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文化>正文

傳承重慶非遺不負時光的藝術之美

2019-12-06 09:58:01 | 來源:重慶日報 | 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e0d55ea4a18d1f53c9230e

圖左:傳承人精心雕刻大足石雕《豐收羅漢》。瞿波 攝    圖右:用傳統技藝扎出來的銅梁龍造型誇張,神采豐腴。郭洪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e0d55ea4a18d1f53c9230f

璧山微刻,在毫釐中展現中華傳統文化。連宏宇 曾清龍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e0d55ea4a18d1f53c92310

城口木胎漆器——暈金儲物罐。 重慶市山神漆器工藝有限公司供圖

  金絲上刻的《琵琶行》、贏得世界認可的龍燈彩扎、沉澱千年的極致雕刻技藝、中國古老漆文化的“活化石”……3000年巴渝文化,兼收並蓄,沉精去疴,匯聚形成獨特的歷史文脈,並蘊含在重慶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中。

  近日,重慶市完成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工作,從500多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中遴選出30個具有豐富內涵和傑出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項目,向國家級非遺發起衝擊。

  這些推薦的非遺項目,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現象,是現存的、固化的巴渝文化坐標,涉及八大類別,涵蓋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無不展現了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和多樣性。

  其中,璧山微刻、銅梁龍燈彩扎、大足石雕、城口木胎漆器製作技藝等傳統美術類項目,更彰顯了巴渝兒女的美學視角。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狀況如何?面對這些重慶瑰寶,如何不負它們的時光藝術之美?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璧山微刻

  小中見大,一雕一世界

  一塊20多釐米長的猛瑪牙片、兩張鑲嵌小葉檀形成的臂擱上,竟雕刻了甲骨文、金文、楷、行、篆、隸、草等各種中國字體的漢字7000余個,反映了中國書法的演變史……11月17日,在渝北新光天地,“2019重慶時光城市創意秀——璧山日”活動中,一件被譽為“一花一天堂,一雕一世界”的微刻作品,成為全場“明星”,觀者無不嘖嘖稱奇。

  微刻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集書畫、雕刻等高難度綜合藝術于一體,歷史源遠流長。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人能在甲骨上刻下微小文字,這些文字需要用5倍放大鏡才能識別。東漢時期,璧山境內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畫像石棺,作為當時的墓葬方式。

  璧山微刻,古稱“鬼工技”,有文字記載的源頭可追溯至清代璧山來鳳驛人王倬。王倬一生尤愛書畫,擅長書法治印,其作品技法精湛,為人稱好。他在清道光八年中舉人,十二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1862年回璧山執掌重璧書院。

  王倬門下弟子眾多。其中,弟子陳定波畢生以傳承其師書法、治印為業,書法端莊、治印精湛,畫工奇絕,後有弟子王繼坊等人繼續傳承。王繼坊以花鳥畫而聞名,時人多不知其治印技藝高超,尤以精微刻工見長。因王繼坊無子繼業,訪得來鳳喜愛書畫的體育教師潘啟慧,登門結交,並傳授書法、雕刻、治印等技藝于潘啟慧。

  “璧山微刻工藝以詩詞文章、國內外名畫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為主要內容,選材講究莊重、典雅、名貴。主要材料有金、銀、玉、陶瓷、牙骨、石等。産品製作難度高,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走進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現年70歲的潘啟慧的工作室,隨處可見筆墨紙硯、刻章、瓷瓶、奇石和各種精緻的小玩意兒,看上去與一般喜好收藏的藝術家工作室並無二致。但仔細觀賞就會發現,在各種小擺設上都密密麻麻地刻著肉眼幾乎分辨不出的文字。

  “內練真功,外塑形象,以意念、情操、美德為底蘊,集中國書畫傳統的線條和墨韻,小中見大、微中見藝是璧山微刻的精髓。”潘啟慧稱,璧山微刻作品講究在毫釐之中最大程度地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潘啟慧從1973年開始潛心研習微刻技法,早年作品畫面簡潔明朗、雕刻技法大膽,代表作有《馬》《八仙過海》等。後經數十年探索,其微雕、微刻作品技法更加嫺熟高超,畫面恢弘浩大,代表作《清明上河圖》就是在一塊長5.29釐米、寬0.24釐米的動物骨頭上倣刻了《清明上河圖》全圖,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又因微刻100幅中國歷代名家書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他還以在3.5釐米長的4根細如髮絲的金絲琴弦上微刻630字的《琵琶行》,獲得第14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覽會“百花杯”金獎。

  如今,雖有諸多榮譽加身,但潘啟慧在得知璧山微刻已入選衝擊國家級非遺時,仍顯激動:“這是對我們莫大的肯定和支持,我一定會和廣大微刻愛好者一道,把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直至拿不動雕刀為止。”

  銅梁龍燈彩扎

  始於隋唐,傳承千年匠心

  每逢辭舊迎新之時,銅梁城區周氏龍燈廠便會一片繁忙,全國各地的訂單雪花般飛來,工人們一雙巧手在數條竹篾間熟練地翻飛,編龍骨、裱龍身、勾龍筋(線),一絲不茍。

  “銅梁龍燈彩扎入圍衝擊國家級非遺,真是實至名歸,希望能夠一舉奪魁。”該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周合平稱。

  龍舞原鄉,大美銅梁,與龍結緣已達千年。

  隋朝開皇八年,安居建縣,最早人們在田間玩稻草龍,歡慶豐收。宋朝商業興旺,龍燈進入城市。明清時,由於商會、行幫的參與,龍燈品種日漸豐富。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銅梁龍走向鼎盛:四度騰舞天安門廣場祝福祖國,還揚名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在海內外大放異彩。

  “舞是技,龍是魂。”周合平稱,銅梁龍舞能得到世人的讚美,不僅在於精湛的舞動方法,還得益於扎出的龍有靈性。

  在銅梁的扎龍藝人中,公認的有蔣玉霖、周均安、傅全泰三大名師。舊時遵循扎龍規則,“要把龍扎得哭,古訓中有:哭龍、懾虎、笑獅子。”但這三位老手藝人,對扎龍造型進行改良,用扎獅子的方法將龍扎出“笑臉”,讓龍笑口常開,面闊嘴短,既威嚴又和藹,甚至還會有一點萌,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這樣的造型,也讓銅梁龍贏得了全世界的認可。

  周合平的技藝傳承于他的爺爺周均安。周合平説,如今,銅梁龍已發展出大蠕龍、火龍、稻草龍、筍殼龍、黃荊龍、板凳龍、正龍、小彩龍、竹梆龍、荷花龍等十多個品種,既有商周文化的獰厲之美、秦漢時代的浪漫氣勢,又有唐宋的雍容和諧、明清的精美雕琢。

  在龍的體形上,它們造型誇張,神采豐腴、氣勢磅薄;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巧為一體,並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著重突出龍的氣質;操作中,引入機械原理,研製出手搖、發條、電動等各種方式,使龍騰躍翻捲更加靈動瀟灑,活靈活現。

  據介紹,為深入挖掘文脈,把文化變為資源,推動銅梁龍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目前銅梁鎮鎮建起舞龍隊、村村爭創扎龍村,年年都有龍燈會、周周上演火龍秀,龍文化産業鏈年産值已超過10億元,實現了“辦好一個節會、傳承一批技藝、壯大一項産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標。

  大足石雕

  沉澱歷史,極致的雕刻之美

  11月1日,大足石刻文創園項目開工,一期建設面積約2平方公里。目前,該文創園正式落戶的項目有12個、簽約資金超60億元,標誌著大足石刻文創園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該園的突出亮點之一是“建設西部最大的雕刻産業園”,不僅引入了一批雕刻企業、文旅文創企業,還吸引了20多位省(市)級及以上工藝美術大師,建設大師工作室及文創企業,同時與四川美術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落戶川美雕刻産業研究院、雕塑中心等項目。

  “在不久的將來,該産業園不僅將成為大足文旅産業發展的新動力,更將成為大足石雕市級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示範基地。”大足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稱。

  大足石雕與聞名的大足石刻相伴而生,是大足區石雕匠師繼承發揚中國古石窟藝術的傳統美術技藝。

  從唐永徽年間起,大足境內便出現了石雕造像。此後,大量來自天南地北的石雕匠人匯集大足,其中歷代留名者便多達50余人。他們造就了數以萬計的高品質石雕作品,其石雕技藝相互融合,世代承襲。

  現代大足石雕作品縱承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精華,橫聚全國石雕技術優長。製作由單個寫實圓雕向大型創意群雕發展,用材由砂石、青石向高檔玉石發展。作品題材極為豐富,除傳統大足石刻外,還兼及硯臺、茶盤、擺件、大型浮雕、環境雕塑等。

  其技法綜合運用了平雕、浮雕、圓雕、鏤空雕、陰刻等多種技藝,承唐宋“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審美要求,寫實與誇張互補,傳神寫心。

  “而今,在大足活躍的石雕工匠多達數百人,經不斷傳承發展、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作品現已成為珍貴收藏品、高檔饋贈品、旅遊紀念品等,熱銷全國和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大足還承辦了首屆中國重慶市石雕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建,涌現出一大批傑出新人。大足石雕已多次走出國門,向世界獻技。”該負責人表示,此次大足石雕全力朝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目標發起衝刺,他們充滿期待。

  城口木胎漆器製作技藝

  博採眾長,古老漆文化的“活化石”

  景德鎮的陶瓷、蘇州的刺繡……説起中國的工藝美術品,這些名頭響噹噹。不過,在重慶城口縣,也有一件足以令世界驚嘆的工藝臻品——城口山神漆器。

  不久前,“渝魯共建山神漆器技藝非遺扶貧培訓班”在城口開班,對該縣5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員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培訓。

  培訓採取“一對一”的教授方式,幫助學員快速提升漆器製作技藝水準,並通過“公司+貧困群眾+漆器技藝”的運營模式,連接市場,實現“精準扶貧、非遺傳承”雙促進。

  “本次城口木胎漆器製作技藝入圍衝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同樣充滿了期待。”城口縣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著錄布如雲,何人丹漆器。玄風白馬談,紫氣青牛志。”這是明代詩人于嘉描寫漆器的詩句,它盡顯漆器的古老與神秘,又包含了中國古老文化的變遷史。

  所謂漆器,就是用生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中國的漆器、漆藝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起,中國人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

  城口漆器歷史上又稱巴國漆器。從已發掘的修齊旦坪遺址看,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城口之所以“漆之深邃,器之幽謐”,得益於大巴山漆樹資源豐富,氣溫濕度適宜,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催生了優質漆器的誕生。

  以木為本,以漆為魂。城口木胎漆器製作技藝,可謂是積澱千年的漆器製作技術,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製作完成。以其中的做胎體為例,一個完整的胎體要經過做胎體大型(按設計圖製作漆器木胎)、磨毛刺、上底漆和裱布、坯灰、幹砂、水磨、上底漆7道工序,才算製作完成了木胎坯體;而髹飾,就是用漆漆物,即謂“髹”(據《髹飾錄》記載,漆藝有471種技法),常見技法有描金、填漆、螺鈿、金銀平脫、堆漆、變涂、雕漆、犀皮等。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城口木胎漆器的製作技藝在繼承傳統民間漆藝的基礎上,也博採眾長,將日本漆器圖案工藝、成都彩繪技藝、福州漆器脫胎技術、揚州漆器螺鈿鑲嵌工藝等相結合,經脫脂、造型、拋光後再經過擦、噴、雕、嵌、磨、勾、繪等不同的工藝加工而成,不僅使漆器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且漆膜柔韌性極好,不會出現裂口現象,漆色永不褪色且光澤度高。

  目前,城口漆器已先後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金獎、全國“漆花杯”金獎、國家最佳旅遊必購商品獎等多項榮譽,並獲得多項國家專利。

  該負責人表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古老漆藝,如果城口木胎漆器製作技藝本次衝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將進一步增強城口漆藝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重慶申報第五批國家級非遺30個項目名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e0d55ea4a18d1f53c96411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