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系列報道研討會舉行
原標題:凸顯責任擔當 弘揚巴渝文化 “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系列報道研討會舉行
“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系列報道版面圖選登。
10月13日,“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系列報道暨江津區詩詞文化建設研討會在江津舉行,20余名專家學者及重慶市部分區縣文化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了研討會。
今年6月至9月,重慶日報推出“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探尋重慶古詩地圖”全媒體系列報道,在歷時近4個月的時間裏,遍訪重慶38個區縣(自治縣),梳理巴渝詩歌脈絡、挖掘史料、對話專家、實地採訪,共計推出約16萬字的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對這組報道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黨報在文化引領、價值引領等方面體現了作用與擔當,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和普及了巴渝文化,並就下一步如何傳承、傳播重慶古詩這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提出了建議。
■價值引領,體現責任擔當
這組報道充分表明重慶日報是一張具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有文化特色和文化擔當的報紙
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説:“‘重走古詩路’不同凡響,行程萬里,搜詩近萬首,滿載而歸,真是大手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重慶古詩的全景圖,為重慶市民奉上了一份精神文化大餐。”
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楊清波説,這組報道帶著讀者對重慶各區縣進行了一遍人文和歷史情懷的掃描,在追尋古詩人留下的足跡中穿越歷史、連接時空、激活受眾、傾聽訴説、見證輝煌,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蔣登科表示,這次採訪難度很大,“要收集各個區縣的古詩資料、歷史文獻,涉及面太寬,要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大眾媒體上討論詩歌話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組系列報道體現了重慶日報對人文精神的堅守。
市記協副秘書長朱東稱,這組報道影響大,效果好,鍛鍊了隊伍,推出了佳作,是重慶日報採訪團隊踐行“走轉改”的生動實踐。
■傳播巴渝文化,彰顯城市形象
這是一份厚重的精神大餐,作為重慶人看了報道當為之振奮、激動、自豪
“看了這組報道,誰還能説重慶沒有文化?這是一次精神的考古,它讓我們從古詩中尋找自己的歷史與來路。”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重慶文史館館員王川平表示,三峽文化是長江文明中最華彩的樂章,這其中就包含了詩歌。重慶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古代詩人留下美妙的詩篇?因為這是一座充滿詩情畫意的城市,既熱情如火,也柔情似水;既巍峨壯麗,又秀麗清新。這組報道讓人讀到了濃濃的愛鄉之情,在古詩中領略到了巴山渝水之美。
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鮮于煌稱,這組報道將重慶古詩進行了一次梳理,對傳播巴渝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以詩聖杜甫為例,他一生創作了1400多首詩歌,其中就有400多首寫于長江三峽,其夔州詩達到了杜詩的巔峰。重慶如今廣為人知的許多城市品牌,古代詩人早在古詩裏就有所體現,比如重慶火鍋、廣柑、美酒等,要好好利用這筆文化資源。”
重慶圖書館研究員王志昆説,自己參與編撰的《巴渝文獻總目》歷時7年而成,“重走古詩路”報道有異曲同工之處。看了重慶日報這組報道更可自豪地説,巴渝是古代詩歌的重鎮。我們有責任摸清家底,了解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利用好巴渝文化及古詩資源。
江津區文聯主席龐國翔、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黎洪、奉節縣文化委副主任鄒伯樂、黔江區武陵都市報總編鄭清華、忠縣文聯秘書長向金龍紛紛表示,這組報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宣傳報道,而是有意義的地方歷史文化、特色文化、地域文化的發現、挖掘、收集、整理行為,對助推地方文化建設、旅遊發展和文旅結合意義重大。
江津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秦敏表示,江津的詩詞文化積澱深厚。據不完全統計,有關江津的古詩有上千首。目前,江津區正在籌備創建“中華詩詞之鄉”,將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植根江津豐厚文化土壤,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人們的精神世界。
■角度獨特,體現開拓創新
選擇從古詩角度切入來報道地方文化,視角獨特,受眾容易接受,報道具有開拓性、創新性
蔣登科認為,這組報道將詩歌文化和歷史地理、民風民俗、文化傳承、旅遊開發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體現了詩歌與生活、詩歌和發展等方面的關係。“這些報道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下人們的閱讀習慣、精神需求有效地結合起來,使人們在輕鬆的閱讀之中獲得知識的積累和詩意的熏陶。報道還留下了不少關於巴渝古詩的未解之謎,這也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楊清波認為,這組報道體現了“古詩視角、重走方式、時空連接”三位一體的精心策劃,在報道方式上具有新意,其巧妙之處在於以詩歌這種富有美感的載體,以記者“重走”的方式,追尋古代詩人的腳步,發掘、尋訪和打撈歷史文化的遺跡,並在歷史的穿越中觀照現實。在這樣的系列化、大版面、融合式、持續性傳播中,讀者可以領略古詩中重慶美麗多姿的山川景物、魅力獨特的風土人情,在審美沉醉中濃郁鄉愁,在古今對比中觸摸滄桑,且兼具較強的知識性、趣味性,凸顯了可讀性、價值感和參與性,引發了市民的自發收藏、誦讀、分享等行為。
三峽博物館研究館員黃曉東説,這組報道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聯合其他社會資源,把高雅的詩歌藝術融匯到百姓的生活中,共同涵養城市文化氣質。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蔡敏表示,這組報道很好地從地理學、符號學等方面梳理了重慶古詩,闡釋了重慶地理、文化與詩歌的關係,解讀了巴渝文化獨特的基石和內涵,非常有價值。報道同時採用了多種新媒體傳播方式,加入了H5、漫畫、朗誦音頻等形式,擴大了影響力。
■延伸報道成果,多渠道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要把“重走古詩路”的報道成果延續下去,進一步轉化
周勇建議,編輯出版一套“1+38”的《重慶古詩讀本》。所謂“1”,就是將此次的文字報道結集出版;所謂“38”,就是全市每個區縣選擇部分古詩,適當加以註釋和解讀。建議這套讀本統一版式,統一形象標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王川平認為,重慶日報弘揚傳統文化的報道不要中斷,可做相關後續報道,對重慶古代詩人、著名歷史人物進行進一步挖掘。
“應該充分利用本次報道成果,做好線下推廣宣傳。”黃曉東説,可以廣泛開展“重慶古詩詞進學校”活動,用鄉土教材的方式,讓學生閱讀和欣賞詩詞,多渠道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還可在輕軌、地鐵等交通工具裏開闢“詩歌重慶”專欄,把“重慶最美十大古詩”貼在車廂裏,讓高雅詩詞接地氣。
重慶市文物局副局長白九江介紹,巴渝古詩與當代文物研究、文物保護密切相關,許多自然風物、人文建築因為古人的吟咏而成為文物古跡,與此同時,文物中也包含了很多詩歌題刻。他建議,重慶日報在進一步開展相關文化報道時,可以將詩歌與文物結合起來,同時與市文物局合作,共同挖掘巴渝文化。
重慶演藝集團總裁朱凱表示,這組報道的推出,給予他們新的創作靈感。重慶演藝集團正在策劃民族管弦樂音樂會《思君不見下渝州》,將精選報道中的古詩名篇入曲,給予全新闡釋。屆時,演藝集團計劃聯手重慶日報,將音樂會推廣到古詩地圖上的各區縣,喚起社會對巴渝文化、對國樂的關注。
沙坪壩區文化委主任李波建議,可以把重慶日報此次選出的“重慶最美十大古詩”打造成“重慶詩詞”品牌,通過舉辦詩詞朗誦會、打造旅遊文化産品等方式進行傳播,形成一系列文化旅遊活動。沙坪壩區準備與重慶日報合作推出詩詞誦讀大會。
(本報記者蘭世秋、匡麗娜、李星婷、夏婧綜合整理)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