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2017年重慶主城區交通發展報告出爐
原標題:2017年主城區交通發展報告出爐 新增道路171公里 新建成跨江大橋兩座 平均每天203.6萬人次乘坐軌道交通出行
如果要了解交通發展成果,請看這裡
如果你經常開車,請看這裡
供圖\重慶日報新媒體事業發展中心
5月28日,重慶市發佈了由市規劃局牽頭、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承擔編制的2017年度《重慶市主城區交通發展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去年重慶市主城新增道路171公里,新建成寸灘、高家花園復線橋兩座跨江大橋;開通了軌道5號線一期及10號線一期,軌道通車總里程達到264公里。
建成兩座橋 新開工3座橋
2017年,重慶市主城區新建成跨兩江橋梁2座,即寸灘大橋、高家花園復線橋,至此主城區跨江大橋總數達29座;新開工道路橋梁3座(郭家沱長江大橋、蔡家大橋、禮嘉大橋),續建橋梁4座(曾家岩嘉陵江大橋、水土嘉陵江大橋、紅岩村嘉陵江大橋、白居寺長江大橋)。
去年主城新增城市道路171公里,其中新增快速路19公里,主幹路36公里,次幹路32公里,支路84公里,總里程為4825公里。據悉,新增道路中,次幹路和支幹路佔比超過60%,這也是重慶市進一步打通“微循環”,增強主城交通滲透力的體現。此外主城新建成通車立交11座,總數達230座。主城還新建成穿兩山道路隧道2座,即新中梁山隧道、華岩隧道,總數達16座;新開工隧道1座,即土主隧道,續建隧道2座,即龍洲灣隧道、歇馬隧道。
軌道交通通車站點已有154個
2017年,主城區新開通5號線一期(園博園-大石壩)和10號線一期(鯉魚池-王家莊),同比增加51公里,總里程264公里。共開通站點154個,換乘站13個。
在建軌道交通線路7條(段),共155公里。其中新開工9號線二期(回興-花石溝),續建軌道交通環線、4號線一期(民安大道-唐家沱段)、5號線一期(大石壩-跳蹬段)、6號線支線二期(王家莊-沙河壩)、9號線一期(高灘岩-回興)、10號線二期(蘭花路-鯉魚池)。
主城區新增311處停車場
截至去年底,主城區有停車場(點)4813處,共130.66萬個停車位,同比增加停車場(點)311處,停車位26.27萬個。
去年,主城區運營公交車9088輛,同比增長261輛;運營線路661條,同比凈增38條,增長6.10%,公交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此外,主城還建成長江一路(大黃路立交至兩路口)、長江二路(楊家坪環道至大坪)兩條公交優先車道8.3公里。
設置定向車道等提高路網效率
2017年,主城區通過一系列嚴格的交通執法和精細化管理手段對提高路網運行效率、挖掘通行潛能。
一是創新性開展精細化交通管理,優化交通組織,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設置多車道匯入自適應系統32處、共享轉換車道3處、定向車道6處以及可變車道11處,新增單向交通組織路段232處106千米,規範主城區瓶頸路段、交叉口行車秩序,改善了交通運行水準。
二是不斷優化完善交通管理設施,其中新增交通信號燈90套、新增LED可變情報信息板105塊、新增交通標誌4182塊。這是交管部門根據重慶山地路網特色進行的創新,屬於全國首創。
三是持續開展各類專項整治工作,規範行車秩序。
航空港口鐵路建設均有進步
2017年江北機場定期通航的客運城市為168個,比上年凈增加16個。其中國內127個,同比凈增加15個,國際37個,同比凈增加1個。年旅客吞吐量3872萬人次,同比增長7.9%。
全市港口貨物通過能力達2.08億噸,同比增長7.2%。集裝箱吞吐能力450萬標箱,同比增長9.8%。
全市鐵路運營里程2371公里,同比增加140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總長381公里。
全市公路里程14.7萬公里,同比增長3.4%。高速公路里程3023公里,同比增加205公里。
>>>
如果你經常公交出行,請看這裡
哪個軌道站人流量最大,哪路公交車最繁忙?重慶日報為你梳理公共交通情況
軌道3號線觀音橋站最繁忙
5月28日,重慶市發佈了2017年度《重慶市主城區交通發展年度報告》。今日起,重慶日報將持續關注年報中的公共交通、橋隧、交通出行和交通管理等內容,為讀者朋友解讀主城交通發展狀況。
軌道線網日均客流量203.6萬人次,同比增長6.9%。車廂人員密集,高峰小時立席密度超過5人/平方米的區段進一步延長,同比增加5公里,達到42公里。人員密集區段主要分佈在內環以內地區,內環以外車廂密集程度較低。
商圈周邊軌道站點客流量最大,其中3號線觀音橋站是最繁忙的軌道站。
最繁忙軌道站點前十名分別是:1.觀音橋 (14.6萬人次/日),2.小什字(12.1萬人次/日),3.南坪(9.4萬人次/日),4.兩路口(8.5萬人次/日),5.紅旗河溝(7.7萬人次/日),6.沙坪壩(7.5萬人次/日),7.大坪(7.4萬人次/日),8.石橋鋪 (7.2萬人次/日),9.楊家坪(6.4萬人次/日),10.嘉州路(6.2萬人次/日)。
軌道1號線與3號線之間聯繫緊密,雙向換乘量位居線路換乘前兩名。於是兩路口站成為換乘量最大的換乘站點。
最繁忙軌道換乘站點前五位分別是:1.兩路口(18.8萬人次/日),2.紅旗河溝(13.4萬人次/日),3.牛角沱(10.8萬人次/日),4.大坪(5.4萬人次/日),5.小什字(4.9萬人次/日)。
軌道站線路換乘前十名分別是:1號線→3號線,3號線→1號線,3號線→6號線,6號線→3號線,3號線→2號線,2號線→3號線,1號線→2號線,2號線→1號線,6號線→1號線,1號線→6號線。
線網進站客流時間分佈:8:00-8:30為全天進站最高峰。進站時間段排名前三為:8:00-8:30,7:30-8:00,17:30-18:00。
2017年,主城區運營公交車9088輛,同比增長261輛;運營線路661條,同比凈增38條,增長6.10%,公交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圍繞軌道站點需求新開和調整公交線路21條(其中:新開10條、優化調整11條)。
新增公交微循環線路(社區穿梭巴士)5條,投入運力20輛。總線路數167條,總運力超1000輛,日均服務43萬居民出行。
主城區地面公交早晚高峰小時運營車速14.7公里/小時,同比小幅降低0.5公里/小時,公交優先道實施後示範效果明顯,兩條優先車道運營平均車速保持在19公里/小時左右。
最繁忙公共汽車線路前十名分別是:871路:新橋—道門口,225路:大坪七牌坊—陳家壩606路:象嶼兩江西元—軌道袁家崗站,404路:沙坪壩—楊家坪,839路:南方香榭裏—蘋果城,121路:盤溪東—丹龍路,818路:重慶北站—錦天康都,321路:彈子石—磁器街,619路:空港新城—觀音橋東環路,403路:廣廈城—兩路口。
>>>
早晚高峰平均車速23.3公里/小時
同比上升0.2公里/小時 仍處於緩行狀態
《重慶市主城區交通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重慶市主城早晚高峰平均車速23.3公里/小時(其中內環以內的平均車速為20.8公里/小時),仍處於緩行狀態。乘坐軌道交通出行佔機動化出行比例的14.6%,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
私家車擁有量首次過百萬
2017年,主城區機動車擁有量達151.1萬輛,同比增加11.3萬輛,增長8.1%。
其中汽車擁有量為134.6萬輛,同比增加9.9萬輛,增長7.9%。千人汽車擁有量為156輛。私人小汽車擁有量突破百萬,達到108.2萬輛,同比增加9.4萬輛,增長9.5%。
機動化出行中,個體交通方式佔比34.3%,同比提升0.8個百分點。
內環以內緩行範圍略擴大時間拉長
2017年,主城區對外通道流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同比增長14.0%,達到58.1萬pcu(標準車當量數)。
2017年主城區跨兩江橋梁全日流量209.0萬pcu,同比增加11.5萬pcu,增長5.8%。穿兩山隧道全日流量84.6萬pcu,同比增加6.1萬pcu,增長7.8%。特別是中梁山北段(雙碑隧道、北碚隧道)流量增長超12%。
此外,去年重慶市主城區路網運行效率小幅提升,早晚高峰時段交通運行指數為4.6,同比下降0.3,但仍處於緩行狀態。早晚高峰平均車速23.3公里/小時,同比上升0.2公里/小時,但緩行範圍略有擴大。
重慶市內環以內路網全日高峰小時交通運行指數同比下降0.1,穩定在5.5左右。早晚高峰平均車速20.8公里/小時,同比基本穩定。緩行表現為緩行範圍進一步擴大和緩行時間拉長。內環以內跨江橋梁緩行特徵主要表現為全日緩行時間進一步延長,平均緩行時長延長約1.2小時。
內環以外的北部大竹林、人和、汽博等新開發區運行壓力提升,緩行快速擴散。回興-兩路、李家沱、北碚、魚洞等老城區的部分進出通道及節點呈現常態化緩行並向周邊路網擴散,逐步形成區域內的面狀緩行。中梁山隧道、大學城隧道、真武山隧道常態化緩行仍未得到緩解,雙碑隧道、北碚隧道緩行進一步加劇,全日緩行時長超1小時,金山大道大坡隧道段、金通大道等與中心區聯繫通道緩行凸顯。
乘坐軌道交通佔機動化出行的14.6%
2017年重慶市軌道線網年日均客運量203.6萬乘次,同比增長6.93%。軌道方式佔機動化出行比例的14.6%,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
軌道車廂高峰小時超過5人/平方米、人員密集的區段進一步延長,同比增加5公里,達到42公里。擁擠區段主要分佈在內環以內地區,內環以外地區僅6號線光電園-冉家壩段擁擠突出。線網換乘量持續增加,日均換乘量60.8萬人次,同比增加8.0萬人次,增長15.2%。
地面公交年日均客運量494.7萬乘次,同比減少6.6萬人次。地面公交方式佔機動化出行比例的43.7%,同比降低2.3個百分點。但是,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互補作用持續增強,相互間日均換乘量44.6萬人次,同比增加3.3萬人次,增長8.02%。這説明地面公交圍繞軌道進行的運營網絡調整,效果明顯。(記者 郭曉靜)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