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財經渝企>正文

重慶小面“觸網”遇轉型之困

2018-01-26 09:44:07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打折打成“骨折” 燒錢“死傷一片” 重慶小面“觸網”遇轉型之困

  近日,重慶市小面協會發佈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重慶有小麵館8.3萬家,年銷售總額近300億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小面之都”。

  可另一組數據則讓人比較尷尬:2017年,重慶小面的網絡銷售額約2億元。

  線下火爆,線上冷清,重慶小面借助互聯網,能否創造新的輝煌?日前,重慶日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定位相似

  價格戰成“撒手锏”

  胡應超,一個土生土長的萬州人,卻有一顆要把萬州雜醬面推向全國的心。2013年,胡應超意識到店面經營的局限性,決定開發出獨立包裝、快煮即食的速食雜醬面。於是,他創造了一個名為“老萬縣雜醬面”的電商品牌,成為首批“吃螃蟹”的重慶小面電商之一。

  很快,老萬縣雜醬面成為電商市場上廣受認可的小面品牌。在2015年淘寶首屆麵食文化節上,該品牌還獲得了“重慶面霸”的稱號。不過,這兩年胡應超卻常遭到顧客投訴。

  “都是我的老顧客了,為何每次吃到的雜醬面口味不一樣?”遭到投訴的胡應超心裏納悶。他在網上搜了下,才發現有5家公司倣冒自己創立的品牌,連名字、聯繫方式都一模一樣。此外,電商市場上還出現了萬州雜醬面、萬州特色炸醬面等相似品牌。

  由於定位相似,價格戰就成了這些品牌彼此爭鬥的“撒手锏”。據胡應超回憶,當時電商市場上的小面,有的賣七八塊錢一盒,有的賣五六塊錢一盒,有的甚至買一送一。

  價格戰損害的是集體利益,打折最後都打成了“骨折”。更為奇怪的是,儘管每年都有一批商家死於價格戰,但第二年又會有新的商家加入到價格戰中來,週而复始。

  迷信流量

  盲目燒錢“死傷一片”

  挑挑小面是另一個受歡迎的小面電商品牌,目前,在淘寶、京東、1號店都開有店舖。

  創業初期,挑挑小面還曾獲得1000萬元風投。對於一個只做小面的電商而言,這絕不是一個小數目。

  “可惜,我們沒有用好這個錢,大部分資金都用來買流量了。”挑挑小面創始人潘登追悔莫及。當時,挑挑小面找到了多家推廣公司,在新浪微博、分眾傳媒、本地公交站臺、電視廣播上砸下重金。不到一年時間,1000萬元的風投基金分文不剩;第二年又追加了幾百萬元投資,但效果並不顯著。

  “即使銷量最高的那個月,也只增加了80多萬單,離我們預期的200萬單增量還有不小差距。”潘登説。

  挑挑小面所面臨的問題十分普遍。據重慶日報記者調查,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熱播,重慶小面因此攢足了人氣,很多傳統麵館老闆都趁機殺入電商市場。但大部分人都是做實體出生,不懂互聯網經營,除了砸錢還是砸錢。潘登眼看著當初一起創業的夥伴一個個倒下,自己也處於山窮水盡的困境,業務最差的時候一個月只有幾萬塊的流水。

  他山之石

  轉型還需政策推動

  從2013年開始,重慶小麵館大面積試水電商。5年多過去,只有不到10家店舖還在電商市場。其他商家要麼苦苦支撐,要麼早已銷聲匿跡。

  胡應超走出了價格戰的怪圈。“小面該比拼的是品質而非價格。”他自建研發團隊,每年投入兩百多萬元,只幹一件事——確保食材新鮮。

  瘋狂燒錢後,潘登明白了做電商不是單純砸錢圈粉,還要懂得在行銷中輸出話題與故事。此後,挑挑小面邀請了多個社交平臺的大咖參與到小面的行銷中,像著名的戰地記者唐師曾、情感作家蘇岑等。

  此外,小面轉型電商的背後,還少不了政府的力量。

  廣西柳州螺螄粉的知名度不如重慶小面,但近年來柳州螺螄粉抓住了互聯網的“風口”,快速崛起。目前,柳州螺螄粉光網店就超過8600家,銷量在阿裡巴巴米粉特産類排名第一。

  柳州螺螄粉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為做好螺螄粉原材料供應,柳州市政府不僅搞起了工業園區,還鼓勵農民養殖螺螄,製作酸筍、腐竹,把螺螄粉當産業來做。

  另一個例子是沙縣小吃。歷屆沙縣政府決策者的共識是:小吃已經不是一個行業的事,而是關係到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大事。政府因此定下三個原則:一是不排斥市場,二是政府不大包大攬,三是政府與市場之間要有分工。

  “從柳州螺螄粉與沙縣小吃的成功來看,重慶小面的電商轉型之路,政府之手不應缺位。”重慶市小面協會執行會長曹家亮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