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巴南天坪山的綠色發展之路

2018-06-11 10:35:19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6月9日是週末,前往重慶市巴南區二聖鎮天坪山的道路上,私家車川流不息。

  “一到週末,天坪山上游客如織,很多地方不提前預訂,還很難訂到房間。”巴南區農委主任何先平表示,從過去偏遠的鄉村山野,到如今市民爭相前往的生態休閒後花園,天坪山的改變,已成為當地綠色高品質發展的一個典範。

  推行“生態治果”

  萬畝梨園重新煥發生機

  巴南區二聖鎮天坪山位於主城區東南郊,距市區約38公里,平均海拔700米左右。依託自身的資源稟賦,天坪山逐漸形成了以高山梨、茶葉、花卉苗木為主的農業産業結構。其中,種植歷史悠久的二聖高山翠冠梨頗有名氣,還是永川黃瓜山翠冠梨的引種地。

  “由於果樹的老化,傳統管理方式的二聖翠冠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度走下坡路。”何先平説,2011年,二聖翠冠梨每斤只能賣到一元多,由於無錢可賺,天坪山上大片梨樹處於“無管護、無産出、無效益”的“三無”狀態。

  為了讓萬畝梨園重新煥發生機,2013年,結合全國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巴南區精準施策,啟動了“生態治果”工程,制定了生態梨園生産技術標準,從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雜草控制、農業廢棄物處理等方面,對梨園進行生態化改造。

  “這是我們栽種的生態植物籬,已經將梨園保護了起來。”9日,在天坪山上最大的梨園——二聖鎮集體村高山梨園裏,重慶日報記者看到,高約80釐米的植物籬,將梨園和公路、農房等進行了隔離,這些植物籬不僅能阻隔水土流失,其果實成熟落地後,還能成為天然肥料。

  為了提升梨樹品質,梨園採用了梨樹非充分灌溉技術,配套灌溉管網、排水溝渠和緩衝溝塘,滿足生態攔截和排灌需要,並實施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技術,將化肥用量較常規減少40%以上,同時推行病蟲害綠色防控,採用梨果套袋、糖酒醋液誘殺害蟲、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等措施,採取減少農藥使用,使集體村梨園基地化學農藥用量減少60%以上。

  實施“生態治果”後,天坪山農戶爭相栽種翠冠梨,梨園覆蓋的區域一片翠綠,實現了生態與産業發展的雙贏。去年,二聖翠冠梨又迎來了豐收。由於品質好,綠色環保,翠冠梨賣到了每斤6至8元,成為了當地農戶增收的重要支柱。

  創新“稻+N”模式

  荒廢土地成了高産田

  “這個圍欄,主要是防止泥鰍跑掉。”9日,在天坪山上的二聖鎮中坪村,農戶劉昌元正在水稻田裏忙著紮緊圍欄、挖深溝渠,為水稻放水收穫後稻田裏飼養的泥鰍能安穩存活做準備。

  據介紹,天坪山上多丘陵,地勢相對較為平緩,一直以來,除了高山梨、茶葉、花卉苗木等特色産業外,還有不少農戶種植水稻等傳統作物,但由於收入相對較低,不少青壯勞力都選擇外出務工,一些坡地逐漸荒廢,對當地農業生産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讓傳統農業也能走上高效、高品質發展之路。近年來,巴南區精準發力,探索創新了“稻+N”種植模式,即在種植水稻的同時,通過降低種植密度,營造生存環境,讓泥鰍、小龍蝦、蛙、魚、鴨、球蓋菇等在稻田中生長,形成一個生態互補、高效高質的種養模式。

  “泥鰍的收益可高了,一畝稻田起碼可以增加收入8000元。”劉昌元説,他雖然建起了家庭農場,靠規模和機械化種植,種水稻也能有賺頭,但每畝收入就幾百元,而今年他在50畝稻田裏養殖稻鰍,水稻品質和售價更高,加上泥鰍的銷售,收入將大大增加。

  由於看到了稻鰍種養的前景,劉昌元對周邊上百畝荒廢土地進行了改造,讓原本光禿禿或是雜草叢生的荒地,都變為了高産田。

  據何先平介紹,經過幾年的努力和探索,目前,巴南區實施“稻+N”模式的稻田總面積已有上萬畝,未來將在全區推廣10萬畝以上。

  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上百農房變客房

  天坪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農旅融合理所應當成為當地加快綠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然而,特色項目的缺乏和旅遊設施的落後,成為當地加快農旅融合發展的“攔路虎”。

  為此,巴南區在天坪山上引入雲林天鄉、雲海天驕藍莓園等特色産業項目。在夯實農旅融合發展的産業基礎之上,還大力實施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讓周邊的農戶都能搭上農旅融合發展的快車。

  集體村依託萬畝梨園、以及梨花節、採梨節的舉辦,開展生態家園建設,採取“戶分類、村集中、鎮中轉、區處理”的模式,對生活垃圾進行有效處理;利用“三格式”生活污水處理池對生活污水厭氧發酵處理,通過人工小濕地處理後排放;人畜糞通過沼氣或三格式化糞池處理後作為有機肥。

  目前,集體村共修建垃圾收集池76個、垃圾中轉站3個,90%的農戶進行了衛生廁所和浴室的改造;全村安裝太陽能路燈116盞,近半農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每戶庭院還修建了花臺種植花卉苗木,或是在庭院種植果樹,環境的改善讓上百戶農房變為客房,備受遊客青睞。

  在去年採梨節期間,該村52歲的村民李坤國靠農家樂和翠冠梨銷售,收入超過10萬元,真正嘗到了綠色高品質發展的甜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