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聚焦重慶>正文

重慶醫聯體建設讓群眾共享“醫改紅利”

2018-02-01 14:33:11 | 來源:新華社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醫院“聯”起來,患者獲益多——重慶醫聯體建設讓群眾共享“醫改紅利”

  建立緊密合作機制,讓醫院“抱團”發展;暢通雙向轉診“綠色通道”,使群眾獲得大醫院便捷服務……作為醫改重要一環,近年來,重慶大力推動醫聯體建設,“下沉”優質醫療資源,“做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全市縣域內就診率達到九成,患者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專家“下沉”基層,就近提供優質服務

  在重慶市梁平區人民醫院的病房內,為患者王先生查體的,是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的專家張堯。

  1年多前,張堯來到梁平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挂職。張堯紮根基層,是梁平區人民醫院與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牽手”共建醫聯體的結果。2016年10月,兩院簽訂醫聯體合作協議,重醫附一院專家來該院挂職副院長和部分重點科室主任。

  專家資源“下沉”,患者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大城市三甲醫院的專家服務,醫療費用還節省不少,又省心又划算。”患有左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周成義,家住梁平區青埡村。面對重病,忐忑不安的老周曾想到重慶主城區大醫院住院。後來聽説重醫附一院專家每週都來坐診、手術,老周下定決心在區人民醫院做手術,並取得成功。

  在醫聯體內,借助信息化遠程診療等平臺,能讓更多專家“貼近”患者,“用活”優質醫療資源。“近兩年,梁平區人民醫院搭建了‘放療雲平臺’系統,針對腫瘤疑難雜症,可與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專家實時連線,交流診治信息,細化放療方案,病人診治更加精準有效。”梁平區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陳威龍説。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牽手”61家醫院,共建兒科發展聯盟;由重慶市中醫院牽頭,並與城口、巫溪等13家區縣中醫院合作,共建中醫院遠程醫療中心……在重慶,隨著越來越多大醫院與基層醫院合作,共建醫聯體,大幅提高大醫院優質醫療輻射範圍。

  補齊基層短板,提升區縣醫院診療服務能力

  長期以來,各地醫療資源分佈不均,醫療服務“薄弱在基層,短板在農村”,加劇了“看病難、看病貴”。

  民生難點,就是醫改重點。要破解大醫院“擁堵病”,其中一條途徑,就是依託醫聯體,實現上級醫院有效幫扶,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推動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均衡佈局。

  在重慶綦江區人民醫院,腎病診療曾是醫院一項短板。“最初,科室只配置兩套透析機,經過腎臟病規範化培訓的醫生只有1人。由於專業能力弱,區裏多數腎臟病人都需上轉。”該院腎內科主任高正蘭説,如今在醫聯體內,上下級醫院開放技術、人才培養通道,腎內科每半年要派一名醫生,到重醫附一院學習相關診療技術。上級專家也定期到基層醫院“傳幫帶”,對科室人才隊伍建設、核心技術開展、診療品質控制進行指導。

  “依託醫聯體,科室醫療管理水準、學科人才建設都有明顯進展,真正嘗到了甜頭。”高正蘭告訴記者,如今,綦江區人民醫院腎內科已成為重慶市臨床重點專科,每年接診住院患者超過1300多人次,腎病患者基本實現不出區就能治療。

  重醫附一院醫務處副處長姚雲清説,共建醫聯體,就是要為技術幫扶、人才培養、巡迴醫療等提供技術支持和管理指導,提升成員單位自我“造血”能力,提升醫療服務水準。

  據重慶市衛計委統計,目前重慶已建成各類醫聯體130多個,依託醫聯體“強基層”,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鎮”。

  構建綠色通道,突破雙向轉診“腸梗阻”

  在一些地方,群眾看病難,一大癥結還表現在醫院間分級診療機制不暢,上轉、下轉都有難題。重慶推動醫聯體建設,其中一個著力點,就是在統一質控標準、確保醫療安全的前提下,推動檢驗檢查結果互認、規範轉診標準、推廣轉診優先預約、開闢轉診綠色通道,突破雙向轉診的“腸梗阻”。

  在重慶永川區,通過整合信息資源、統一數據標準等方式,打通各醫院之間的“信息孤島”,實現區內醫療機構信息數據互聯互通。“打通‘信息孤島’,喚醒‘沉睡’在各醫療機構的數據,實現醫療信息共享共用,避免重復診斷、重復檢查。”永川區衛計委主任鄒光明介紹。

  近年來,以急性心肌梗死為代表的急性胸痛類疾病致死、致殘率居高不下。為此,重慶市專門組建胸痛中心聯盟,設立24小時綠色轉診通道,採用標準化診治流程、品質控制、在線互認檢查資料等手段,保障急性胸痛患者及時得到科學救治。

  “各級醫院組建醫聯體後,各類急診病例通過綠色通道及時上轉,真正使急病、疑難雜症患者得到快速有效治療。”重慶市衛計委醫政醫管處處長王世純説。(新華社記者李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