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一批政策"大禮包"發放 或許你正需要
原標題:重慶今年新增創客25.7萬人 一批政策“大禮包”陸續發放
重慶政策扶持力度正不斷加大,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19日,重慶市人社局透露,今年1-9月,重慶市城鎮新增就業58.19萬人,新增創業25.7萬人,開展就業技能培訓15.08萬人,新發放創業貸款22.97億元。為進一步做好創業就業的相關工作,市人社局對日前市政府出臺的《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進行了解讀,快看看有哪些幹貨。
數據:新增創業25.7萬人 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2.97億
據市人社局介紹,前三季度,重慶市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58.19萬人,新增創業25.7萬人,同比分別增長1.45%、9.97%,開展就業技能培訓15.08萬人,新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2.97億元。
與此同時,重慶市新一輪就業創業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前三季度,全市發放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就業補貼3.78億元,同比增長24%。
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正在實施,截至8月底,重慶市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89.65%,同比上升0.56個百分點。
同時,狠抓家庭服務業、返鄉創業試點兩個重點,累計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820.3萬人,引導53萬名農民工返鄉創業。深入開展就業扶貧,累計幫扶18.1萬名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
創業活力日益激發,開展創業培訓5.65萬人。通過發放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創業2萬人,帶動就業9.6萬人。發揮73家市級創業孵化基地作用,新孵化企業900余家。
截至目前,全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58.47萬人,為8.36萬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4.1億元。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補貼4.88億元,惠及企業13570家,同比增長36.3%,其中80%都是中小企業。
幹貨:一批政策“大禮包”陸續發放 或許你正需要
日前,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對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全市就業創業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圍繞就業創業者最關心的一些具體措施,市人社局進行了解讀。
有想法、有技術,但缺乏啟動資金,這是許多創業者面對的難題。為鼓勵創業,記者了解到,重慶市將優化完善“政擔銀”金融服務機制,繼續推行“政策性+商業性”組合貸款,對足額提供抵質押物或保證人的創業者免收擔保費,滿足創業者多元化的融資需求。“個別優秀的項目,甚至可以在沒有擔保人和抵押物的情況下發放貸款。”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雙無擔保”目前正在商議階段,未來將推出相關細則。
對於創業者來説,良好的信用也能創造經濟價值。據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重慶市正在搭建人社信用評價系統,可以對個人信用就行評分。“最終的評估分數,將對貸款金額的額度産生影響。”該負責人説,如果分數較高,會酌情提高貸款額度或者減少部分貸款條件。據了解,該系統將根據個人的各大保險、就業狀況、技能狀況、學歷狀況等大數據來計算個人信用值。“目前,該平臺已經對部分信息進行錄入,準備進行試點運行。”
創業扶持政策雖多,但很多創業者不清楚具體申請條件及流程。對此,市人社局表示,目前重慶市正在搭建“城市智慧就業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實現線上培訓、招聘、辦事、監控、創業等。“到時候企業有哪些崗位,社會有哪些人才,都可以在這裡一站式查詢。創業者申請扶持政策都可以通過網絡搞定,再不用多跑路。”該負責人介紹。
在持續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方面,重慶市也出臺了一批政策。其中,對於企業吸納登記失業的“4050”人員、低保家庭人員、零就業家庭人員、高校畢業生四類就業困難人員,社會保險補貼擴展到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以前我們只補助醫療、失業和養老保險。”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對各類企業吸納重慶市離校兩年內的高校貧困畢業生、低保家庭人員、零就業家庭人員、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的去産能職工穩定就業一年以上並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按照6000元/人的標準給予一次性吸納重點群體就業崗位補貼。
對服務品質高、孵化成效好、帶動就業多的創業孵化基地按規定給予一定獎補,孵化服務期限延長至3年;對成功創建國家級創業孵化基地的,給予示範獎補,標準為50萬元。
重慶市還將實施重點群體優質初創項目選育計劃,每年遴選一批優質初創企業,給予適當補助。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創業導師隊伍,對創業導師提供公共創業服務的,按規定給予補助。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依法參加失業保險3年以上、當年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企業職工,可申請參保職工技能提升補貼,所需資金按規定從失業保險基金中列支。(首席記者 佘振芳)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