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重慶綦江生態建設持續發力
原標題:條條河有魚蝦 片片坡披綠裝 綦江生態建設持續發力
綦河碧水映藍天。(綦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12月15日清晨,天邊還未露出魚肚白,重慶綦江市民陳勇一如往常起早出門,挎著漁具來到清溪河邊,伴著清脆悅耳的鳥鳴聲,享受垂釣之樂。
這幾年,綦河及其支流的水又變得清澈起來,讓陳勇重拾了釣魚的習慣。並且,隨著釣友越來越多,綦江還成立了釣魚協會,陳勇被推選為副會長,經常約著一幫釣友四處比賽。
要想美,先治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加快水污染防治”的要求。近年來,綦江區圍繞著“條條河有魚蝦,片片坡披綠裝”這一目標,通過調整産業結構、興修污水處理設施、實施水土保持項目等,在水資源保護上持續發力,收效顯著。
一個系統化的治理思路
綦江因河得名、因水而興、因河而美,綦河在境內蜿蜒穿流上百公里,被當地人視為母親河。
33歲的陳勇,從小在河邊長大,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小時候常常下河游泳,還跟著大人們在岸邊釣魚,那時河水很清澈。”
但後來,綦河的水質越來越差,不但魚蝦沒了蹤影,一些河段還散發出惡臭,曾讓人親近的水體卻被敬而遠之,讓人莫名地感到悲哀。
相關數據顯示,氮、磷是綦河水質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追根溯源:煤礦、鐵礦生産廢水和生活污水基本未經處理直排河中;場鎮和工礦垃圾大量露天堆積,經雨淋後,含污染物濃度很高的滲瀝液流入河中;畜禽糞便未得到較好利用,養殖廢水及糞便大多直排河中——三大因素,嚴重影響了綦河的水質,一些河段甚至喪失了使用功能。
綦江人對綦河有著深厚的感情,綦河水質變差後,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反映情況。“其實,政府哪能不知,只是在十幾年前,對於還沒有形成産業體系,工業粗放式發展,環保理念跟不上,考核又唯GDP的大環境下,政府一邊發展一邊治水,效果不好。”該區一名退休幹部坦言。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黨中央放到了日益突出的戰略位置上,於是加大綦河及其支流的治理成為綦江區委、區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
“水是美麗之源,更是生命之源,尤其是對於水資源總量偏少、人均佔有量偏低的綦江而言,寧可發展穩一些,也一定要把水環境保護好。”綦江區委書記潘毅琴表示,水污染問題表現在水中,根子在岸上,只治河、只治水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以系統性的思路、綜合性的手段,堅持問題導向、長短結合、綜合施策,才能斷根。
於是,一場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的現代治水實踐在綦江拉開。
一場現代治水實踐
“我們首先把重心放在了産業轉型上。”潘毅琴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一旦那些高排放高污染的産業被綠色産業代替,污染源就會相應大幅度減少。
近日,綦江最後一家化工企業,華強化肥廠申請實施轉型重組、環保搬遷,除産業結構不合理外,環境容量無法容納亦是重要因素。
事實上,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像華強化肥廠這樣的企業,的確到了轉型升級發展的時候。翻看該區的經濟數據,重慶日報記者發現高端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整車及核心零部件、裝配式建築産業現代化等三大産業已經徹底取代了“傻大黑粗”的製造業和煤炭業,成為了該區工業的主導。
“引進這些企業時,我們對環評卡得很嚴,引進後也一直監測,一旦有問題立即整改。”綦江工業園區管委會財務總監何曉兵表示。
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覺醒,這些企業也對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綦江工業園區北渡組團的旗能電鋁為例,該公司的廢水、廢渣、廢氣等大多在循環過程中就地消化,並轉化為下游的材料來源,剩下的少量污水通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後達標排放。
當然,對違法排污行為必須祭出重拳。去年初,綦江區環保局接到舉報,位於趕水鎮的洋渡河污染嚴重。環保局工作人員明察暗訪發現,是當地的紹年矸石場隨意排污造成的。於是,為了抓現行,幾名執法隊員從下午到晚上一直蹲守在樹林裏,終於在半夜發現了其悄悄排污的證據,人贓並獲,紹年矸石場被勒令關停,還了洋渡河一汪碧水。
工業如此,農業也是如此。這幾天,三角鎮徐家村村民熊鍵悶悶不樂,不為別的,就因為他的養豬場靠近堰塘扁河,被環保關停。“沒辦法,他的養豬場距離河流太近,一遇漲水、暴雨什麼的就有高污染風險,必須關停。”綦江區農委相關人士解釋。
從2015年以來,綦江區累計對246家畜禽養殖場實施了乾濕分離、雨污分離、沼液處理和管網回填,累計關停35家養殖場,減少了上萬頭生豬養殖,按照每頭豬每天産生7.5公斤糞水計算,每年減少2.7萬餘噸糞水排放,保障了河流沿線的飲水安全。
“這些年來,我們還投資近3億元修建了16座街鎮污水處理廠和36座老鄉場污水處理站,確保城鄉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水的情況。”綦江區環保局負責人介紹。
一個山清水秀的美好願景
秉承著系統治水的理念,綦江還把重心放在了坡岸綠化上。
該區河長辦負責人侯光毅坦言,綦江許多鄉鎮屬於喀斯特地貌,前些年煤礦橫生,破壞了地下水系和地表植物,水土流失加劇,沙土流入河中,自然弄渾了河水,必須實施水土保持項目。
12月15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位於綦江城區的沙溪河公園,但見河水潺潺、樹影婆娑,河道兩岸的邊坡上也覆蓋了綠植——這條曾經臟亂的河溝,如今已成為恢復生態濕地多樣性的典範。
資料表明,近年來綦江區累計投入4500萬元,通過實施經濟果林、水土保持林、封禁治理、保土耕作等生態措施,以及坡改梯、植物護坎、坡面水系等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8平方公里,對河流內的渾水進行了有效防治。
一系列措施,讓綦河的水質大為改善:污染最嚴重時,綦河及其支流某些河段的水質曾低至劣V類,而今普遍達到了Ⅲ類以上。
“這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潘毅琴表示,“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結合到綦江實際,我們提出,力爭用3年時間讓境內118條河流實現‘條條河有魚蝦,片片坡披綠裝’。”
具體而言,該區境內的所有河流、水庫的水質都要達到Ⅲ類甚至Ⅱ類以上,讓遊客們可以釣魚蝦、捉螃蟹。同時,河道岸線和水庫岸坡也要進行全面綠化。
“山水林田庫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山水綦江拒絕污染。”潘毅琴説,綦江將加強區域統籌,整合政策資金項目,同步推進河岸綠化、河道治理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努力讓河道成為綠色的生態線和美麗的風景線,繪就一幅綠水長流、青山常在、江河安瀾的美麗“風景畫”。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