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專稿>正文

重慶巴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喻良華:唱支山歌給世界聽

2019-05-16 15:36:29 |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編輯:歐平淑 | 責編:石麗敏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陳昕):“我唱了70年的木洞山歌,一天不吼兩下,心裏就憋得慌。”每當談起木洞山歌,76歲的喻良華的話匣子就關不住了。喻良華是土生土長的重慶巴南木洞人,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喻良華在2009年成為了木洞山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CRI專稿 列表】重慶巴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喻良華:唱支山歌給世界聽

喻良華(左二)在表演現場 供圖 喻良華

  師從“山歌王”

  據介紹,木洞山歌是巴南區木洞鎮的傳統山歌,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經戰國時代的“下裏巴人”、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史料記載,早在西元前的戰國時期,楚宗王作的《對楚王問》中,就載有以木洞山歌為主體的“巴人歌謠”。

  “從我記事起,就跟木洞山歌結緣,五、六歲大的時候就會唱了。”喻良華回憶道,木洞山歌是他童年最好的“玩伴”,“平時在屋裏都要唱一會兒,想到什麼就唱什麼,隨心所欲。”唱山歌給喻良華帶來了快樂和滿足,這也成為了他少年時光最珍貴的記憶。

【CRI專稿 列表】重慶巴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喻良華:唱支山歌給世界聽

木洞山歌對唱 供圖 巴南區文旅委

  喻良華是幸運的,在學歌的道路上,他遇到了一位好師傅,他的哥哥白炳成在喻良華小時候就已經是木洞地區小有名氣的“山歌王”,喻良華順利師從“山歌王”,開始了系統的鍛鍊,並跟著師父走街串巷到各地演出,喻良華的技藝水準得到迅速提升。

  “天上落雨地上耙(泥濘),黃絲馬馬(螞蟻)在搬家,有的搬到田坎上,有的搬到石旮旯。”“你打豬草耶,我撿柴兒喲,你不招手耶,我不來喲……”“什麼過河不脫鞋?什麼過河環(橫)起走?”······一首首山歌,經喻良華之口,變得抑揚頓挫、悠揚婉轉,也唱出了木洞人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唱出了木洞人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將木洞山歌唱出國門

  走上工作崗位後,喻良華成為了一名音樂教師,他開始在校園裏給學生傳唱木洞山歌。“完全是一種情懷在驅使,要讓孩子們知道咱巴南的特有的文化。”喻良華當起了孩子們學歌的引路人,他始終認為,木洞山歌相比于其他歌種,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和不可比擬的特點。

【CRI專稿 列表】重慶巴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喻良華:唱支山歌給世界聽

喻良華(二排右四)參加巴南區2019春節團拜會 供圖 喻良華

  “木洞山歌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需要去刻意作曲,一首歌可以用各種曲調去唱,一種曲調也可以用不同的歌詞唱出來,可謂‘一詞多曲、一曲多詞’。”喻良華説,木洞山歌來自民間,大眾的喜怒哀樂、各種情緒都可以用山歌唱出來。

  這些年來,從喻良華口中唱出的木洞山歌已經超過1000首,這些歌的歌詞也全部出自他之手。細心的他還將木洞山歌進行了整理,將木洞山歌系統分為了薅秧禾籟、山歌、勞動號子、船歌號子等多種類別。“唱的山歌越來越多,我愈發感覺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分類,以便它更好地傳承下去。”喻良華説。此外,在形式上喻良華也進行了創新,將快板、舞蹈、情景劇等融入了山歌表演。

【CRI專稿 列表】重慶巴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喻良華:唱支山歌給世界聽

喻良華(左)參加“2014台灣燈會”文化交流展示活動 供圖 巴南區文旅委

  退休以後,喻良華仍然停不下唱山歌的腳步,將山歌唱出了巴南,唱出了重慶。2017年,喻良華受邀赴日本進行文化交流,木洞山歌在日本唱響,“山歌很受日本觀眾歡迎,這種演唱形式給日本觀眾帶去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CRI專稿 列表】重慶巴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喻良華:唱支山歌給世界聽

外國友人在巴南木洞學唱木洞山歌 攝影 何州行

  喻良華説,在他有生之年,他都會將木洞山歌一直唱下去,他還想去世界的其他地方走一走,把木洞山歌唱給外面的世界,讓世人因為木洞山歌愛上巴南,也讓它成為巴南人忘不了的“鄉愁”。

  巴南:持續推動非遺保護

  木洞山歌、姜家舞龍、魚洞亂針繡······近年來,擁有60項非遺的巴南不斷加大對非遺的保護力度,並舉辦了包括“我在重慶學非遺”“老外@Chongqing·體驗非遺2019”等活動,向世界推薦巴南非遺文化,向全球展示巴南風采。

【CRI專稿 列表】重慶巴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喻良華:唱支山歌給世界聽

木洞山歌表演 供圖 巴南區文旅委

  如今,巴南已經全面構建起完善的三級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和傳承人體系,共有各級代表性傳承人81人,市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傳承教育基地6個,建立了山歌、吹打、龍舞等系列傳習所,培育了百餘支民間傳承隊伍。編印了《木洞山歌》《接龍吹打》等3套特色文化教材,在該區93所中小學校進行全面教育傳承。

  巴南也從深入挖掘全區非遺資源入手,打造了具有濃郁非遺色彩的大型情景歌會《巴國霓歌》和《巴歌渝調》。依託巴南茶葉製作技藝形成了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採茶節,推出文化遺産研學精品線路等。這些體驗式活動,激發了非遺項目的內生動力,讓更多市民得以走進孕育非遺的原生環境,感受大美巴南的生態、人文魅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