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民生>正文

龍舞原鄉 大美銅梁

2019-07-29 09:59:04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歐平淑 | 責編:石麗敏

  千古一壤,巴之故土;渝西腹地,龍鄉銅梁。

  觀山川之形勝,巴岳山逶迤連綿,莽莽蒼蒼,玄天湖碧水如練,環繞其間,遠眺似汲水臥龍騰躍欲起,陽光照射下,“山梁橫亙,其色如銅”,重慶銅梁因而得名。

  覽全域之風貌,地形如高昂的龍頭,城區是如炬的龍睛,銅梁龍騰飛萬里,氣貫長虹,彰巨龍神韻。

  山梁高聳,始見自然風光之雄奇;脊梁挺立,方顯人文華章之燦爛。

  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創造的“銅梁文化”璀璨誕生,斑斕多姿的銅梁文明播火傳薪。

  一千多年前,銅梁龍舞這一巴渝民間藝術之花在這裡興起,歷經歲月淬煉,在傳承與發展中享譽世界。

  承千載之榮光,挺起龍的脊梁,“紀律重於生命”的楷模邱少雲、著名音樂家劉雪庵、諜報英雄郭汝瑰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涌現。

  銅的堅韌,梁的挺拔,孕育了“靠得住、頂得起、過得硬、容得下”的銅梁脊梁精神。

  盛世繁華,巨龍騰飛。新時代,龍鄉兒女正傳承龍的精神,逐夢前行書寫華麗篇章。

  賞旖旎醉人的絢麗風光,尋記憶深處的濃濃鄉愁,探名賢輩出的歷史輝煌,品積澱深厚的脊梁精神……大美銅梁,予你眷念。

  銅梁,中華龍舞之鄉。騰飛的銅梁龍,是藝術,更是精神。銅梁兒女鑄造龍的骨氣、弘揚龍的精神,邱少雲、劉雪庵、郭汝瑰、“包子婆婆”、吳定富……一個個名字永放光芒。新時代,銅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及人文精神,提煉出“靠得住、頂得起、過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挺起龍的脊梁,龍鄉兒女正不斷續寫著新的故事。

  邱少雲

  用生命詮釋忠誠

  2009年9月,邱少雲烈士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熊熊烈火中永生出一個偉大的名字:邱少雲。

  1926年,邱少雲出生於重慶市銅梁區少雲鎮的一個農民家庭。少時的他命途多舛,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就開始了長工的生涯,受盡了地主豪紳的壓迫和剝削。

  1949年12月,邱少雲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員。不久,他便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

  在人民軍隊裏,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班長幫他補衣,戰友教他學文化,老百姓送來慰問品。感動的同時,邱少雲也用行動付出真愛回報:縫棉襪送戰友、行軍為戰友扛槍;山洪暴發,他跳進急流,搶回朝鮮老大爺的耕牛……此外,邱少雲由於苦練軍事本領,各項軍事技能都是連隊一流,被委任為一排三班戰鬥組組長。

  1952年10月11日晚10時,邱少雲所在連隊接到任務,消滅盤踞在朝鮮中部山區平康和金化之間391高地的美李軍隊,把戰線向南推進。這項任務需長時間的潛伏,絕不能暴露目標,邱少雲和戰友們以草裹身作為偽裝等待著。

  12日上午10時30分,美機飛來邱少雲所在連隊的開闊地盤旋偵察,並不時俯衝、掃射,投擲燃燒彈。乾枯的野草燃成烈火包圍了邱少雲,火苗在他身上亂竄,痛徹肝腸。

  就在離邱少雲很近的地方有一個小水坑,這時只要他滾到小水坑裏打幾個滾,就能將身上的火撲滅,可他沒那樣做。他緊咬牙關,強忍劇痛,兩隻手使勁往地裏挖,任憑烈火在身上燒,直至血肉之軀化為灰燼,只剩下胸前巴掌大一塊棉衣。

  下午5時30分,總攻打響了。我軍戰士怒吼著潮水般地衝上了391高地,僅僅23分鐘,全殲守敵,鮮艷的紅旗在391高地上飄揚。

  “紀律重於生命”的邱少雲精神傳遍了全軍、傳回國內,産生了深遠影響:他被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了特等功,授予了“一級戰鬥英雄”稱號。他的畫像被印發全軍,凝聚中國軍魂。他的事跡被載入小學語文教材,影響著世代學子。

  劉雪庵

  《長城謠》 唱振人心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這首被億萬中國人傳唱至今的愛國歌曲《長城謠》,激蕩起胸中的愛國旋律,生生不息。它就是銅梁籍音樂大師劉雪庵的代表作。

  劉雪庵是上海音專的高材生。大一時,他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譜曲,傳唱上海灘;在大二,他的《航空學校校歌》名滿軍界;大四那年,他的《何日君再來》《紅豆詞》《踏雪尋梅》《採蓮謠》《飄零的落花》《早行樂》等,發行歐美各地。劉雪庵被收入《大英百科全書世界·名人辭典》,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頂級音樂家和西洋音樂民族化的重要奠基人。

  劉雪庵一生創作了570多首歌曲。如今,在美國紐約、華盛頓、費城、新澤西州等地的華人聚會場所,常常唱響劉雪庵譜曲的《春夜洛城聞笛》《布穀》和《長城謠》。他的歌曲抒發著海外華人的中國情懷。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龍的信念、龍的文化、龍的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息、不斷繁榮強盛的精神動力。久負盛名的銅梁龍舞,舞出了巴風渝韻的火熱情懷,翻騰起舞間,這一巴渝民間藝術之花耀眼綻放。

  銅梁龍舞

  “中華第一龍”舞動九天

  2019年春節,千姿百態的燈組造型,群星閃爍的綵燈長河,“中華銅梁龍燈會”捧出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

  千百年來,銅梁人與龍、龍舞結下了不解之緣。

  隋朝開皇八年,安居建縣,最早人們在田間玩稻草龍,歡慶豐收。宋朝商業興旺,龍燈進入城市。明清時,由於商會、行幫的參與,龍燈品種日漸豐富。

  “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並扮演龍燈、獅燈及其他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清光緒年間的《銅梁縣誌·風俗篇》生動記載了銅梁龍燈會的盛況,可見舞龍相沿成習。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銅梁龍走向鼎盛:三度騰舞天安門廣場為祖國祝福,揚名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在海內外大放異彩,成就了“中華第一龍”的美譽。2006年,銅梁龍舞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銅梁龍有龍燈和綵燈兩大品類,燈具千姿百態,舞姿繽紛多彩,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銅梁大蠕龍是廣場文化藝術的上品。24節龍身、50米長,寓意24個節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龍出洞”、“龍擺尾”、“慢遊龍”……變化無窮的動作和套路,展現出巨龍翻滾騰飛的意蘊與雄姿,最能渲染節日歡樂氣氛。

  競技龍是銅梁龍的新寵,挂腰式、懸背式、撐傘式等高難度動作,千變萬化,高潮迭起,不愧為國家競技舞龍隊。

  在60多個龍舞品種中,最有名的當屬“銅梁火龍”。在漫天飛濺的鐵水鋼花中,火龍時而翻滾,時而跳躍,時而打轉,讓人目不暇接;赤膊上陣的舞龍人狂野而剛勁,靈動而飄逸,人群歡騰,歌潮澎湃。此番盛景如詩:“九州方圓千龍舞,獨領風騷銅梁龍。佳節年年燈如海,笑語歡顏樂無窮。”

  銅梁龍文化持久的輝煌源於廣泛參與和傳承創新。5月31日,第十八屆群星獎頒獎晚會上,《龍把子》作為重慶代表成功摘得群星獎,這是銅梁以龍為主題做優精品文藝創作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為深入挖掘文脈,把文化變為資源,推動銅梁龍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之銅梁,鎮鎮建起舞龍隊、村村爭創扎龍村,年年都有龍燈會、周周上演火龍秀,龍文化産業鏈年産值超過10億元,實現了“辦好一個節會、傳承一批技藝、壯大一項産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標。

  安居古城,是銅梁龍文化的發源地。這座集獨特的建設格局、優美的自然風光、燦爛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跡于一體的古城,走過千年時光,行遊於此,與龍有關的地名、建築、美食、民俗、技藝等比比皆是,無不述説著數不盡的千年故事。

  安居古城

  看山望水最是此處寄鄉愁

  安居古城,始建於隋開皇八年。原名赤水縣,因境內有赤水源而得名。明成化十六年更名為安居縣,取“安居樂業”之意。

  安居是座江城。“清清瓊江水奔流至,滾滾涪江河呼嘯來”,在涪江、瓊江交匯處,這座仙境般的小城在龍文化的浸潤裏充滿靈性。

  安居是座文化城。在波侖山崖上,米芾手書的“第一山”個性張揚,與韓愈的“鳶飛魚躍”相映生輝。作為與閬中古城、平遙古城、徽州古城齊名的安居古城,這裡自古是文人墨客遊覽勝地。

  走進街口,水雲龍騰躍而來,在水聲和笑聲中盤旋飛舞,演繹著求雨的傳説,寄託著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祈願。

  書場裏,在金錢板或急或緩的打擊聲中,坐上小板凳,端起蓋碗茶,便可聆聽妙趣橫生的安居故事。

  瓊江書院培育了37名舉人,一門三進士、父子兩翰林成為後世傳頌佳話。而今,兩百多年過去了,瓊江書院變成了安居小學,仍激勵著古城中的一代代子弟發奮圖強。

  安居是座宜居之城。舊屋老宅依山而築,沿中軸線佈置,縱向為街、橫向為巷,平地為民宅、山地為廟宇,幾重進深,行走其間如同翻開了一本塵封的史書。巷內民居為四合院,天井居中採光排水,青瓦屋檐,雕花窗欞,木壁雕鳳刻龍,精工彩繪。以李家祠堂,王恕、吳鴻恩兩個翰林院和朱大夫第為典型的四合院,堪稱明清山地建築的範本。

  “琵琶聲聲訴衷腸,淚濕羅裳透……”這是著名川劇《碧玉簪》的經典唱段。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安居古城。走在主角王玉林的宅院裏,讓人仿佛穿越到乾隆年間,置身於這段淒美的愛情故事中。

  這裡的傳統建築得到了善待,“活在當下”,就是安居古城最大的魅力。原汁原味的古城基調,造就了安居獨一無二的古城韻味,讓人們對於鄉愁的追尋和守望在此寄放。

  徜徉安居古城,閒逛于老街巷弄,品翰林酥、衝衝糕等地道小吃,或坐進湖廣會館看一台舊戲,在水袖招展、絲竹悠揚之中穿越歷史……時光放慢了腳步,鄉愁便瀰漫開來。

  銅梁區鄉村振興西郊示範片涉及5個鎮街13個村(社區),是銅梁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手筆。今年,新建成的西郊綠道全長50公里,綠道兩旁花草繁茂、綠樹成蔭,農場林立、屋舍儼然,産業興旺、風景宜人,繪出了一幅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目前,這條“綠道”正向“綠網”“綠道經濟”不斷深化,串聯起5個鎮街的精品水果、清水養魚、花卉苗木、有機蔬菜、生態蓮藕等産業基地,以及多個景區和鄉村旅遊景點,圍合面積達5萬畝。

  西郊綠道,不但帶活了一片産業,幸福了一方百姓,還加快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步伐,帶動銅梁鄉村全面振興。

  本版文圖由銅梁區委宣傳部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