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巴南:研學實踐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

2019-12-25 11:11:52 | 來源:重慶日報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近3年,20個國家級、市區級實踐教育基地接待學生74萬人次,帶動相關收入1.3億元 巴南 研學實踐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12-25-012-250401-1

學生在巴南區教育綜合實踐中心的“小紅軍成長基地”開展活動

  2019年重慶巴南區20個研學實踐基地,接待學生總人數30.1萬人次,近3年累計接待學生已達到74.7萬人次……成為全市接待研學實踐人數最多的區縣之一。

  一連串令人振奮的數字背後,見證了巴南研學實踐教育的如火如荼。但巴南區教委主任唐澤奎對此,卻有另一番解讀:研學實踐教育與文化、旅遊、農業等産業的有機結合,對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乘數效應,為實現鄉村振興、教育扶貧提供了另一條路徑。

  “鄉村振興是一種以農村生態為基礎的農村生活方式的變革,産業融合是趨勢。”著名經濟學家、“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認為,巴南區將研學實踐教育作為切入口助力鄉村振興,是響應國家戰略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三産融合”的具體實踐,是增強鄉村服務功能的一次創新探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12-25-012-250401-2

美麗鄉村多彩畫卷 

  一組數據背後的思考

  巴南區研學實踐教育風生水起

  一切,還要從巴南積極開展研學實踐的初衷説起。

  去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指出,“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準的人才培養體系。”五育並舉、五育並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時代教育人的重大歷史使命。而回到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就聯合發佈《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把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致力於打造沒有“圍墻”的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早在2017年,巴南區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重慶市關於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也緊鑼密鼓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為此,巴南區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積極推進重慶市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暨研學旅行實驗區建設;二是基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社會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改革試點項目工作。

  巴南區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先後出臺管理辦法、課程建設、基地建設、督導評價等系列文件,對全區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教育工作進行了規範。

  大力推進基地建設。區內已建成國家級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1個,市、區級基地19個。其中,國家級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巴南區教育綜合實踐中心的建設,區政府從2014年起就先後投資8500余萬元,分別在龍洲灣高職城、南彭街道月華,打造了佔地達137畝,可同時接納1000名以上小學、初中學生參加實踐教育的國家級、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為全市中小學學生提供了專業的綜合實踐活動場所和設施、設備。

  在課程建設方面。全區依託區級團隊構建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的課程200余個;依託巴南區教育實踐綜合中心構建了“小紅星課程”200余個;依託實踐教育基地構建了生存體驗、素質拓展、科學實踐等方面的課程近800個;依託學校構建研學旅行課程,如德普學校Field Trip研學旅行課程、魚洞二小的社會自然大課堂課程等已初見成效。

  此外,大江小學、恒大城小學、李家沱小學、龍洲灣小學、德普外國語學校、融匯清華實驗中學校、木洞中學校7所市級研學試點校正在加強整體建設。

  一系列舉措,為巴南區實踐教育的提檔升級進而帶動鄉村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12-25-012-250401-3

孩子們在鄉村奔跑

  讓教育回歸成長本質

  “行走的課堂”成為教育發展新趨勢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開門辦學,讓學生多走進自然、社會,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是新時代下教育發展大勢所趨。

  無論研學實踐教育本身,還是從推動教育改革,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發展角度,都需要聯動各種社會資源服務教育。學校普遍缺少素質教育拓展的空間場所、設施設備、專業人員。攜手社會資源,特別是安全、規範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就成為必然。

  “基地成立剛開始,接待了幾撥城裏的孩子,他們對韭菜和水稻老分不清,不知道米飯是怎麼來的。”鄉村印象基地負責人左應鴻説,在這裡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生火弄飯,第一次磨豆漿、第一次打糍粑,第一次種胡豆……幾天的農村生活裏經歷了無數個人生第一次,吃了從未吃過的苦,也知道了許多不知道的東西。

  “城裏孩子對田間勞作知之甚少,甚至包括許多農村孩子也疏遠勞動,意識不到農業勞作的重要性。”巴南區教育綜合實踐中心主任楊偉斌説,越來越多學校的校長意識到了孩子們在研學實踐教育方面的短板,把組織學生到各種社會實踐基地體驗、學習當作必修課。

  從環保教育、勞動體驗、科學實驗,到素質拓展……廣闊的鄉村,給孩子們的研學實踐活動提供了足夠廣闊的天地。

  “為什麼要將垃圾分類?丟棄後的垃圾去了哪?廢棄垃圾怎麼處理?……”來自巴南區龍洲灣小學的學生小勇,走進花園式的廠房,三峰環境集團豐盛環保教育基地——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通過現場參觀,學習體驗,增加了環保意識。這所環保教育基地自去年成立以來就接待學生及社會人士5000余人,産生良好的社會反響。

  實踐證明,與生活密切關聯的體驗式、項目化、研究性學習,更利於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爬“雪山”、過“草地”,越“雷區”、扎“擔架”,穿越一道道“封鎖線”……在巴南區教育綜合實踐中心的小紅軍成長基地,通過模擬小紅軍軍營生活,讓孩子們經歷紅軍長征時的艱辛,孩子們懂得了團結、責任和感恩,最後離別時大都泣不成聲,留下自己一生的記憶。

  “小紅軍訓練營回來,孩子明顯懂事多了,説話有禮貌,還幫助媽媽洗碗、拖地,真心感謝教官和老師辛苦的付出。”龍洲灣小學家長戴成明説。

  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落實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催生了巴南區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蓬勃發展。

  示範性基地助力課程研發

  研學實踐進鄉村“盤活”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吸引更多城市資源下鄉,帶來更多人流、商流。而教育資源下鄉無疑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唐澤奎在紮根教育10多年的同時,也有相當長基層政府任職經歷,自然具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的視野。

  在巴南,實踐教育與文化、旅遊、農業等産業的多種結合,開拓出鄉村振興的多種路徑。教育+旅遊融合的熊貓寶貝基地,教育+農業的鄉村印象基地,教育+文化的定心茶園基地,教育+媒體的重報怡家人基地……近年平均接待學生4萬人次以上。

  “籌建實踐教育基地的初衷,更多從延長經營週期考慮。”多彩植物園負責人石崇倫坦言,旅遊景區一個顯著特點,受季節影響比較大,而研學旅行、實踐教育一年四季都可以開展,為景區增加了另一個收入來源。

  “但從教書育人角度,研學實踐教育不能變成學生到景區的一次觀光,要時時處處體現出育人的功能、課程的功能。”巴南區教委副主任蘇建新介紹,巴南教委在課程研發、規範管理、人員培訓上為基地提供服務,保障基地的建、管、用全過程規範有序。

  為此,巴南區教委鼓勵有條件的單位,積極申報市、區實踐教育示範基地,並對申報基地單位提供課程指導,專業人員培訓,以及場所設施的系列安全規範建議。

  “剛開始還有些不理解,抱怨區教委給自己找這麼多事!”多彩植物園負責人經歷了申報全過程,見證了教委領導、實踐中心專家給基地帶來的變化。

  經過指導,多彩植物園的課程從最初的大而全轉變為專而精,開發出園區獨有植物的應用、拓印、草木染、香水製作、紅葉標本製作等項目,並針對不同年齡段進行了任務設計。按照專家的建議,園區先後投入500多萬元,為學生團隊建設10間專用教室,添置了野外活動避雨設施,完善了後勤、住宿設施以及實驗器材等,使之順利達到實踐教育基地申報要求。

  2019年初,多彩植物園市級實踐教育基地順利掛牌,今年就接待學生3萬多人,實現旅遊收入近300萬元。

  在2019年首屆山水茶道文化節上,蘇建新專程為定心茶園授予區級實踐教育基地的稱號。近期,背靠重慶茶業集團4000畝高規格的定心茶園,及專門修建的風格獨特的茶文化體驗園,又通過了市級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的評審,成為了重慶市唯一以茶文化為特色主題的實踐教育基地。

  “定心茶園的轉型之路,同樣離不開區教委和實踐中心的支持與幫助。”定心茶園總經理張璐表示,課程部人員經常參加市、區實踐教育的集中培訓,開闊了視野。平時接受教委及專家指導,隨時可以請教課程設計、實施環節的問題。

  定心茶園原本定位於成人的茶文化體驗活動,在課程設計上針對學生團隊有眾多“水土不服”,巴南區教委了解情況後,從激發學生興趣,啟蒙學生茶文化角度,引導定心茶園對課程進行豐富和完善。增加手制茶體驗、茶食品烘焙、茶葉暢想、茶葉包裝設計等課程項目,增強了互動性、趣味性,內容更通俗易懂,課程系列一推出,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

  據統計,近3年巴南區20個國家級、市區級實踐基地共接待74萬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教育,直接帶動鄉村相關收人1.3億元以上。

  教育扶貧扶到“根”上

  研學實踐交出惠民利民的幸福賬本

  巴南區研學實踐教育的風生水起,很大程度得益於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區文旅委、住建委、交委、規資局等各級政府部門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為巴南研學實踐教育營造了良好環境,也給巴南區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

  首先,研學實踐基地,增加了村民返鄉就業、安穩致富的機會。

  王天元夫婦雙雙就職于定心茶園實踐基地,原來在外地打工,回家務工後總體收入有增無減,除了有基地務工收入外,加上土地流轉給重茶集團的租金、分紅收益,算起來一年家庭也有近5-6萬的收入,加上閒暇時間種幾畝茶葉,就高達到10萬元了。更重要的是一家老小能天天團聚,享受天倫之樂。

  類似他這種情況的村民,村裏真不少。“家門口就能就業掙錢,再也不用離鄉背井。”一位返鄉的村民説。以多彩植物園為例,由於增加了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項目,人手增加。旺季時,要吸收周圍三個村的200多村民為園區服務,一天要消耗當地成噸的蔬菜、水果、糧食和肉類。

  其次,研學實踐基地,助力鄉村旅遊、種養、餐飲等相關産業的發展。

  雲林天鄉最早從事花木産業發展,近年來,轉型文旅融合、研學實踐教育,順利成為市級實踐教育基地,基地一年就能吸引至少60萬的客流,它的入駐給當地1000多戶村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産業興旺了,農副産品收入增加了。雲林天鄉總經理周林筍介紹,當地有7000畝高山梨,以前2元1斤賣不動,現在要賣到6-10元1斤,給當地果農直接增加收入3000多萬元;以前基地附近幾乎沒有農家樂,現在有40多家,戶均年收入也能達到40多萬元,這還不包括村民在基地零售小商販的收入。

  此外,基地還與村民合作,分批對20多家閒置農舍進行改造,打造成特色民宿,為村民增加更多收入,也美化了當地鄉村環境。

  從交通出行、生態環境、房屋居住到村民的精氣神、生態文明建設,農村面貌因基地建設,正發生令人欣喜的變化。

  據了解,在巴南區委、區政府的關懷下,不少通往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沿途的道路、交通得到了相應改善,大巴車可以直接上山,周邊村舍也重新粉刷和美化。一個基地附近,大都會自發形成農産品經營市場,幫助山裏農戶增加收入,並且帶動周邊數公里內農家樂、水果、農産品的發展。

  “前幾年南彭一帶的草莓,一到採摘季都要為銷路發愁。而這兩年,附近基地研學的學生、週末來遊玩的家庭大幅增多,草莓基本上都被上門的客人一搶而空。”多彩植物園基地附近的村民介紹説。

  “教育資源下鄉,與文化、旅遊、農業等産業結合,盤活了綠水青山,找到了一條自下而上教育扶貧的新路,對振奮人心,凝聚民心,發揮出難以估量的作用。”業內專家評價到。

  回首這幾年的發展,巴南研學實踐教育已引起全國關注,累計接待江蘇、山西、四川等全國參觀團上千人次,巴南區教委多次在關於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的全國大會上發言,做經驗交流,得到研學實踐領域教育專家的高度肯定。

  未來,巴南區教育系統將繼續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推進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更多實踐教育基地的發展服好務,為鄉村振興、教育扶貧再添新動能。

  李達毅 何霜 圖片由巴南區教委提供

  點評》》

  研學實踐教育激活鄉村振興創新源泉

  巴南區將研學實踐教育作為切入口助力鄉村振興,是響應國家戰略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三産融合”的具體實踐,是增強鄉村旅遊、休閒、教育、養生等服務功能的創新探索。

  巴南區研學實踐的豐碩成果,不在於創造的“産值”,而在於辦好教育的同時,間接地推動市民下鄉、社會下鄉,實現城鄉融合。鄉村是最具泥土味,最食人間煙火的“大課堂”,通過下鄉,讓學生知道生活本質,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在立根塑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課程的創新,學習方式的變革,實現學生思維的創造,動手實踐能力的增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此外,各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更讓鄉村文化“活”起來,鄉村文明“亮”出來。

  以研學實踐的方式實現市民下鄉、社會下鄉,是一種生態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不僅讓農民受益,更讓城鄉居民充分參與其中,加快城鄉融合。鄉村振興是一種以農村生態為基礎的農村生活方式的變革,産業融合是趨勢,期待文化、旅遊、教育、養生等更多産業為鄉村振興助力,激活更多創新的源泉。(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溫鐵軍 杜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