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潼南:大力實施“三百三千”計劃

2019-01-18 14:07:55 | 來源:華龍網 | 編輯:歐平淑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潼南:大力實施“三百三千”計劃 加快形成創新創業新格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8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王鵬 周杭)2018年,重慶潼南區針對人才隊伍結構不優、高層次人才緊缺等問題,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繼續實施“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著力培養百名高素質專業化黨政人才、百名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百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著力集聚千名鄉村振興人才、千名“潼南工匠”和千名碩士研究生高層次人才。把人才作為服務潼南區“四個做大做強”發展規劃的“核心資源”,探索人才引進、培養、管理新模式,加快形成創新創業新格局,為潼南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667b615-f6c8-45bc-9f25-e4c8aeb7f64b

參觀匯達檸檬。通訊員 王鵬 周杭 攝

  求賢若渴 優惠政策製造“人才磁場”

  隨著改革開放腳步的不斷前進,優質人才的稀缺逐漸成為了限制潼南區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一塊短板。要彌補這一缺陷,潼南區首先在如何吸引人才的問題上下足了功夫:通過明確全區人才工作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潼南區陸續出臺了高層次人才、教育衛生人才、千名“潼南工匠”等激勵辦法,構建了“1+N”政策體系。潼南區根據實際發展需求制定的“三百三千”行動計劃中,就包含了住房保障、安居補助、配偶安置、雙創支持等八項配套政策,通過“黃金八條”的落地實施,製造出西部“沿線”城市的“人才磁場”,形成人才聚集高地。  

  求賢若渴,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成為各類招才引智推介會的常客。“在潼南的學校推介會上看到曾菁華書記和王志傑區長都來了,當時就下決心要爭取來這裡工作。”畢業于重慶大學的嚴雯説,到潼南工作後感覺這裡對人才是真心重視真正用,各方面發展環境也越來越好。  

  區人力社保局負責人戴紅麗表示,對有意到潼南工作但心裏還拿不準的學生,潼南還提供了全程免費的“潼南行”活動,由相關部門統一組織參觀區規劃展覽館、産業基地、民俗風貌等,幫助他們在深入了解潼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後再作決定。2018年報考潼南各類崗位的博士碩士近1000人。  

  去年下半年,潼南區舉行了人才公寓抽籤儀式,通過搖號選房,為103名高層次人才提供了首批三年免費精裝住房,分批次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支持。 

  “我能夠抽到江北新城片區的人才公寓,非常開心!有了住房保障,工作也踏實多了,感謝區委、區政府的好政策,解決了我的後顧之憂。”抽到房源的胡鑫表示,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她會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讓自己的特長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發揮,為潼南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潼南的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很給力,自己來了後發現,這裡山水環繞、宜居宜業,所以我願意在這裡安家落戶。”王玨畢業于西北師範大學,去年6月通過考核招聘來到潼南。她説,研究生畢業季,潼南區人力社保局到我們學校來招聘,本來我對重慶就很有好感,來到潼南實地考察後,更加堅定了留下來的信心。  

  真切的政策實惠,宜居宜業的城市魅力,正不斷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有志人才爭相前來一展宏圖。從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畢業後來潼南的研究生王力珠説,潼南是其“實現夢想最好的地方”;從重慶醫科大學外科學專業畢業後來潼南的研究生皮靂説,潼南的發展速度讓人驚訝,“在這裡成家立業很幸福”。

  機制跟進 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

  實施“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對於潼南區升級建設國家高新區等重點專項工作,實現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如何讓人才積極發揮效能,潼南區制定了一系列培養、激勵和管理方案,全力強化人才政策體系:2018年,區人力社保局等單位充分結合全區人才實際,通過多方聯動,在已有《千名“潼南工匠”培育計劃》《百名高素質專業化黨政人才培養計劃》《潼南區教育優秀人才引進培養暫行辦法》等政策基礎上,陸續出臺了《潼南區人才服務證管理辦法(試行)》《潼南區鼓勵在職工作人員取得職業資格辦法(試行)》《潼南區人才公寓管理辦法(試行)》《潼南區博士後站管理辦法(試行)》等多項人才政策。多種激勵機制並行,極大地激發人才活力,為高層次人才在各自崗位上發揮最大效能,切實服務潼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已從事腎臟病臨床和科研工作20年的周萬洪,就是潼南區“千名碩士進潼南”行動計劃的一員,他的到來使潼南區在腎內科醫療領域完成了多項困難手術,得到了從業院方和眾多患者的高度認可。  

  “他來到我們醫院後,先後完成了腔內血管成型術,血透患者複雜血管通路的處理,腎穿刺活檢等困難手術,之前這類患者都要去上級醫院進行血管造漏,或者我們請上級醫院的專家,來我院進行血管造漏。”區人民醫院副院長陳紹良介紹,現在這些問題都得以解決,填補了醫院不能血管造漏的空白,造福了廣大患者。  

  來自榮昌的黃書婷也是通過“千名碩士進潼南”行動計劃,成功引進到潼南一中的一名生物教師。她告訴筆者,從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畢業後,經過反復思考,最終通過考核招聘來到潼南。自“千名碩士進潼南”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潼南一中已成功引進像黃書婷這樣的高學歷高層次研究生30余人,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校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隨著他們的到來,將為學校的發展和潼南的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也將進一步從專業素養上,改變學校的師資結構,由於他們的專業層次高,學術專業能力強,也會在很大層面上助推學校教科研工作的發展。”潼南一中有關負責人表示。  

  周萬洪、黃書婷只是潼南區積極實施“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的一個縮影。隨著計劃的深入開展,逐漸聚集的人才“核心資源”,正成為潼南區加快推進“四個做大做強”,促進經濟社會全方位發展的有生動力。

  打好“四張牌” 形成創新創業高地

  2018年是潼南區人事人才工作砥礪奮進的一年,實施“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是區委、區政府結合潼南經濟發展和人才緊缺現實作出的重要決定。“去年,潼南區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人才強市強區戰略為方向,站在加快當前和未來發展高度做好謀劃,持續打好人事人才工作‘四張牌’,加快形成創新創業新高地。”區人力社保局負責人戴紅麗表示。

  打好“統籌牌”,齊抓共管。堅持黨管人才、總覽全局基本原則,不斷健全由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協調和宏觀指導機制,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健康發展。同時,健全區委宣傳部牽頭負責的宣傳機制;健全區委組織部牽頭負責的宣傳機制,區人社、經信、農業、民政等部門結合職能分級負責協調機制,實施分類管理,由區委組織部負責黨政人才,區人力社保局負責專技和技能人才,區經信委負責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區農委負責農村實用人才,區民政局負責社會工作人才,分類制定工作計劃和措施,推進人才整體發展。  

  打好“招引牌”,廣納英才。全面推進《“千名碩士進潼南”行動計劃》,2018年全區引進400余名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員,嚴格規範招聘引進程式,及時發佈考試成績,各項工作按規定有序進行,確保人才引進工作順利開展。  打好“培育牌”,壯大技能人才。依託“潼南工匠”培育計劃,充分利用職教集團資源優勢,著力打造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整合優質資源,推進職業學校提檔升級。積極推進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首席技師工作室建設,充分發揮高技能領軍人才在帶徒傳技、技能攻關、技藝傳承、技能推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實施“互聯網+”遠程技能人才培訓項目,開設技能培訓“網上課堂”,實現優質培訓課程資源共享,推行線上線下相銜接的職業培訓服務。  

  打好“服務牌”,強化人才保障。一是注重人才平臺建設。規劃建設人力資源産業園,著力築好引鳳之巢,搭建人才發展平臺;推動重慶潼南高新區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落地運營,積極發展人才招聘、用工登記和就業服務,大力開發人才派遣、管理諮詢、資質鑒別等新興業務。在行政服務中心內設置“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著力搭建人才服務平臺。二是全面落實“黃金八條”人才政策,強化評價激勵機制。完善各類人才激勵政策,在分配方式上向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教育衛生人才等重點人才傾斜,建立以能力、貢獻、創新、崗位職責、能力業績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在人才激勵上積極開展表彰活動,表彰對潼南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人才。強化人才保障,認真落實人才落戶、子女入學、配偶工作和社會保險等政策,妥善解決人才後顧之憂,確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住、能發展。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