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江津 創新發展特色文化 彰顯“人文江津”魅力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山古鎮
以“愛情天梯”為代表的愛情文化影響深遠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塘河婚俗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白沙鬧元宵習俗
萬里長江第一大佛——石門大佛
以望鄉臺瀑布為背景,大型情景表演《山盟海誓,真愛永遠》震撼山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近年來,重慶江津區以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契機,堅持創新融合發展,擦亮了名人文化、長壽文化、愛情文化、古鎮文化、楹聯文化、抗戰文化等一批特色文化名片,加快推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特色化發展,彰顯了“四面山水、人文江津”的獨特魅力。
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
江津千百年的文化積澱,孕育了豐富獨特的文化。其中,古鎮文化、楹聯文化、名人文化、抗戰文化、愛情文化、長壽文化尤具特色。
其中,在古鎮文化上,江津有3個全國歷史文化名鎮、5個中國傳統村落、2個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2個重慶市歷史文化名街區以及眾多的古書院、古碼頭、宗祠、廟宇等。不可以移動文物有834處,已被批准確定的非遺名錄重慶市級有16項、區級有63項。
在楹聯文化上,已普查到的楹聯遺址遺跡多達300余處,晚清江津秀才鐘雲舫所作的《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計1612字,長冠古今,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
在抗戰文化上,江津白沙鎮與重慶沙坪壩、北碚夏壩並稱戰時重慶三大文化區,經重慶市文物局公佈掛牌保護的抗戰遺址有26處。
在名人文化上,聶榮臻元帥出生在江津,陳獨秀最後的寓居地在江津。重慶2000多年曆史長河中評選出100名本籍歷史文化名人,江津有10人。在抗戰時間,寓流江津的政治名流、社會賢達、鴻儒學者多達60余人。
另外還有近年新發展起來的愛情文化與長壽文化。在愛情文化上,以“愛情天梯”為典型代表;在長壽文化上,江津已獲得“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富硒美食之鄉”命名。
從地理上看,江津特色文化呈現“兩圈五線多點”分佈。“兩圈”:一是以江津城區為中心的文化圈,二是以白沙古鎮為核心的文化分佈圈;“五線”:以長江、綦河水路、津永古道、津黔古道、津瀘古道沿線分佈的文化帶;“多點”:全區域內以鎮街行政中心、遺跡遺址、風景名勝為主點狀分佈。
這些特色文化的形成及分佈是自然環境、人文活動、社會發展變革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幾江老城和白沙鎮地處長江黃金水道,是水陸交匯碼頭,均有1000多年的城鎮建設歷史,從而形成繁盛的津沙文化圈。
積極促進特色文化創新融合發展
公共文化服務是有特色的文化服務。2015年7月,江津區啟動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將特色文化建設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建設內容,採取特色文化挖掘整理、平臺搭建、品牌塑造、融合發展措施協同推進特色文化建設。
在特色文化挖掘整理上,江津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邀請市考古所專家團隊231人次助力長江沿線的文物調查,並以實物為證建立了江津完整的歷史文化序列,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834處,新發現文物458處。其中,大墳堡舊石器遺址為首次在江津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為進一步對重慶地區原始人類活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今年3月至6月,江津還委託重慶市文化遺産研究院就四面山朝源觀遺址開展了一系列的調查、勘探和試掘工作,出土有石碑刻8通、圓雕造像18尊、石雕構件21件、人物故事浮雕2塊。調查認為,朝源觀遺址是西南地區晚期道教遺存的傑出代表,具有重要的藝術欣賞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社會旅遊價值。
去年以來,江津還對有“西南第一莊”之稱的四面山會龍莊、塘河鎮石龍門莊園、白沙鎮夏公館等一大批文物啟動保護性修繕工程。其中,會龍莊預計年內向市民開放。
在品牌塑造上,江津區圍繞“我們的節日”以及“豐富優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採取主題性、分層級打造貼近百姓生産生活的特色文化節慶、演出、展覽、講座、體驗五大品牌活動。目前已形成“濱江之夏”、“聶帥精神報告會”、“聚奎大講堂”等47項特色文化品牌活動,基本形成了“一鎮一品牌”格局。其中,由珞璜鎮合解村村民自辦的“村晚”,已經聞名市內外。
另外,江津還積極推進特色文化與城鎮、旅遊、“美麗鄉村”融合發展。在與城鎮建設融合上,他們將一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鼎山公園、篆山坪公園和20公里美麗濱江文化公園建設,提升了城市品質。在旅遊發展融合上,四面山、現代農業園等地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發展文化旅遊。在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上,他們在已建成的14個“美麗鄉村”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一些地域特色文化,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
讓公共文化服務更有效益
特色文化服務是有效益的公共文化服務。江津特色文化的創新融合發展,有效推動了具有江津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加快構建。
從公共文化設施空間來看,江津現有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中心)等公共文化場所34個,但特色文化典型空間卻有72個,後者是前者的2.12倍。
從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來看,江津現有47項特色文化品牌活動,去年服務總人數317.8萬人次,是去年江津公共文化場所服務人數237.8萬人次的1.3倍。
從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來看,江津區72個特色文化典型空間分佈在18個鎮、4個街道、4個區級部門,去年服務總人數652.16萬人次,全區人均享受特色文化典型空間提供的服務達4.9人次,有效促進了該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下沉、服務下移,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
通過打造特色文化名片,促進了消費,帶動了産業發展。
以愛情文化名片為例。近年來,江津依託發生在江津中山的一個真實愛情故事,每年舉辦一次東方愛情節,把小愛情做成了大文章,使該地的“愛情天梯”蜚聲中外,去年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
受此啟發,四面山從去年起採取“一季一主題、一季一品牌”方式,春天打造“春遊季”,夏天打造“音樂季”,秋天打造“運動季”,冬天打造“暖心季”,消除了長期制約景區發展的季節性落差問題,將四面山變成了“四季山”。
在長壽文化上,江津依託富硒土壤資源,打造了江津富硒餐飲大賽、蔡家吃新節、“金色黃莊”菜花節、石門採果節、慈雲鄉村馬拉松等一大批文化旅遊活動,推動了江津富硒産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40萬畝標準化富硒農業種植基地、3.2萬畝富硒水産基地、年出欄富硒畜禽超過500萬頭(只)。前不久,江津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富硒美食之鄉”稱號,成為目前全國唯一以“富硒美食”命名的區縣。
重點發展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江津在創新融合發展特色文化上的探索實踐,使我們的文化自信得到不斷增強!”江津區文化委主任鄭軍燕説,下一步,他們將以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契機,加大特色文化挖掘整理、平臺搭建、品牌塑造、融合發展力度,使具有江津特色、江津風格、江津氣派的特色文化産品更加豐富,進一步彰顯“人文江津”魅力,為江津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文化軟實力。
目前,江津已制定出臺《2017-2022年文化品牌行動計劃》,將依託名人文化、長壽文化、愛情文化、古鎮文化、楹聯文化、抗戰文化等特色文化,與旅遊發展相結合,重點發展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其主要措施有:
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提升計劃。將“濱江之夏”群眾文化廣場活動打造成全國文化志願服務活動典型案例;將以“聚奎大講堂”為龍頭的講座聯盟打造成在全市有影響力的創新活動案例;提升現有白沙鎮新年群眾文化活動周、白沙鎮抗戰文化藝術節、中山千米長宴、四面山七夕東方愛情節、嘉平鎮情景黨課、塘河古鎮渝川黔龍舟文化節、李市鎮“旱碼頭龍舟歌會”等品牌。
實施特色文化品牌培育計劃。加大資金扶持等措施,力爭在3—5年內培育出15個在全區有影響的特色文化品牌。
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服務隊伍扶持計劃。支持成立各類群眾文化團隊,到2020年鎮(街)綜合文化站(中心)各建有1支以上業餘文藝團隊;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各建有1支以上業餘文藝團隊和配備1名專兼職文化工作人員,建有一批業餘文藝骨幹。扶持100支和300名在本村乃至本鎮有影響的特色文化品牌團隊和特色文化能人。
王琳琳 陳元媛 圖片由江津區委宣傳部提供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