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重慶構建廢棄農用地膜回收利用體系
原標題:構建廢棄農用地膜回收利用體系 重慶供銷 治理“白色污染”推動綠色發展
重慶市供銷合作社在蔬菜種植基地開展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
在廣袤的農村地區,如何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如何讓農業“增效”、農村“增綠”、農民“增收”齊頭並進?
農用地膜,便是其中備受關注的焦點之一。
農用地膜是除種子、農藥、化肥後的第四大農業生産資料,對降低種植成本、提高農作物産量有著重要作用。但大量的廢舊農膜如不及時回收,不僅影響鄉村景觀,更會對耕地品質産生危害,造成農田裏的“白色污染”。
今年,重慶市將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納入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戰重要內容,由市供銷合作總社牽頭實施,通過建立完善的回收利用體系,治理“白色污染”,守護家園凈土,推動綠色發展。
依託優勢
從風景美到風尚美
正值歲尾,走進巴南區南彭街道水竹村,一眼望去,在一行行整齊的白色地膜間,綠油油的兒菜即將迎來收穫時節。
這片140畝的兒菜園,屬於重慶東冒山蔬菜種植股份合作社社員李昌容的種植區域。與往年不同,曾經散落在田間地頭的大量廢棄農用地膜已不見蹤影。
李大姐將廢棄的農膜用編織袋收納一起,碼放在田坎一角。
“以前農忙時,那些爛了的農膜到處都是,難看又污染土壤。現在花點功夫把廢膜收起送到回收點,一公斤可以賣到一塊錢,我上個月就賣了800多元。不僅田裏乾淨多了,收入也增加了一點。”李大姐笑著説。
和李昌容一樣,附近的農戶們紛紛將廢膜送到供銷社設立的回收點。“把廢膜送到回收點,漸漸成了村民們的新習慣。”李昌容説。
“廢地膜330公斤、廢棚膜210公斤,地膜每公斤1元、棚膜翻倍,一共750元。下次如果量大,我們可以安排上門回收。”在南彭街道,廢棄農膜回收轉運站負責人董順海將當地草莓種植大戶運來的廢棄農膜搬上臺秤,在稱重、核算後,將回收款交到了農戶手中。
巴南區供銷社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已建成村級回收網點220個,覆蓋了所有行政村。以往,廢棄農膜量大、易碎、不易撿拾,許多農戶作掩埋或焚燒處理,嚴重污染環境。如今,供銷社在村裏設了回收點,不但減少了污染,培養起新風尚,還讓農戶多了收入,提高了大夥兒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一直以來,作為經濟合作組織的供銷合作社,是服務“三農”發展的重要力量,深受農民朋友信賴。如今,在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切實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時代命題中,供銷合作社又譜新曲。
“供銷社擁有覆蓋全市鄉鎮、街道的服務網點和半個多世紀積累的農村工作經驗,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方面有著獨有的優勢。去年5月,市政府將全市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工作交由市供銷合作社牽頭實施,並將其納入我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市供銷合作社經濟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説,一年多來,依託自身優勢,各區縣供銷社與當地政府加強合作,在鄉鎮農村設立了大量回收站點,對廢棄農膜實行有償回收,並按照“村、鄉鎮(街道)回收轉運—區縣集中分揀貯運—區域性加工”模式,構建銷售、回收、利用、推廣一體的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網絡體系,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全市農業可持續的綠色發展。
建管並重
從局部美到全域美
巴南區南彭街道上農戶們田間地頭的新風尚,是全市農膜回收工作的一抹亮色。在眾多區縣,這項工作正如火如荼鋪展開來——
在綦江區,當地供銷社出資組建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加強廢棄農膜循環利用;
在九龍坡區,當地供銷社整合資源,一網多用,將農藥包裝物與廢棄農膜同時回收;
在銅梁區,當地供銷社建立獎懲機制,狠抓廢棄農膜規範化管理;
在梁平區,當地供銷社拿出社有資金支持網點建設和宣傳培訓,為加工企業排憂解難……
今年以來,全市供銷系統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對“白色污染”揮出重拳,促進廢棄農膜回收利用規範化管理,如期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目標任務。
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全市共回收廢棄農膜8993.8噸,超額完成全年回收8000噸的年度目標任務;建成鄉鎮廢棄農膜回收網點510個,全市網點總數達到820個,覆蓋80%的涉農鄉鎮(街道);建成廢棄農膜貯運中心16個,15家企業承擔廢棄農膜利用加工任務,全市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已初步形成。
善作善成,久久為功。數據的背後,是各網點、各中心建成後如何避免“空心化”,如何建管結合,健全農膜回收工作長效機制,確保從一處美到處處美的輻射效應。
“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實際上是項複雜系統工程,監督管理尤為重要,鼓勵農戶的參與積極性就必須確保數據真實有效,實行臺賬管理和月報進度、季度通報、年終考核制度。”市供銷合作社經濟發展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市供銷合作社對全市各回收轉運站點和有加工資質的企業進行了嚴格的考察監督,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此舉進一步促進了全市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
此外,今年7月,重慶市供銷系統還開發了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形成線上、線下管理融合,可溯源的回收利用體系,以此確保數據真實性。
變廢為寶
從環境美到發展美
從各個回收站運來的廢棄農膜粉碎、清洗、熱融、擠出,形成黑色如米粒大小的再生塑膠顆粒,把這些塑膠顆粒出售給下游生産企業,安全加工成塑膠凳、指示牌等各種塑膠製品……在重慶市合民鑫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這樣的生産場景隨處可見。
該公司是由綦江區供銷社出資組建的再生資源加工企業,生産車間於今年9月投入運營,按照每天10噸的設計産能,完全能夠“消化”該區回收的廢棄農膜。
這樣集再生資源回收、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産業鏈,從污染物的源頭減量到資源化利用,將廢膜等固體廢物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在全市農膜回收工作中,重慶供銷系統通過建設“村、鄉鎮(街道)回收轉運—區縣集中分揀貯運—區域性加工”回收利用體系,讓“白色污染”變廢為寶,成為了建設“無廢城市”的有力抓手。
同時,結合“無廢城市”試點建設要求,市供銷合作社已確定在以主城區為主的14個區縣開展加厚和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
“地膜厚度0.01毫米以上是國家標準,加厚地膜回收率高,而不達標的地膜易碎,回收難度大,必須嚴格管制。生物可降解地膜通過土壤裏面的微生物進行降解,無需回收,值得大力推廣。”據市供銷合作社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供銷系統力爭在3年內將加厚和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覆蓋全市所有涉農區縣,為將來的全面推廣打下基礎,為“無廢城市”建設增添助力。
在這個過程中,供銷系統的農資經營主渠道將得到進一步凸顯。各級供銷合作社農資經營企業、基層供銷合作社,將逐步加大地膜採購和銷售力度,不斷提高農膜銷售市場份額,絕不允許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地膜流入市場,從而導致“傷農”、“害農”的情況發生。
據悉,到2020年,我市廢棄農膜回收將覆蓋所有涉農鄉鎮,全年將新建回收網點210個、貯運中心22個,實現每個趕集場鎮至少設有1個回收點(站),每個區縣(除渝中區)至少建成1個貯運中心的目標。屆時,我市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率將達到80%以上,從而更加徹底地清除農田“白色污染”,讓美麗鄉村擁有更值得憧憬的美好未來。(陳磊 圖片由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提供)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