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書寫高原古城綠色發展新答卷
圖① 藍天、白雲、綠地成為西寧的主色調。
本報記者 馬玉宏攝
圖② 西寧市湟水河兩岸人行道成為古城亮麗風景線。本報記者 石 晶攝
圖③ 西寧市市景一瞥。 (資料圖片)
西寧作為我國西北重要的中心城市,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寧堅持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協同發力,園區、城區、縣域齊頭並進,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和跨越發展
西寧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界處、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在此交匯,漢、藏、土等多民族文化相融共生。作為青海省省會城市,西寧市緊抓“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算好綠色賬、走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奮力書寫幸福西寧綠色發展的嶄新答卷。
持續綠化 荒山變氧吧
西寧市城區南北兩山對峙,西北高,東南低,東西狹長,形似一葉扁舟。記憶中的南北兩山曾是光禿禿的山嶺,生態環境約束了西寧的發展。如今借生態大省建設東風,西寧從歷史自覺和生態自覺出發,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打破發展約束瓶頸。
自1989年以來,西寧先後持續實施了三期綠化工程。2013年大南山生態綠色屏障建設工程被住建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標誌性工程。為鞏固和推廣南北山綠化建設成果經驗,2015年啟動的南北山三期綠化工程建設,計劃用6年時間再造一個南北山。
從不毛之地的荒崗到青山如黛,南北山的綠化成績令人震撼,通過28年持續的綠化工程,南北山已經成為西寧市民的天然氧吧。兩山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初期的7.2%提高到75%,新增森林資産價值達51.7億元,是工程總投資的3.2倍。每年提供的森林系統服務總價值達到2億元以上。2017年南北山三期綠化工程預計將完成綠化面積6.9萬畝,造林工程為營造針闊混交林,形成喬木為主體,針闊樹種合理配置,喬灌結合的生態防護林體系。
青山已現 綠水不再遠
南北兩山工程的實施,明顯減少了西寧地區揚沙天數,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植被面積不斷擴大,水源涵養功能增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西寧市民綠色獲得感明顯提升。
與南北山改造相伴20年的朱洪傑,是青海省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綠化處處長,每年他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穿梭在各個綠化區,親眼見證了南北山的變化。“南北山的變化,使得西寧降雨量明顯增多,狂風、沙塵暴天氣明顯減少,山上野生動物明顯增多,登山、徒步的人也增多了。”朱洪傑説。
站在南山制高點的鳳凰臺上放眼望去,湟水河與南川河以T字形交匯後緩緩東流而下。南北山綠了,河道治理也就順理成章了,西寧開始推進“河湖清”建設行動,實施重點河道防洪、小流域生態修復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提升河流環境承載力,實現“水清、流暢、岸綠、景美”治理目標。目前已完成河道治理110.1公里,完成治理小流域144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64.93平方公里。
沿湟水河信步而下,年過七旬的老西寧人劉春陽感嘆:“這才是湟水河該有的模樣!”2016年為還西寧人一條清澈的母親河,湟水河綜合治理工程正式啟動。投入資金4.39億元,在河道上重建了14級蓄水建築物,將第四污水處理廠中水引入湟水河,實現河道清濁分流,這一工程讓西寧的母親河徹底改變了顏色。
2017年7月,中國生態環保大會在西寧召開,並將大會會址永久落戶西寧。西寧市市長張曉容表示,這是對青海重要生態戰略地位的充分肯定,要毫不放鬆建設美麗西寧。
山清水秀城更美
山綠了、水清了,城市更美了。
圍繞綠色主題,西寧持續打造環城國家生態公園,重點建設南山生態運動休閒區、北山生態文化體驗區、西山生態景觀觀賞區、小酉山林業科技展示區,形成“一園多區”的環城佈局,開展“幸福西寧·綠化家園”行動,由點及面整體提升城區綠化景觀。
通過規劃建綠、見縫插綠、立體綠化等方式,增進綠化景觀與市民的親切感、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感,推動園林綠化建設向精品化發展。綠化改造上山、進城、到市民家門口,為市民構建綠色生態福利空間。截至2016年,西寧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3732公頃,綠地面積360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0.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平方米。
近年,隨著社會發展和周邊居住環境的改善,西寧市民興起了戶外運動的熱潮,騎行、徒步、登山、野炊悄然興起,戶外俱樂部和社團如雨後春筍遍地發展。據了解,西寧正在積極規劃建設海洋館、冰球館、水上樂園、市民中心、印象西寧文化旅遊區,以及以西寧為起始點和中轉站的自駕車營地等一批有規模、上檔次、影響大、帶動性強的旅遊項目,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
《西寧市關於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城市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以建設幸福西寧為總目標,綠色發展實踐取得明顯成效,形成與生態文明新時代相適應的制度機制、空間格局、産業結構和生産生活方式,在一些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基本建成綠色發展樣板城市。
如今的西寧,青山綠水生機勃勃,夏都美譽名揚國內,市民幸福指數節節提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玉宏 石 晶)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