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平安鄉兩年攻克“水貧困”

2019-07-25 10:29:37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歐平淑 | 責編:石麗敏

網信辦【區縣聯動】【奉節】平安鄉兩年攻克“水貧困”

為了防止暴雨洪災,平安鄉40多萬立方米的防洪池正在抓緊施工。(本版圖片均由記者顏安攝)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深入我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石柱縣中益鄉,實地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在隨後召開的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係攻堅戰品質。

  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自2017年8月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市以重大扶貧工程和到村到戶幫扶措施為抓手,以補短板為突破口,著力解決深度貧困地區面臨的突出制約問題。兩年來,深度貧困鄉鎮的生産生活條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人們的精神狀態又有了哪些改變?即日起,本報開設“深度貧困鄉鎮紀行”專欄,為您一一呈現。

  貧困戶廖中平今年57歲,喂了4頭豬,種了十多畝地。這在文昌村的貧困戶中開創了先河——以前,村裏還沒有人敢養這麼多牲口、種這麼多地。

  為啥?水供應不上!

  文昌村所在的平安鄉,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也是奉節縣有名的缺水地區。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且沒有明溝,只有暗渠,每次下雨,“水從渠裏走,人在山上愁”,吃水靠天。每到乾旱少雨的季節,來回穿梭的送水車是村民們最渴望看見的風景線。

  2017年8月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駐村工作隊員們跑遍了全鄉各家各戶,徵集訴求意見,村民們反映得最多的便是喝水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産之本。水的問題不解決,談何“兩不愁三保障”?於是,一場水利扶貧攻堅戰在這裡打響。

  這場攻堅戰並不容易。

  為了吃上水,村民曾用湯勺一勺一勺地舀

  因為飲水這件事,廖中平吃過不少苦。“一般是幾十戶人共用一個水塘,排隊一勺一勺地舀,先去先舀,晚了有時就沒水了。遇到有人插隊,吵架摑裂(四川方言,指有矛盾)的事不少。”

  “你覺得用來舀水的勺子會是什麼勺子?”廖中平向重慶日報記者賣了個關子,“不是水缸裏那種,是喝湯那種,舀一挑水要20分鐘。”

  這種情形還不是最壞的。

  集體水塘雖然水質不行,但好歹離家近。如果遇到天干,廖中平就必須到10公里外的梅溪河挑水,一來一回,半天時間沒了,哪還有精力發展生産?

  65歲的楊勝明是較早搬到平安鄉場鎮上來住的村民之一,吃水情況稍微好一些,早在10年前就依靠集鎮供水用上了自來水,但他依然常常為吃水而犯愁。

  “自來水不穩定,有一茬沒一茬的,一年裏大概有半年都在停水,還是只能去排隊打水。”老楊説,而且這自來水並不乾淨,混濁,有腥味,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燒。

  説起吃水,在平安鄉駐村一年多的市政府幹部龔平也是“搖腦殼”:“説實話,剛到村裏來,一口水也喝不下去,水有味、不乾淨。”

  每年冬月至第二年的春天,是平安鄉最乾旱的時候,不少村民得依靠送水才能渡過難關。尤其是梅溪河對岸的桃樹、長坪、向子三個村,由於交通阻隔,送水車要借道巫溪縣文峰鎮和雲陽縣上壩鄉才能抵達,吃水極為不易。

  “我們這幾個村,大多數人家屋頂都有好幾個大缸,就是等雨來的時候好裝水。還有的人,乾脆在屋頂用磚頭砌了個蓄水池,鋪上塑膠膜,能多裝一點是一點。”向子村村民夏壽庭説。

  儘管缺水,但有的時候,水又會給鄉里帶來災害。由於平安鄉的地下是暗河,所以一旦連續暴雨,水位就會猛漲,造成洪災。2014年8月31日,持續暴雨讓平安鄉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災,水淹沒到了鄉政府的二樓,3天后才退去。

  所以,村民們要求政府解決“水貧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天上接、河裏抽、地下鑽、專車送”,誓讓群眾用上放心水

  缺水,既制約了平安鄉經濟的發展,又造成了環境的退化,是平安鄉攻堅深度貧困要解決的首要“攔路虎”。

  如何攻克?

  “考慮到我們現有的條件,單一的法子肯定不能覆蓋所有村民,我們把十八般武藝都使出來了,最終定下了以建設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分散式供水工程為輔的思路,大力推進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解決‘季節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季節性洪澇’的窘境。”平安鄉副鄉長朱清平説。

  首先是修建水池蓄水。兩年來,平安鄉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70處、分散式供水工程34處,實現全鄉飲水工程項目全覆蓋和農戶飲水管網“戶戶通”,解決了1.39萬人口飲水問題。

  其次,從河裏抽水。該鄉投資421萬元,建設了日提水量1000立方米的關門山應急提水工程,採取兩級泵站提升,通過落差近400米、總長5.1公里的管道,將關門山腳下梅溪河水抽至集鎮水廠,讓原本日供水量只有300立方米的硝洞水廠擴容到了1000立方米,可穩定解決海拔900米以下地區居民用水難題。

  第三是鑽探地下水。“我們請來了南江地質隊,通過鑽井130-180米提取深層地下水源的方式解決應急水源,目前已鑽井6口,其中兩口井已投入使用,日出水量超過580立方米,可解決天臺、射淌、雙店、平安社區及場鎮等區域枯水期應急供水問題。”朱清平説。

  此外,平安鄉還完成舊病塘整治工程23處、農業産業抗旱池38處,保障了全鄉52家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的農業灌溉用水。對高海拔及偏遠地區的“吊角”戶,則在枯水期安排專車送水。

  種種措施,讓平安鄉兩萬多人的飲水問題得以解決。如今,水龍頭一擰,自來水嘩嘩直流,一天都不間斷,而且水量大、水質好,村民們喜上眉梢。

  至於防洪問題,鄉里也有考慮。7月10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平安鄉看見,40多萬立方米的防洪池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防洪池通過涵洞與溝渠相連,平時可蓄水,暴雨時可泄洪,起到調節作用。

  “誰受益、誰負責”,池長們把水管起來

  自來水有了,但如何管起來,在農村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些村民在自己方便的地方接一根水管,就拿去澆地了。我們説他‘偷水’,他還不承認。”説起這件事,朱清平有些哭笑不得,“還有的村民,覺得這些管子都是政府出錢修的,自己只管用就是了,壞了也與自己沒關係。”

  平安鄉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應該按照“誰受益、誰負責”的辦法,提高大家的主人翁意識。

  具體操作是,在每個集中和分散供水的水池受益戶中,讓群眾公開推選出一名“池長”,讓“池長”們來落實管護問題。

  天臺村72歲的張興廣就是被42戶村民選出來的一名“池長”,負責庫容量1000立方米的龍洞水池的監督管理。

  “每個禮拜,我至少要去查看4次。”他伸出一隻手給記者比劃了一下,“不下雨的時候要去,一般是清理樹葉之類的漂浮物,下雨的時候更要去,確保雨水都流進了水池,能蓄滿水。每隔3個月,我們還要把水全放了,然後把裏面的淤泥清理掉,有必要時還要消毒。”

  這麼多工作,顯然不是張興廣一個老人家做得過來的,於是他請了兩個幫手,負責維修水管之類的事,嚴防“跑、冒、漏、滴”。張興廣自己則挨家挨戶收水費,每個月用水5噸以上的農戶,每噸收3元,5噸以下的,每噸收兩元,收來的錢用於水管維修等材料支出。“今年雨水多,水池差不多蓄滿了,足夠42戶人用4個月。”張興廣説。

  “有了水,平安鄉就活了!”朱清平説,如今平安鄉發展起了以高山蔬菜、豆腐柴、中藥材、脆李為主的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村民們的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

  “以前有客人來,我都不好意思請人家喝水。”張興廣一邊張羅著給記者倒茶水,一邊高興地説,“村裏有了水,馬上還要再修路、建房。過兩年,你們一定要再來看看我們這的新面貌。”(記者 顏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