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巴南二聖鎮:集體式發展打造生態“明星村”
華龍網5月24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張薄)曾幾何時,重慶巴南二聖鎮集體村千畝山地荒涼一片,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村裏的人數不足500人……
正是這個積貧積弱的“小荒村”,卻在近幾年以“黑馬”之姿,一路披荊斬棘,連續拿下全國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基地(西南片區唯一)、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生態休閒旅遊示範村等多項榮譽。
一個佔地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荒村”,如何蝶變成遊人如織的生態“明星村”?近日,筆者走進集體村,近距離體驗“集體生活”,解開鄉村振興路上的致富密碼。
二聖鎮集體村村民開辦農家樂致富增收 (資料圖)
集體“定制”
萬畝佈局精準激活“荒村”活力
初夏已至,天坪山蜿蜒的山澗公路旁繁花盛放,農民在盛放的花裏勞作,獨成一派美景。
“大夥快起來,該施肥了。”一大早,村民王大力就開始吆喝鄰居們幫忙給自家的梨樹施肥,這是筆者走進集體村看到的第一幕。
“不要看如今村裏很熱鬧,2002年的時候,村裏基本只有老人和小孩,是個地道的‘留守村’。” 村黨委書記鄭孝前坦言,為了改善貧困落後的局面,幾經摸索,村裏提出了“農業穩村、旅遊興村、生態強村”的發展思路。
“這裡海拔高,土壤肥沃,特別適合種植茶葉、果樹等農産品。”鄭孝前看著路邊成片的梨樹回憶道,2002年至2008年,集體村開啟“農業穩村”的發展計劃。所謂“農業穩村”,就是將所有村民集中起來,因地制宜發展大規模項目,集體生産一種或幾種農産品,所以當時村裏號召留守村民一起,流轉4000畝土地集體種植高山梨。
“在發展初期,我們完全按照集體大家庭的模式,實行統一設施建設、統一技術培訓和信息傳遞、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産品包裝和銷售,同時分戶按技術標準細化管理、分紅分利,小戶散戶向大戶集中,集中採購生産資料。” 鄭孝前説,這樣的模式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如今,集體村已形成8000畝高山梨、3000畝花卉苗木、3000畝茶葉三大主導産業,藍莓、葡萄、草莓、高山生態魚等100畝以上的特色産業,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級有菜”的農業産業業態,打造出一批如“巴南銀針”“高山梨”等全市知名的農産品。
集體“下海”
千戶村民每年接待上百萬遊客
大規模産業佈局之後,該如何實現農戶收入的多樣性,如何在基層農村實現一産帶動三産的難題?
集體村給出答案:旅遊興村。
“‘旅遊興村’是既定的發展思路,從2008年後,我們將産業佈局的重點轉移到旅遊節會開發上,依靠梨花、茶葉等大規模産業,開發了梨花節、採梨節、格桑花節、採茶節。同時發動全村村民集體創業,在增産的同時保證增收。” 鄭孝前説。
在“旅遊興村”的背景下,村民的生活過得如何?
沿著集體村盤山公路往下走,各類農家樂像滿樹梨花遍佈整個集體村。農旅産業起步,一大批在外務工的村民開始返鄉創業,集體村常住人口激增,潘仁勝就是其中之一。
“沒有打工的壓力,在家門口賺錢反而更加容易,現在終於深刻理解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義了。” 潘仁勝説,聽説村裏開發了許多産業,他和妻子返鄉後,用所有積蓄一口氣流轉了20畝土地種植梨樹。
“這些年梨樹逐年增産,當季就能賣完,我還辦起了農家樂,每年還能多賺近10萬元的外快。”説起現在的生活,潘仁勝的臉上綻放出笑容。
據介紹,集體村種植的高山梨價格從2008年每斤1元增長到2017年每斤6—8元,村民年均收入增長達20%,2017年村民年均收入達5萬元,現在村裏有農家樂28家,常住村民從幾百人增長至2000多人,所有村民都在産業鏈上。
集體 “奔富”
村民人均年收入五年翻四番
“鄉村變景區,一到週末到處都是遊客。”村民萬正秀興致勃勃地説,以前家裏主要靠種地為生,自從2002年村裏流轉土地集體種茶後,一年能收穫好幾季,家裏開辦的農家客棧,每到週末都能住滿。
在集體村,像萬正秀一樣“鼓了腰包”的村民比比皆是。
2000年,集體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000余元。這一數字在“集體”發展後驟然上升,根據鄭孝前提供的數據顯示,通過農村集體經營發展,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600元,再加上農家樂、家禽類農産品,每戶村民每年收入至少10萬元以上,五年幾乎翻了四番。
“賣花、賣果只是一個看點,我們通過各種節慶,更是宣傳了一種生態、一個品牌,讓市民發展到農戶家裏,深度接觸鄉村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鄭孝前説,這就是生態強村的理念。
如今,以原生態的鄉村産業、美景為核心,以特色節慶和地域文化為載體,集體村已經成為集田園風光欣賞、特色文化展示、鄉村休閒體驗于一體的農業旅遊示範地。同時,品牌傳播既帶來社會效益,也實現經濟效益;既為當地農業帶來蓬勃生機,也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據介紹,2008年至2017年集體村已成功舉辦十屆梨花節、採梨節和三屆格桑花節,使田園變公園、田間變市場、農房變客房、農産品變隨手品。
“以農促旅,以旅強農。” 鄭孝前談起未來,以此路徑,集體村將努力建設成為立足重慶、服務周邊的休閒農業示範區和鄉村旅遊目的地,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旅遊增色。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