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專題>正文

中國沙漠治理取得重大突破4000余畝沙漠變“綠色牧場”

2017-10-10 16:50:24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沙漠變牧場?10月9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研究團隊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的萬畝中試基地中,一期3000余畝實驗性種植在半年內取得成功,並已完成二期1000余畝的秋播任務,成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跡。

  土地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重大生態問題。阿拉善盟發改委主任羅志鐵表示,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沙塵暴發源地之一。在最近二三十年間,烏蘭布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在阿拉善境內幾成“握手”之勢。遏制沙漠,亟需找到一種高效、快速、經濟且安全的治理方式。

  重慶交通大學研究團隊在試驗中發現,土壤顆粒之間存在“萬向結合約束”屬性,從而使土壤擁有自修復和自調節的生態力學特性。據此,研究團隊發明瞭一種植物性纖維黏合材料,將其混入沙中,沙粒間便可獲得“萬向結合約束”,從而擁有和土壤類似的涵養水分和營養的能力。

  2017年2月,研究團隊在烏蘭布和展開一期3000余畝種植試驗;2017年8月下旬,研究團隊開始第二期1000余畝的秋播工作。

  8月20日,重慶日報記者在烏蘭布和試驗現場看到,一片寬約800米、連綿近3公里的綠洲出現在沙漠中。在一期試驗地上,高粱、糜子、苜蓿、番茄等作物已進入收穫期,青蛙、野兔等棲息其中。9月20日,重慶日報記者再次抵達試驗現場,在二期試驗地上看到,楊樹、沙棗、枸杞、甘草等長勢喜人。研究團隊計劃,在明年初開展第三期種植試驗,屆時,種植總面積將破萬畝。

  此外,試驗的經濟性和安全性也初步得到驗證。經測算,採用上述技術的治沙成本在1500元/畝至2700元/畝之間,遠低於其他沙區約6萬元/畝的修復成本,甚至比內地的土地復墾成本更低。法定第三方檢測機構——西安國聯品質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報告表明,試驗地的沙土樣本中,苯、銅、鋅、鉛等18項指標全部合格;微生物數量與日俱增,部分已接近正常土壤水準。

  上述技術和成果在9月舉行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高級別會議上一經公佈,便引起了廣泛關注。澳大利亞媒體稱:“這一突破有可能終止世界和中國國內的沙漠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表示,運用力學原理實現沙子向土壤的逆轉,有望成為沙漠變綠洲的有效手段。羅志鐵認為,該試驗對於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阻止阿拉善三大沙漠“握手”,推動沙區群眾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張永才 周季鋼)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