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興趣和毅力成就“中國光纖之父” 一束光照亮一座城

2018-07-23 09:50:47|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趙佳雯

興趣和毅力成就“中國光纖之父” 一束光照亮一座城

圖為:七月六日,趙梓森院士在家中講述自己的經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朋攝)

  打開手機,QQ和微信的消息不停閃現。

  打開電腦,五花八門的頁面瞬間彈出……

  這一切,都離不開網絡。

  這一切,不得不提到一個老人。

  40多年前,他用一根玻璃絲,將圖像信號傳送到黑白電視機上。

  40多年後,中國的光纖通信,已經佔領世界一半的市場。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這位“中國光纖之父”,已經86歲高齡。

  一輩子和光纖打交道,他就像“一束光”,讓城市更有活力。

  童年印象

  “科技不如人,就會被動挨打”

  個子不高,白髮蒼蒼,走路有些顫顫巍巍。

  7月6日上午,湖北省郵科院宿舍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眼前的趙院士,和社區裏的老爺爺,並無二致。

  拿起U盤,插進電視,圖文並茂的PPT課件,在螢幕上顯示出來。“這是你前幾天傳來的採訪提綱。”趙梓森坐在木質茶几上,指著課件的第一頁説。

  課件第四頁裏,“亡國奴的滋味”這幾個字,他特意放大了字號。“當亡國奴的滋味不好受啊!”指著頁面裏的兩張圖片,趙梓森提高了音調。

  趙梓森1932年出生於上海盧灣區一個小型製衣作坊家庭。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趙梓森一家人輾轉搬到英租界,母親平時做點縫縫補補的活補貼家用。

  一天,在街上看到兩個日本兵拿了商販幾個雞蛋不給錢,趙梓森的一位親戚使了個招,讓那兩個日本兵彎腰撿東西,導致雞蛋碎在他們口袋裏。

  回到營地後回過味來,兩個日本兵惱羞成怒。回來幾腳就把趙梓森的母親和親戚踹倒在地,強迫他們跪在馬路上。

  趙梓森的母親羞憤不已,回家進廚房拿起一把菜刀,準備出去跟日本兵拼命。結果被親戚攔下,親戚説:“你還有小孩,不能衝動!”幸好當時日軍未看到這一幕,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那個時候我就在想,中國為啥打不贏日本,後來我知道是因為科學技術不如人家發達,就立志科技報國。”説到這裡,趙梓森摘下眼鏡,擦了擦眼角。

  求學坎坷

  “面對無興趣的工作,一定不會有成就”

  從浙江大學到復旦大學,從復旦大學到上海交通大學。

  趙梓森的求學經歷,可以拍一部青春勵志劇。

  1949年,新中國成立。高中畢業的趙梓森面臨人生的第一次抉擇——高考。“公立大學比私立大學便宜,當時我的三個姐姐都考進了私立大學,為了省錢,我報考了公立浙江大學農學院。”

  讓趙梓森沒想到的是,進入農學院,他接觸的全是微積分、細胞學、生物學等課程。“我的性子急,記憶力有點差,看到那個細胞學、生物學、動物分類學,我覺得我將來一定學不好,所以我決定重考大學。”雖然重考大學還得花錢,但為了兒子的學業,趙梓森的母親還是同意了。

  第二年,趙梓森考上了復旦大學。“我報的是物理系,結果因為成績沒達到,被錄到中文系,我就沒去。”從小喜歡擺弄電器的他,不想讀中文系。

  沒去復旦大學,趙梓森來到上海大同大學,之後這所學校被合併到上海交通大學,趙梓森終於在上海交大學上了自己感興趣的電子學、電機學、通信學,成績也越來越好。“面對無興趣的工作,一定不會有成就。”説起這番話,趙梓森顯得很認真。

  科研艱辛

  “電視螢幕上出現圖像,部長驚呆了”

  武漢郵電學校,一所中專,是武漢郵科院的前身。

  1954年,趙梓森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這裡,當一名普通教師。

  從教中專生到教研究生,學校也變成學院、研究所。

  197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趙梓森聽説美國在搞光纖通信。

  玻璃絲還能用於通信?在那個年代,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你們不相信,我就做個成品出來。”

  郵科院的院子裏,趙梓森在廁所旁搭起個實驗室。

  沒有現成設備,就用舊機床加工;沒有精密調準器,就用螺絲釘加橡皮泥拼接。

  一次實驗,趙梓森不小心把四氯化硅液體噴進右眼,他右眼立刻又紅又腫,伴隨著劇痛。

  由於氯氣釋放濃度太大,趙梓森暈倒在地。再次睜開眼睛時,他已經在送往醫院的車上。“當時到了醫院,醫生都愣住了。他們沒見過這樣的情況,不會治。”趙梓森説,“後來我跟醫生説,用蒸餾水沖洗眼睛,然後打吊針消炎就行。”

  搗鼓出玻璃絲後,1977年5月,在“郵電部工業學大慶展覽會”上,他演示了用自行研製的光纖傳輸黑白電視信號。通過玻璃絲,圖像信號被傳送到電視機上,時任郵電部部長鐘夫翔“看呆了”。之後通過反復演示,光纖通信被破格列為國家級重點攻關項目。“當時問我‘要多少人’,我説‘多少人都不夠,我的目標是生産一千公里、一萬公里’。”趙梓森一邊説著,一邊用雙手比劃,一臉自信。

  光谷記憶

  “光谷之爭,武漢笑到了最後”

  對光纖通信研製來説,爭取到政策和單位的支持,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

  光纖、鐳射器、通信機,光纖通信的三個基本要素,趙梓森帶領團隊一個個進行攻關。

  1977年3月,團隊成功拉制出了我國第一根實用型、短波長和階躍型石英光纖;1980年4月,團隊拉制出的長波長光纖,最終達到實際應用的要求。

  1982年12月31日,中國光纖通信的第一個實用化系統——“八二工程”按期全線開通,並正式進入武漢市市話網,標誌著我國進入光纖數字化通信時代。

  此後的10年時間裏,趙梓森和他的團隊將大容量高傳速的光纖通信線路,連通到祖國的大江南北。

  讓光纖走向全國,單靠武漢郵科院和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家單位顯然是不夠的。趙梓森介紹,經過認真調研和艱苦談判,于1985年與荷蘭飛利浦公司達成協定,合作建立中外合作公司——長飛公司。如今,長飛公司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型上市公司。

  隨著光纖通信産業在武漢飛速發展,一個更大的構想在這座城市醞釀,建中國光谷。“光谷的概念不是我先提出來的,而是華科大的黃德修教授。1998年,他就提出中國應該有個光谷。”趙梓森説,之後國家決定建光谷,但建在哪還沒定論,“武漢説在武漢,廣州説在廣州,上海説在上海,吉林説在長春。結果,武漢笑到了最後。”

  經過趙梓森等院士專家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不懈努力,2001年,中國光電子産業基地落戶武漢,“武漢·中國光谷”正式誕生。

  40多年前,從一根光纖出發。如今,“一束光”已成為“一座城”,這座“城”裏,光電子、鐳射、中小顯示面板、記憶體晶片等産業,開始在全球産業體系中並跑甚至領跑。

  未來可期

  “看到中國使用自己的光纖通信,最欣慰”

  早起午睡、出門遛彎、在家裏查閱資料,如今,這是趙梓森院士一天的生活內容。

  儘管已經退休十幾年,趙梓森依舊關注著光纖發展動態。

  “你看,這是我們之前研究的通信機。現在,一 根 光 纖 , 我 們 可 以 傳 送 100TB(1TB=1024G)的信息量,相當於可以把現有的寬頻容量,提升100倍。”趙梓森指著PPT課件裏的一張圖片説。

  從40多年前的8兆(1G=1024兆)容量,到如今的100TB,趙梓森也深切感受到科技的日新月異。

  “中國現在的光纖,已佔世界光纖市場的半壁江山。接下來,我們要使用新材料,做更高水準的光纖,繼續在世界領跑。”趙梓森説,“我現在感到最欣慰的,就是看到中國用上自己的光纖通信。”

  “日本侵華,我感受到當亡國奴的屈辱;國民黨當政時期,腐敗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新中國成立後,我才看到了發展的希望。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光纖産業迎來大發展。可以説,沒有改革開放,我的構想都無法實現。老百姓生活好了,科技發展好了,國家才會更好。”鏡片背後,趙梓森雙眼放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實習生 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