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精準扶貧激活發展動力 幹群合力助滿月鄉脫貧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重慶市開州區滿月鄉瞄準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從産業選擇,到産業扶持,再到産業成長,各類要素優化重組激活發展合力。
村有産業初長成
當下,走進滿月鄉,這裡儼然一個建築工地,馬紮營景區旅遊公路項目、甘泉村河堤整治工程、天子村衛生室項目等工地現場,隨處可見忙碌的工人,來來往往的挖掘機。誰能想到,這裡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鄉。過去,大部分年輕人以打工為生,由於文化水準低,只能輾轉各地下苦力,年紀稍大,又回到村裏接過父輩的鋤頭務農。
怎樣才能讓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滿月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政策,通過興建一系列通村路、通組路和人行便道、景區便道,全面對接外部基礎設施改善的利好環境,並以此激活內部蘊藏的産業資源。“在扶貧工作團協調下,全鄉積極加強景區支道、産業支道、遊覽步道及其配套硬體建設。目前已形成‘一線三環多點’的‘內通’鄉級道路體系,對全鄉五村一社區實現了全覆蓋,將原本彼此割裂的産業資源有機整合了起來。”滿月鄉黨委書記李聰説。
滿月鄉黨委副書記、副鄉長李啟瑋表示,滿月鄉依託自身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整合原有鄉村旅遊産業,建設了以馬紮營養生旅遊區為核心的鄉村生態休閒旅遊産業。
如今,在滿月馬紮營景區,馬場、卡丁車場、農家樂等遊樂項目和接待場所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了。全鄉成功申報鄉村酒店評星定級66家,2016年,馬營村接待遊客15萬餘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3000多萬元。貧困村民靠吃“旅遊飯”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幫扶幹部為甘泉村貧困戶謀劃産業發展
鄉有人才顯其能
甘泉村有1200多人口,其中勞動力約600人,大多數人都在外務工。有的貧困戶文化水準不高,身體素質不強,只能幹技術含量低的活;有的貧困戶負擔重,顧慮大,不敢放開膽子幹産業。為了解決這類情況,開州區委、區政府打造了三級扶貧責任體系:在鄉鎮一級,成立了38個扶貧工作團,由區領導牽頭,帶領若干區級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進行對口幫扶,做到“鄉鎮都有工作團”;在村一級,427個村全部進駐扶貧駐村工作隊,不脫貧不脫鉤,做到“村村有工作隊”;在建卡貧困戶一級,全覆蓋落實幫扶幹部,做到“戶戶有責任人”。同時,探索建立以“精準”為核心,以責任到人為著力點,以督察暗訪、考核評估、追責問責為實現方式的配套機制。
“人才是貧困村發展的最大動力。好的産業需要更好的人才帶動,僅靠幫扶幹部一己之力就發展不起來。”滿月鄉扶貧工作團駐鄉工作隊隊長、區委人才辦副主任呂亮説。
11月18日下午3點,位於開城公路通渝隧道出口旁的一座農家小院裏,建卡貧困戶葉澤富和老婆張清蘭正在盤算今年的收入。“我養了三頭豬和30隻土雞,地裏還有厚樸和魔芋。這些産業,都是陳部長幫我張羅的!”葉澤富不停地念叨著。葉澤富口中所説的“陳部長”,就是他家的幫扶責任人開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長陳瀟。
為了幫扶葉澤富發展産業,陳瀟多次跑到葉家,幫他們家協調産業扶貧資金,宣傳扶貧政策,張羅種養殖技術。“等生豬出欄,一頭可以賣3000元,加上賣土雞、厚樸和魔芋的收入,今年脫貧摘帽沒問題。等年底家裏存了錢,‘家業’還可以慢慢擴大。”葉澤富笑道。
滿月鄉甘泉村貧困村民忙頭曬厚樸皮
內生動力見長效
滿月鄉甘泉村人張瓊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前些年丈夫在煤廠遇事故去世後,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和臥病在床的母親需要她照顧。丈夫離去,張瓊也想過就近務工或創業,卻苦於沒技術、沒錢,遲遲不能如願。後來,村裏了解到她家的實際情況後,介紹她到山莊當服務員,每月工資1500多元。對張瓊這個員工,山莊老闆劉春富豎起大拇指:“這個女人很自強,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為了讓兩個孩子過得好點,再苦再累她都從不抱怨,一個人幹了兩個人的活。”
對張瓊這樣的貧困戶,開州區開闢了三條“扶志”路徑。一是整合村幹部、黨員大戶、扶貧積極分子等資源,和貧困戶建立聘用、供需等産業聯繫,降低貧困戶産業進入門檻;二是整合市、區、鄉鎮各級技術培訓資源,向貧困村、貧困戶重點傾斜,提升其自主脫貧能力;三是通過村民大會、各級幹部動員、有威望的鄉賢進行動員等方式,全方位、高密度、高強度地對貧困戶進行政策宣傳和信心建設,營造起“奮鬥光榮、偷懶可恥”的輿論生態環境,激勵貧困戶參與脫貧攻堅的志氣。
家住開城公路通渝隧道出口的貧困戶鄧開萬,從小因腿部受傷落下殘疾,行走不便,更不能幹重體力活。在鄉黨委、政府和幫扶幹部的幫助下,他和妻子在通渝隧道出口處開起了小賣店和加水站,夫妻倆日夜輪流守店加水,靠勤勞雙手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如今他不但住上了新房,而且還開起了10多萬元的小車。“我的小賣店一年有2萬元的收入,加水每天能有50元進賬。現在一年能有四五萬元收入。我準備再存一些錢,擴大小賣店的規模。”談起美好的未來,鄧開萬笑了。(圖/文 李成明 編輯 朱明達)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