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渝北以機制創新不斷增強民生獲得感

2017-10-17 17:53:31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渝北以機制創新不斷增強民生獲得感 農村更美了 農民更富了 農産品更安全了

【區縣聯動】【渝北】渝北以機制創新不斷增強民生獲得感

興隆禾烽源農業股份合作社油菜花基地

【區縣聯動】【渝北】渝北以機制創新不斷增強民生獲得感

大盛爛棚鵬倣野生石斛

【區縣聯動】【渝北】渝北以機制創新不斷增強民生獲得感

統景印盒李花基地

【區縣聯動】【渝北】渝北以機制創新不斷增強民生獲得感

古路陳建布朗李基地

【區縣聯動】【渝北】渝北以機制創新不斷增強民生獲得感

大灣花仙谷

【區縣聯動】【渝北】渝北以機制創新不斷增強民生獲得感

香濃碩葡萄基地

【區縣聯動】【渝北】渝北以機制創新不斷增強民生獲得感

茨竹花椒基地 

  近年來,家住渝北區興隆鎮南天門村7社貧困戶談中雲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身後粉刷一新的房子、握在手上不斷增加的票子……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沒有什麼比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更能讓大半輩子在田間地頭勞作的他滿懷喜悅:“日子變得一天比一天好呢!”

  常懷這種喜悅的可不止他一人,笑容常挂臉上的還有來自渝北的千家萬戶。近年來,渝北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目標,通過“轉、改、強、惠”等多項創新機制正在實現著這片土地的改變,讓老百姓不斷增強民生獲得感,也讓渝北農業飛速發展,綻放不一樣的光彩。

  惠民生》》

  1%農村低收入人群滾動幫扶

  讓3244人今年享受全方位增收

  脫貧不是摘帽子,脫貧不返貧才是真難點。怎麼保證脫貧攻堅成果長久穩定成了渝北長期以來的工作重點。

  “為此我們在全市率先創新提出了‘1%農村低收入人群滾動幫扶計劃’。”渝北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6年起,渝北區就按全區農村戶籍人口1%的比例確定農村低收入人群,每年進行滾動幫扶,按照“兩個2000”(2000元/戶、2000元/人)安排到戶産業扶持資金,確保了“臨界人群”不返貧、生産生活有保障。

  家住古路鎮古路村的陳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今年61歲的他種了大半輩子的地,養活了一雙兒女,但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難卻一直困擾著他。特別是老伴患病之後,醫療花費險些讓這個脆弱的家庭直接“破産”。

  “單靠種地養豬能有幾個錢,孩子們也困難,差點就沒撐住。”陳均説,還好2016年被納入“1%農村低收入人群”幫扶對象,通過當年老兩口共4000元的補助和一點積蓄,他不但渡過了難關,也實現了多年來建立蔬菜大棚的夢想。

  “全鋼管的大棚結構,白色的塑膠薄膜遮罩,洋氣得很。”看著自己在去年年底建成的大棚,陳均很滿足。而這種滿足更來源於其從春節至今帶來的近3萬元增收。

  在渝北像陳均一樣有著同樣喜悅的人還有不少。據古路鎮扶貧專幹羅雪文介紹,僅在該鎮享受到這一幫扶的今年就有67戶,總計165人。而放大到全區,這一數字更將增至1332戶3244人。遠離貧困,就是最基本的民生!

  強效益》》

  綠色行動讓農産品變綠

  李子也能賣到50元一斤

  10月14日,渝北銀花村二社村民陳希科起了個大早,前幾天和同村鄉親約定的時間要到了,讓他的腳步不自覺地快了幾分。自從2008年引進仙桃李(原名“布朗李”)開始種植,9年時間裏陳希科就多了一個身份——“綠色種植講師”。

  該怎麼改良土壤?不用農藥化肥,怎麼肥土?如何防止蟲害?要想獲得國家綠色認證,還需要哪些標準達標?這些問題,鄉親們都能在他口中得到答案。而他的這些知識則來源於渝北每一位基層農業工作人員。

  “最開始引進仙桃李我也是什麼都不懂,依靠傳統種植方式,成本長期居高不下,産量上不去,病蟲害大,廢品率高一直是難題。”陳希科説,那時平均每畝的收益不過300—400元。直到從2012年開始,這一情況才得到改變。在渝北區農委的幫助下,陳希科以綠色種植開啟了産品的提質增效之路——通過畜牧養殖生産有機肥打造生態農業循環,以物理防控,讓産品安全可靠……

  這些手段很快讓陳希科獲得收穫。據他介紹,僅在今年他所種植的仙桃李就實現每畝近3000斤的産出,並以綠色有機的品牌賣出了50元一斤的價格,每畝獲利高達6萬元。

  在渝北,像陳希科一樣的人還有不少。近年來,在渝北大力推動農業産業化,發展綠色現代農業,走“綠色興農”之路上,已累計培育認證無公害農産品、綠色和有機食品206個,培育華興“高山葡萄”等市級名牌農産品26個……並且從今年起,渝北已從推行生態種植、健康養殖、農産品標準化生産三個方面全力開始實施農産品“綠色行動”,讓“農産品綠起來,提質增效”正在加速。

  推改革》》

  壯大集體經濟讓農民變成“股民”

  自己當“老闆”,今年將獲每畝上萬元分紅

  “以前就靠種地和養點家禽過生活,現在每年靠分紅就能多一筆錢,你説高興不嘛!”古路鎮烏牛村龔庭福口中的“分紅”,正是渝北區創新推出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紅利。

  據了解,在古路鎮烏牛村,像龔庭福一樣“坐著”收錢的村民還有不少。自2013年以來,依託該村成立的“重慶市渝北區烏牛農業股份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出資發展,已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以前這片地裏都是土石雜草。”今年60歲的龔庭福指了指附近的山坡説,現在這裡已經種上了成片的李子樹。在整個烏牛村,目前該村通過合作社已發展仙桃李2500畝。

  “去年部分李子樹挂果後,老百姓收取純收入的50%紅利,平均每畝分紅達到了5000元以上。”古路鎮烏牛村書記闕興國透露,今年共有460畝挂果生産,分紅將更加喜人。按照仙桃李在盛産期每畝2.4萬元的收入初步預算,除去大約3000元/畝的管護成本,即1畝仙桃李純收入就在2萬元左右,今年入股農民有望獲得每畝分紅高達1萬元。

  得益於改革,農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變好了,同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也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據渝北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渝北共計投入專項資金1000萬元,已在大盛鎮天險洞村等10個村開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試點。未來,上述變化還將覆蓋更多人群,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紅利。

  轉方式》》

  美麗鄉村+旅遊

  不但促發展,更留住了鄉愁

  “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這是大家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家鄉,而這樣的期望在不經意間已經得到了實現。翠綠的山坡與波光粼粼的湖面相映成趣,鄉間石板路像調色板一直鋪到農家院子;走在路邊,就能欣賞到奇花異果,還可領略到特有的鄉土文化,興隆鎮正在成為家鄉人的驕傲。

  在渝北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近年來,為了保證傳統鄉村風貌以及農耕文化傳承,渝北因地制宜正在給家鄉換新顏。除了農村環境整治扮靚鄉村,渝北在大力發展特色、綠色、高效農業的同時,圍繞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還成功創建放牛坪梨花基地、印盒李花基地2個3A級鄉村旅遊景區,木耳白雲桃花、大灣“花漾漁村”等15個市級以上鄉村旅遊景點,茨竹梨園、大盛天險洞等6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興隆鎮正是借此完成著自己的蛻變,近年來打造了興隆花海、楊梅節等知名旅遊品牌,並且在今年該鎮還將迎來大動作。據渝北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加快農旅融合發展步伐,該區正在編制《渝北區農村全域農旅融合發展總體規劃》,預計年內將在渝北興隆片區開建以“巴渝鄉愁”為主題的國家農業公園,讓市民有更多體驗和耍事。

  對此,在渝北區興隆鎮牛皇村開設農家樂的汪清文滿懷期待,因為就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國慶中秋“雙節”,他就因“美麗鄉村”項目吸引大量人流,賺了個“盆滿缽滿”。

  “要是國家農業公園建好,豈不是還要來更多人。”家鄉越發美麗,待在家門口就能賺錢,讓和汪清文一樣的渝北人更眷念這片土地,對未來更滿懷欣喜。

  趙童 劉欽 龍博

  圖片由渝北區農業委員會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