精準度;持續開展顆粒物、臭氧、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污染來源解析。
明確行動責任,以督查和評估確保藍天行動成效
為確保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各項工作措施落實到位,由市環保局、市政府督查室成立專項督查工作領導小組,抽調100人,分成10個督查組,全面開展督查工作。
關於專項督查內容方面,督查的範圍為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落實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措施情況,以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履行大氣污染品質主體責任落實情況。
關於多管齊下施策方面,大氣污染防治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要強化措施手段,多管齊下,突出重點整治。
關於工作效果評估方面,督察工作領導小組將建立"日評估、周評估、月評估、月追責"制度,對檢查情況、問題整改情況、優良天數目標情況匯總評估,及時向媒體通報,督促區縣整改。對行動開展不力、問題整改不到位的單位,要通報批評並追責問責。此外,將加大宣傳,對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加強宣傳推廣。
攻堅行動開展後的進展情況
自全市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工作視頻會召開以來,各區縣、市級各部門高度重視,積極行動,迅速佈置,推動落實。市政府督察室、市環保局的10個督查組與各區縣共同開展攻堅行動,截止9月18日,累計出動1696人次,督查檢查發現問題1536條次,落實整改1152件次,交區縣處理384件次。(供稿 圖/文 重慶市環保局 編輯 高爽)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