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民生>正文

重慶縣城餐桌上的折耳根三分之二來自這個村

2018-02-22 10:23:00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縣城餐桌上的折耳根三分之二來自這個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8-02-22-0042_副本

曹禮雲正在田裏挖折耳根。記者 陳維燈 攝  

  清早的霜,白了屋瓦,也白了山野。正月初四,雖已是雨水時節,但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涂市鄉地靈村依舊寒冷。

  山野間,三組村民、47歲的曹禮雲扛一把鋤頭,走過滿是白霜的田坎,來到自家的田裏。田地間到處都是枯草,看似一片荒蕪。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看種什麼才能找到錢”

  在田地裏,曹禮雲揮起鋤頭挖開了一塊草根裹著的黑色泥土,一股魚腥味撲面而來。她捋去草根上的枯葉,抖落泥土,將一把把草根放在身後。

  “等一會有人來拉,要100多斤,得趕緊挖出來。”曹禮雲挖出的“野草”草根,學名蕺菜,又名魚腥草或折耳根,川渝黔等地的人們常將其作為蔬菜。

  如今,這種原來只在山野間生長的折耳根,已不僅僅是人們餐桌上的蔬菜,更是地靈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産業。

  “春節期間,折耳根價格要高些,1斤10塊錢,而平時只有4塊錢左右。”天寒,挖完一畦折耳根的曹禮雲將鋤頭橫放,坐在鋤柄上休息,喘出的氣凝成一團白霧,“去年種了兩畝多,有近3萬元的收入;今年準備種6畝。”

  曹禮雲的丈夫因務工受傷,喪失勞動力,一家三口的生活就靠她一人,她家也成了村裏的貧困戶。

  儘管生活艱難,但曹禮雲卻不甘於貧困,她説:“種苞谷、洋芋、紅苕,只能填肚子,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看種什麼才能找到錢。”

  這個問題困惑著曹禮雲,也困惑著當地的幹部:在海拔800多米、交通不便的地靈村,如何才能讓村裏63戶、248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想不到,這野草根還管錢呢”

  村民張洪濤在無意間推開了一扇門。

  “前些年在湖北宜昌打工,看當地人種折耳根,一畝能産萬把斤,銷路也好。”張洪濤想著,酉陽人也喜歡吃折耳根,而且老家地靈村滿山遍野到處都有野生的折耳根,自己能不能也種折耳根呢?

  這麼想著,在打工的間隙,張洪濤就特別留心觀察宜昌當地人種植折耳根的情況。一年下來,他發現,只要水源充足、肥料充足,折耳根一年四季都能種植,“在地裡長8個多月就能收。”

  2013年年初,張洪濤在老家試種了5畝折耳根,“和蔬菜間種,種苗都是我到山上去挖的。”

  整土、掏溝、施牛糞等有機肥,張洪濤細心呵護著折耳根。8個月後,這5畝折耳根為他帶來了近6萬元的收入,“畝産3000斤左右,批發價1斤4塊錢。”

  第二年,村民張如意、張洪燈效倣張洪濤,每戶種了10畝折耳根,剔除肥料和勞務等支出,每畝純收入近5000元。

  2015年,更多的村民加入了種植折耳根的隊伍。

  2016年,曹禮雲也試種了1畝多的折耳根,當年收入1萬多元。

  “想不到,這野草根根,還管錢呢!”陽光,從山巔露出,像曹禮雲的笑驅散著寒意。挖完兩畦的曹禮雲將挖出的折耳根打捆,空氣裏滿是折耳根撲鼻的魚腥味,“背回去清洗,分成小把紮好,一會兒車子就來拉了。”

  有市場調查為依據,種植折耳根不愁銷

  地靈村折耳根種植規模逐年擴大,會不會影響折耳根的價格和銷路?地靈村村幹部專門進行了一次市場調查。

  “野生折耳根由於肥料不足,莖和葉細小,吃起來口感較差。家種的折耳根因選擇肥沃的土壤進行種植,再施以農家肥,根莖粗壯,吃起來也更加香脆,很受市民歡迎,市場需求較大,行情較為穩定。”地靈村扶貧專幹冉相介紹,有了市場調查為依據,再加上種植折耳根不費重體力,婦女、老人都可以參與生産,有利於産業發展,有助於村民增收,地靈村村幹部一商量,組織村民成立了酉陽春露農業專業合作社,大家抱團種植折耳根,並把銷售觸角延伸到涪陵、吉首、懷化及重慶主城等地。

  “曾經的山間野草,已成了村民的致富草。”冉相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如今,地靈村折耳根的種植面積已有近百畝,年産量超過30萬斤,每年給村民帶來了150多萬元的收入,“酉陽縣城吃的折耳根,三分之二都是由地靈村供應的。”

  現在,已經有52戶農戶加入了春露農業專業合作社,其中有21戶是貧困戶。

  地靈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張洪燈介紹,今年,村裏將擴大折耳根種植面積至120畝。同時,針對地靈村折耳根畝産量較低的情況,村裏將組織專人到湖北等地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爭取畝産量能翻一番,達到6000斤左右,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增加村民的收入。(本報記者 陳維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