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國慶假期重慶接待遊客3859.61萬人次
原標題:國慶假期重慶接待遊客3859.61萬人次 實現旅遊總收入187.62億元 都市旅遊火爆程度堪稱“歷史之最”
逛山城、觀紅岩、覽三峽、遊鄉村、賞夜景、看雜技、品火鍋、泡溫泉……這個國慶假期,“生怕把外地遊客擠到”的重慶實力寵粉,在全網成為“現象級”話題。繼“8D魔幻城”“魅力不夜城”等稱呼後,重慶又被網友稱為“最歡迎遊客的城市”。
據市文化旅遊委初步統計測算,國慶假期,全市共接待境內外遊客3859.61萬人次,同比增長10.6%,超過重慶總人口;實現旅遊總收入187.62億元,同比增長32.8%。
為遊客“騰出一座城”
都市遊熱鬧非凡
10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在網上搜索時發現,包括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在內的各大網絡平臺,都刊載著洪崖洞、南濱路、千廝門大橋等地人山人海的超高旅遊人氣照片。與以往“節假日看人腦殼”的怨憤不同,這次來渝遊客留下的竟是滿屏的“獲得感”。
“為你騰出一座城,極少有城市能夠做到,重慶真的是一個溫暖的城市,重慶市民的幽默詼諧、熱情好客也讓我們非常感動!為重慶點讚,為重慶市民點讚!”知名網絡達人“魔都囡”發文稱。
“這幾日,我們每天都安排工作組在遊客集中區域值班,都市旅遊的火爆程度堪稱歷史之最。”市文化旅遊委副主任秦定波稱,經初步統計測算,七天國慶假期,全市旅遊接待十分喜人,共接待遊客3859.61萬人次,同比增長10.6%;實現旅遊總收入187.62億元,同比增長32.8%。手機漫遊再創新高,全市手機漫遊共4638.5萬台次,同比增長29.5%,其中入渝漫遊2107.05萬台次,同比增長27.69%。
在這一組漂亮的數據中,重慶都市旅遊是最強貢獻者,如洪崖洞民俗風貌區就接待遊客88.9萬人次,觀音橋商圈都市旅遊區接待遊客50.2萬人次,長嘉匯彈子石老街接待遊客40.17萬人次。
全域遊如火如荼
精品景區成色更足
隨著大眾旅遊時代到來,傳統“景點遊”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遊發展的需要。以優質旅遊産品為中心、以融合發展為主線的全域旅遊,成為新舊動能轉化的“定海神針”。
近年來,重慶十分注重全域化發展,做出亮點,做強特色,做深內涵,把景區連成線路,把珍珠串成項鍊,提升旅遊的文化底蘊和特色魅力。
這個國慶假期,“美得無話可説”的巴渝大地交出了全域成績單——精品景區接待穩步上升,縉雲山-北溫泉旅遊度假區接待遊客逾30萬人次,特色溫泉酒店平均客房入住率高達98%。武隆喀斯特旅遊區接待遊客40.5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322.6萬元。樂和樂都接待遊客11.6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644.3萬元。涪陵美心紅酒小鎮接待遊客45萬人次(同比增長約50%),實現旅遊收入900萬元。
隨著重慶市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鄉村旅遊同樣呈現出紅紅火火的良好局面。北碚精品民宿入住率幾乎達到100%,金刀峽鄉村旅遊片區接待遊客3.7萬人次,同比增長超過100%。巴南雲篆山鄉村旅遊片區接待遊客11.99萬人次,同比增長10.4%。南川生態大觀園接待遊客15.1萬人次,同比增長11.85%。忠縣石寶寨景區接待遊客2.96萬人次,同比增長8.82%。巫溪紅池壩景區接待遊客7.81萬人次,同比增長16.3%。
全市紅色景區景點也表現強勁,20處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以及市級評定授牌的紅色旅遊景區、景點共接待遊客85.63萬人次。
文旅融合
文博、演藝市場成為新亮點
如果説,都市旅遊是重慶的強磁場,文旅融合則是這個假期的新亮點,釋放出了完美的消費潛力。
在文博場館方面,全市加大文化旅遊融合力度,推出了一批高品質高水準的演藝節目、展覽活動和駐場演出等,深受遊客和市民歡迎。國慶期間,全市文博場館舉辦專題展覽29個。其中,重慶自然博物館舉辦大熊貓的化粧舞會、製作3D地球儀、3D恐龍紙雕等系列主題活動。北碚美術館舉辦了“祖國頌——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書畫作品展”、重慶工業博物館舉辦了“大軋市集”主題系列活動等,吸引了大量“粉絲”。
在演藝方面,全市文藝院團和各大劇院共推出演出活動35場。其中,國際馬戲城推出的《魔幻之都——極限快樂SHOW》場場火爆,上座率達90%以上。
在非遺展演上,全市500余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各地非遺展演、宣傳活動390場次,服務市民遊客230萬人次。保護好利用好人文寶貝,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巴渝文化正在迸發強大的文化向心力和吸引力。(記者 韓毅)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