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傾心護佑綠水青山——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北水土保持成就

2018-11-28 10:25:1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王高飛

  原標題:全域水保 傾心護佑綠水青山——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北水土保持成就

(文末有摘要)【不忘初心 將改革進行到底】【湖北巨變-圖文列表】傾心護佑綠水青山——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北水土保持成就

圖為:宜昌市夷陵區百里荒風電項目,水土保持良好。

  湖北省處於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的樞紐地帶,是三峽工程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同時,又是全國水土流失嚴重的省份之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5萬平方公里,涉及湖北省83個革命老區縣和 37個貧困縣。這決定了做好湖北水土保持工作對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水保治理

  二百二十多萬人解決溫飽問題

  湖北省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從1982年開始國家相繼在葛洲壩庫區、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大別山區等地實施了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世行貸款項目、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等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治理區生態環境和農村生産生活條件。1991年《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後,湖北省各市州和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相繼成立了水土保持專門管理機構,形成較為完備的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監督執法、監測預報和科技推廣體系。

  40年來,湖北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湖北省各級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在廣大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具有促産業、調結構、保增長、護生態的巨大潛力和明顯優勢,用實踐與實效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生態文明發展之道,湖北省水土流失面積已由6.85萬平方公里減至3.55萬平方公里(根據湖北省2016年水土保持動態監測項目成果),項目治理區有220多萬人通過水土保持解決了溫飽問題,近18萬農民因此走上富裕發展的道路。治理區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減少土壤侵蝕量約0.66億噸,增加蓄水能力11億多立方米,提高林草覆蓋率8個百分點。武漢、鄂州、咸寧等城市,通過對生産建設活動造成水土流失的預防治理,結合城市水系整治和生態園區建設,進一步改善了人居環境、美化了家園。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一大批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在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後,已發展成為湖北省重要的農産品生産基地和生態旅遊觀光帶。

(文末有摘要)【不忘初心 將改革進行到底】【湖北巨變-圖文列表】傾心護佑綠水青山——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北水土保持成就

圖為:黃岡市英山縣楊柳鎮河南畈村水土保持助推鄉村振興。

  統籌實施

  惠民富民取得新成效

  以水土保持規劃為統攬,緊緊圍繞湖北省脫貧攻堅戰略部署,加快推進重點地區水土流失治理,治理區生産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有效改善。

  規劃體系不斷完善。湖北省政府首次批複印發了《湖北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劃定湖北省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和預防保護區。完成了湖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規劃、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以及湖北省水土保持科技發展、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清潔小流域建設等專項規劃編制,初步形成了綜合規劃引領,專業規劃支撐,專項規劃補充的水土保持規劃工作體系。

  綜合效益持續彰顯。堅持和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分級負責、分工明確的水土保持協作機制,大力實施“長治”“丹治”、坡耕地、石漠化等重點治理工程,重點治理覆蓋面由12個市州30個縣市區擴大到15個市州50個縣市區。建成了鄖陽區清水河、丹江口胡家山、鄖西箭流鋪、夷陵區軍田壩、太平溪、廣水梅家灣500多條有規模、效益好的精品示範小流域。經過多年的科學防治,項目區與治理前比較發生了顯著變化:首先是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水土流失面積減少約50%以上,土壤侵蝕量減少60%以上,林草覆蓋率提高30%以上,人口環境容量每平方公里擴大60人左右;其次是項目區經濟良性發展,人均旱澇保收田基本達到1畝以上,糧食單産提高30%以上,人均收入增長40%以上,貧困人口下降了30%以上;再次是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與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大力開展清潔小流域治理,防治面源污染和整治城鄉環境,涌現了一大批以治水保土為特色的農村建設典型,促進了鄉風文明,助推了村民自治。

  民營資本助力水保。為彌補國家綜合治理投入不足,滿足廣大山丘區群眾發展經濟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願望,鼓勵、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探索出一條政策引導、資金激勵、民資投入、規模化經營、開髮式治理的新路子。

  補齊短板

  監測管理水準新提升

  深入推進水土保持配套制度建設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持放管結合、放管並重,加強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配套制度建設成果豐碩。各級狠抓《湖北省實施〈水土保持法〉辦法》的貫徹落實,省級相繼配套出臺了《湖北省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使用管理實施辦法》《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標準(試行)》《湖北省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辦法》《湖北省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實施方案(試行)》,建立了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部門聯席會議機制。

  方案審批標準化建設取得實效。編制公開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指南,制定完善審查工作細則,全面推行審批信息公開,方案審批服務品質大幅提升。省級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平均辦結時間大大縮短,比法定時限減少一半以上。

  事中事後監管不斷加強。推動監管機制和監管方式創新,自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湖北省開展了75個縣市區水土保持監督能力建設,累計審批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1.6萬個,減少新增人為水土流失面積1800平方公里,湖北省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實施率達到85%以上。

  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全力以赴補短板,大力推進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應用,取得實質性進展。

  頂層設計逐步完善,2002年成立湖北省水土保持監測中心,2003年以來,湖北省建成1個省級監測中心、14個市州級水土保持監測分站和38個監測點,基本覆蓋湖北省八大水土流失類型區,制定了湖北省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手冊等8個規範性文件和技術規範,明確了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十化”目標。監測工作紮實推進,先後開展了五次湖北省水土流失調查,掌握了湖北省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及其分佈,並建立湖北省水土保持基礎數據庫。對坡耕地、“長治”“丹治”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開展了效益監測;新技術推廣運用持續增強,研究建立湖北省水土流失預測預報模型、開發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移動監測系統。

  此外,紮實開展考核工作,推進水保工作的發展。高位推進湖北省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將水土流失治理納入湖北省“綠色決定生死”三維綱要重要考核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積極推行群眾參與制和項目建設公示制,嚴格執行開工、完工、違規違紀“三公示”。研究探索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國家重點治理資金與民間資本有效結合,研究制定水土保持工程“以獎代補、先建後補”機制。推進水土保持方案、技術審查、評估等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競爭機制,為水土保持事業改革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末有摘要)【不忘初心 將改革進行到底】【湖北巨變-圖文列表】傾心護佑綠水青山——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北水土保持成就

圖為:恩施州宣恩縣馬鞍山水保茶園一片綠色梯田。

  典型亮點

  水土保持大事記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標誌著我國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法治軌道。

  1993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水土保持是山區發展的生命線,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1994年12月2日,《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頒布實施。

  2000年5月9日,出臺《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徵收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的通知》,同時成立了湖北省水政監察總隊。

  2006年9月,《湖北省水土保持公報》首次發佈。

  2007年,國家啟動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簡稱“丹治”一期工程),工程涉及湖北省丹江口、鄖縣(今鄖陽區,下同)、鄖西、竹山、竹溪、房縣和武當山特區等7個縣市區。

  2010年以來,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和專項治理工程在湖北省相繼啟動。

  2012年,國家啟動實施“丹治”二期工程,涉及湖北省丹江口、鄖縣等10個縣市區,包含20個項目區、66條小流域。

  2015年7月15日,制定出臺《湖北省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使用管理實施辦法》和《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標準》。

  2016年2月1日,新修訂的《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施行,標誌著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法治階段。

  2017年7月1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復《湖北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

  2018年8月3日,水利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考核評估的通知》,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進考核。

  丹江口

  改善庫區生態確保一庫清水北送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區和大壩所在地。據統計,丹江口市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645.84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52.7%。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丹江口市確立了“生態立市”的戰略舉措,在丹江口庫區清潔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控制系統建設上,堅持五級防護。為減少農民耕種破壞脆弱的生態環境,丹江口在開展水保工程建設中,把坡耕地整治、修建基本農田當作重中之重來抓。按照“築埂建梯地、水系相配套、蓄水保灌溉、增産擴容量”的要求,多年來,治理區共修建坡改改梯11.45萬畝,配套田間道路499.66公里,排水渠2041.61公里,沉沙池1991口,蓄水池2604口,溪溝整治37.12公里,谷坊367座,塘堰整治220口,切實改善了生産條件,為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提供有力支撐。

  秭歸

  小流域治理贏得大“豐收”

  秭歸縣長嶺村所在的曲溪小流域涉及3個村25.26平方公里土地,涉及人口9854人。起伏的山巒之間,茶樹、板栗樹套種田間,茶園統一使用噴灌,相隔不遠便有一個小型蓄水池。小流域綜合治理是秭歸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秭歸全縣共治理了51條類似曲溪這樣的小流域。

  自1984年國家開展長江葛州壩庫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來,秭歸一直以“構築綠色長廊、再造秀美秭歸”為己任,致力於三峽庫區秭歸縣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經過治理後的秭歸,秭歸縣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2.7%上升到66.6%,水土流失面積由1983年的2030平方千米下降到2017年的1128平方千米。與此同時,治理區結合水土流失治理積極調整産業結構,改一畝梯田發展一畝經濟林,治理區74%的村年人均純收入高於秭歸縣平均水準。(策劃:唐俊 統籌:熊渤 王曉 撰文:吳遵雄 孟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