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陸探索農田面源污染治理新模式 “生態溝渠”攔截氮磷污染
湖北日報訊(記者胡瓊瑤、通訊員樊丹)鬱鬱蔥蔥的沉水植物繁密而挺拔,護坡上的石頭縫裏鑽出一棵棵小草,清澈的渠水緩緩流淌。這是8月10日記者在安陸市煙店鎮董橋村看到的景象,生態溝渠已成為安陸治理農田面源污染的新手段。
長久以來,農民種田習慣施用化肥農藥,導致農田排出的水體中氮、磷等含量超標,農業廢水直排江河,影響長江流域生態。根據湖北省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專項戰役指揮部的部署,安陸市在糧食主産區試點農田生態溝渠工程,從源頭控制、過程攔截和末端治理等層面,探索農田面源污染治理新模式。
農田生態溝渠是農田面源污染治理的一項全新技術,原理是利用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作用,截留泥沙,吸附土壤,降低水中氮、磷含量,削減施用化肥、農藥帶來的環境負荷。
安陸市農業局環保站站長郭棟林介紹,傳統的農田排水溝渠大多是“三面光”(兩側和底部)的水泥溝,水草和水生物無法生長。“生態溝渠如同一道生態屏障,既具有生態效益,又能進行農田排灌。”
記者看到,稻田邊挖出一米左右的U形灌溉水渠,坡上種草,岸上種柳,溝內種茭白、菖蒲等水生作物。據了解,目前安陸市已建設農田生態溝渠21932米,輻射面積1.6萬畝,涉及3個鄉鎮5個村。上月,安陸市農業局邀請了中科院專家團隊到示範區,對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進行實地踏勘,經過數據分析,生態溝渠建設使示範區域內農田氮磷外排減少50%以上。
董橋村四組村民劉自柏是生態溝渠的受益者。村裏的排水溝渠從他家門口穿行而過,項目建設之前,溝裏全是淤泥和雜物,臭氣熏天,更嚴重的是,由於堵塞,上游的水流不下來,下游農田無水灌溉。見到記者採訪,劉自柏熱情地領著我們參觀新溝渠,“你們看,生態好了,魚蝦田螺也有了。”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安陸市在建設生態溝渠的基礎上,還配套建設生態塘、生態濕地、生態廊道等項目,構築起一張農田綠色生態水網,讓農業污水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