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吳華:劃船出診的“十塊錢村醫”
原標題:近40年來每天24小時應診,不收診療費,通常只開10元“包包藥”吳華:劃船出診的“十塊錢村醫”
吳華在配藥。記者 湯艷娟 攝
吳華劃船出診。 通訊員 蔣鵬 攝
在碧波盪漾的重慶大足區寶頂鎮化龍湖庫區深處,有一個住著3000多村民的東嶽村,村裏有位劃著鐵皮船出診的殘疾村醫吳華。
在化龍湖庫區行醫近40年來,吳華堅持每天24小時應診,不收診療費,通常只開10塊錢左右的“包包藥”,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十塊錢村醫”。
12月13日一大早,62歲的吳華在薄霧中搖著鐵皮船走了一大截水路,滿頭大汗趕到村衛生室。幾位遠道而來的患者急忙迎上前去:“你就是‘十塊錢村醫’吧?”
説起“十塊錢村醫”這個外號,吳華有些靦腆地對重慶日報記者説:“治病救人,是我當醫生的初心。不論病人有錢無錢,都應開價格合理的良心藥,這是我作為醫生應盡的職責。”
劃著小船去出診
吳華走上鄉村行醫的道路,還得從小時被毒蛇咬傷説起。
11歲那年的一個夜晚,睡夢中的吳華被一條毒蛇咬傷。因當時家庭貧困,缺乏急救知識,村裏又沒有正式的醫生,吳華當時只是吃了幾副“草草藥”,導致右手掌及手指嚴重潰爛、萎縮,最後僅剩下變形的無名指和小指。
因無法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吳華初中畢業便輟學在家,不願出門見人。後來,在當醫生的三叔吳全勝鼓勵下,他開始跟著三叔學中醫。
“三叔除了教我醫術,還再三要我謹記:‘無論何時,都要做到醫者仁心。’”吳華克回憶。
他克服右手殘疾帶來的種種不便努力學醫,更強迫自己練成了“左撇子”。為了提高左手注射時手腕的靈活性,他用紅薯和蘿蔔反復練習了一個月。
三年後,吳華被招錄為大足第一批鄉村醫生,並考取鄉村醫生資格證書,辦起了東嶽村第一所村衛生室,每天24小時應診。
地處庫區深處的東嶽村交通不便,吳華步行出診,有時需要在水庫邊的山路上繞行一兩個小時。
為了儘快上門給病人看病,吳華買來一條二手木船用於出診,一劃就是好多年。直到3年前木船實在過於破舊無法維修了,他才又花3000元買回材料,請人造了一艘鐵皮船。
因為經常劃船,吳華的雙手長滿了老繭。“右手有殘疾,雙手不能很好協作,學劃船有點難。”吳華回憶,“剛開始時右臂使不上力,木船一直在岸邊打轉。我練了3個多月,才算是可以劃船前行了。”
常開十元“包包藥”
從醫近40年來,由於種種原因,吳華的村衛生室先後換了近十處地方,去年又搬到了水庫邊的集鎮邊上。但找他看病的村民從未減少,反而多了好些慕名而來的外村人。
“看病、開藥便宜,醫術也不錯。”大足龍崗中心衛生院負責人吳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吳華堅持不收診療費、開“包包藥”,被當地村民稱為“十塊錢村醫”。
42歲的村民陳善國肚子痛、渾身無力好幾天了,老父親喊他去找吳華看病:“集鎮上有4家衛生室,但我們最信任吳醫生,他不僅醫術好,開的藥還便宜。”
“你這是上呼吸道感染。生病了就要及時看醫生,不要拖嚴重了喲!”一番望聞問切後,吳華熟練地開出了處方,並將一顆顆藥片倒在6張小紙片上包起來,“兩天六次藥,一共9.67元。”
34歲的鐵馬村村民楊文珍因頭痛來找吳華看病。“你這是腦血管痙攣發作了。”吳華仔細詢問楊文珍的病情後診斷,隨即配好三包藥遞給她,“你們年輕人也要保重身體,平時要多注意休息。”
楊文珍接過藥後感慨地對重慶日報記者説:“三天的藥只要15.8元,這點錢,還不夠有些醫院的掛號費!”
“我們這裡少不了他這個‘十塊錢村醫’。農村不少人收入低,吳醫生的低價藥很多時候能解決大問題。”家住荷葉村的72歲村民黃萬民接過話茬説道。
吳華朝黃萬民擺擺手:“你千萬莫這麼説!我就是因為小時候醫療條件差,才變成了殘疾人。如今能盡一己之力給病人減輕痛苦,也算彌補了當年的遺憾。”
難捨自己的崗位
“十塊錢村醫”吳華出了名,每月找他看病的人都在300人次以上。可是,他開的藥一般都在10元錢左右,有時遇到貧困戶還不收費,那他每月收入有多少呢?
“我開的西藥都是零差率銷售,只有中藥有一點點利潤。不過,加上政府給我發的補助,每月2000元收入還是有的,夠我日常開支了。”吳華説。
他給重慶日報記者算了三筆賬:政府每月發放的鄉村醫生補助、基藥補助等,有1200元左右;從事村裏的公共衛生服務,到年底有幾千元考核獎勵;他擅長中醫治療胃病,每月銷售中藥的收入有三四百元。
“吳醫生收入不高,但負責的工作不少。”大足龍崗中心衛生院負責人吳智介紹,除了看病,吳華還要承擔村裏的健康教育、老年人管理、慢病隨訪等公共衛生任務。13日當天,吳智給吳華帶來了好消息:“明年,我們計劃出資3萬元,幫你添置一些醫療設備。“
吳華的兒子已在主城工作、安家,老伴也在城裏幫忙帶孫子,家人擔心他劃船出診危險,多次要他進城安享晚年。
不過,吳華目前還沒有退休的計劃:“這裡的村民離不開我,我也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