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南岸上半年遊客接待量超本地人口38倍
原標題:南岸上半年遊客接待量超本地人口38倍 旅遊悄然崛起背後有一張實踐路線圖
南岸區“文化+旅遊”發展路徑正漸入佳境。(受訪單位供圖)
今年上半年實現旅遊收入80.02億元,同比增長30.7%——這組驚艷的旅遊數據,既不是來自某個大牌景區,也不是某個著名旅遊城市,而是來自重慶市的一個區——南岸區。
身處主城區,境內並無令人矚目的重量級景點,南岸區卻通過一整套的“文化+旅遊”的融合挖掘,實現了頗具詩意的“南岸起風景”,更甚而豪邁地喊出了“看見重慶”的口號。
南岸旅遊悄無聲息崛起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思路,在行動的過程中又經受了怎樣的曲折與探索,值得細細品味。
南岸風起 “景”秀重慶
今年上半年,南岸區旅遊的一組數據,驚艷了眾人。
截至6月30日,南岸區接待遊客2737.42萬人,同比增長6.75%;實現旅遊收入80.02億元,同比增長30.7%。
南岸區旅遊部門對此數據有一個頗為中肯的按語:旅遊收入呈爆髮式增長態勢。
什麼叫爆發?
數據顯示,該區戶籍人口為71.3萬人,而短短半年時間裏,接待遊客量達到南岸區人口的38倍以上;而按人均旅遊收入計算,半年時間裏,平均每個南岸人旅遊收入超萬元,達到11223元。
耀眼數據的背後是默默的努力。平心而論,地處重慶主城區的南岸區,並不擁有非常著名的旅遊資源,這也註定了南岸的旅遊無法重復傳統的“靠山吃山”簡單模式。
向縱深挖掘隱藏的旅遊資源,尋找旅遊支撐基礎,成為南岸旅遊無法繞過的重要一環。
經過長時間的挖掘、梳理和整合,一副“南岸旅遊脈絡圖”從模糊到清晰、從平面到立體,漸漸明晰豐滿起來。
“南岸的歷史文脈,可以上溯到上古時代。”南岸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家所熟悉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就發生在南岸這片熱土,而大禹之妻涂山女甚至就是最初的南岸人,並留下了“涂山女呼歸成石”的傳説。
漫長的華夏曆史中,南岸的“涂山窯”曾躋身中國四大窯之一的宋窯文化;川東地區第一道觀老君洞等宗教文化也在於此。
更值得玩味的是,重慶建城以來最引以為傲的“巴渝十二景”,南岸竟獨佔“四景”:海棠煙雨、黃葛晚渡、龍門浩月、字水宵燈,以至於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涂山寺獨遊》寫到“野徑行無伴,僧房宿有期。涂山來去熟,唯是馬蹄知。”
進入近現代,南岸區在原有的大禹文化、宋窯文化、宗教文化、巴渝文化之外,又衍生出開埠文化、紅色文化、抗戰文化等。
“南岸區就是重慶最精華的縮影!”該負責人表示,重慶是山城,而南岸坐擁重慶主城山地公園南山;重慶是江城,而南岸就依偎在長江之側;重慶是開放之城,而南岸是重慶最早設立海關的開放原點。
“相對於那些自然景觀,南岸旅遊資源底蘊深厚、文脈綿長,頗具深度和廣度。”該負責人認為,通過南岸,就能“看見重慶”。
文旅融合 立體旅遊
儘管南岸區發掘梳理了眾多底蘊深厚的旅遊資源,但資源與效益並不能劃等號。
事實上,南岸的旅遊資源雖多但卻存在兩大難題,一是旅遊資源點存在散而雜的問題,二是缺乏將所有資源有效整合在一起的系統架構。
為此,南岸區將所有旅遊資源整合,根據其資源稟賦,提出了由點至面、逐級擴展的立體文旅融合旅遊新概念。
首先是建設“風景眼”。以“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為定位,高起點做好廣陽島、廣陽灣規劃,推進旅遊與其他産業融合發展,讓重慶放眼世界,讓世界看見重慶。
然後是打造“風景臺”。把南山建成生態名山、文化名山和重慶旅遊的主打名片之一,創新沉浸式生態文化旅遊産品,加快建設“多點看山城”項目,提升黃葛古道,運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南山夜間“星空光影秀”。
接著是提升“風景線”。把南濱路建成彰顯國際品質、重慶氣質、文化特質、都市顏值的國際黃金休閒旅遊帶,成為“看見重慶”的最佳窗口。
隨後是振興“風景鄉”。發揮南岸的鄉村位於都市城郊,擁有優越的區位和資源條件優勢,使遊客下鄉、資本下鄉的動力更為強勁。
最後濃墨重彩推出“風景城”。把城區當景區來建設、把建築當景點來打造,狠抓“三生三宜”品質城市建設,步步為營、久久為功,使城市成為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遊客旅遊勝地、市民生活福地,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延伸價值鏈,增加含金量,促進“産、城、景、文”融合發展。
風景眼、臺、線、鄉、城,創造性地將南岸古老的文脈歷史與現代旅遊資源充分融合,凝練成了點、線、面相互交織的立體旅遊格局,從而一舉破解了原有旅遊資源散而雜的困局,賦予了南岸旅遊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形象標示。
“‘看見重慶’,南岸起風景”真正成為了可以觸摸的集文化與旅遊于一身的旅遊産品。
文化立“魂” 潤物無聲
旅遊立體架構一旦成型,基礎的旅遊發展就呈現出了良性發展的狀態。
“我們希望將以往的過境遊變成過夜遊,將觀光遊變成目的地遊。”該負責人認為,誠信禮讓、開放包容、好客文化就是一座旅遊城市的“魂”,只有把這種文化深入到城市的肌理、血脈、細胞,這種“魂”才真正矗立起來了。
為讓文旅融合真正落地,南岸區開始了一場“讓景點有故事”的文化打造。
為此,南岸區加快打造文化南濱,研究打造海棠煙雨、黃葛晚渡、龍門皓月、字水霄燈等古“巴渝十二景”,賦予“古景”新文化意味。
同時,加快推進故宮學院(重慶)、華策影視拍攝基地、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重慶國際馬戲城等一批文旅項目建設,並聚焦彈子石文化新地標的打造,推動高端要素集聚,優化區域業態,提升文化品位。
此外,積極開發南山的抗戰遺址遊、宗教文化遊等文化旅遊線路,力爭今年將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創建成為國家4A級景區。
文化總是潤物細無聲。南岸區從長遠著眼,將旅遊嫁接文化産業,成功建設全市首個以PPP模式建設的劇院施光南大劇院,以303話劇社為核心的小劇場院落、重慶國際馬戲城等一批重大文化産業項目落地運營。
2017年,該區實現文化産業增加值近50億元,同比增速連續3年超過20%,佔全區地區生産總值近7%,已成為重要支柱産業之一,全區文化經營單位超過2000家,總就業人數2萬餘人,佔全區就業人口的5%。
另外,該區還在全市率先建成公共文化物聯網服務項目,創新打造“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持續推進全民閱讀項目,建成100個“南書房”自助書吧,實現24小時圖書館的全覆蓋。
據不完全統計,該區近幾年每年舉辦的各類文旅融合活動達到1000余場次,受眾超過400余萬人次,比如今年“重慶國際馬拉松賽”期間,累計接待本地市民和外來遊客287.26萬人,實現旅遊收入14.65億元,重慶體博會、特色民俗文化展演等多項子活動人氣高漲,不僅有效促進商旅文體聯動發展,更是成為重慶對外宣傳的一大名片。
2017、2018年,該區分別獲得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獲得文化部兩個最高榮譽創建資格的城市(城區)。
“立起文化魂,拓展旅遊路,南岸正在起風景。”該負責人表示。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