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一根竹篙接力大沙河百年義渡

2019-05-06 10:51:37|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一根竹篙接力大沙河百年義渡

圖為:第三代擺渡人萬其珍。

  在建始縣三里鄉大沙河村,有一個小渡口,村民往返大沙河南北兩岸必經於此。

  140多年前,“老萬家”便開始為當地鄉親免費擺渡。如今,穿梭于河中的,是第三代擺渡人萬其珍和他的兒子萬芳權。

  4月25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渡口見到了“百年義渡”傳人——77歲的萬其珍老人。

  義渡:用信義回報恩情

  “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當天,恰逢中國人壽恩施分公司組織員工到當地春遊,在渡口齊聲高喊。

  “是我來推你嘛!”萬其珍大聲答道。

  撐起3米長的竹篙,解開繩索,將篙竿觸到河底、用力一撐,船逆流向上緩緩前行,再一次撐到河底,船頭調轉。船行河中,不時用竹篙把控方向,幾個來回,順著水流,船緩緩駛向岸邊。整個過程,萬其珍一氣呵成,5分鐘後,載著12人的船安全抵達對岸。

  這一套嫺熟的動作,萬其珍早在1989年正式從叔父手中接過篙竿前便已經練就了,“沒有刻意去學,免費擺渡是我們家族不成文的約定,耳濡目染中就會了。”萬其珍説。

  據他回憶,義務擺渡的起因是祖父為了報恩。

  1877年,為躲避戰亂和水災,祖父萬作柱等幾戶萬姓人,從監利縣逃難至建始縣大沙河畔,被當地世居鄉鄰寬容接納。看到兩岸鄉鄰為大沙河所隔,過河全靠小木筏,因水流湍急,經常有村民落水。熟諳水性的萬作柱便賣掉兩頭豬,做了一艘能載10人的大木船,開始為當地人義渡,並承諾: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錢。

  “幾乎沒有間斷過,只要有人喊一聲‘過河咯’,無論農忙農閒還是逢年過節,無論一個人渡還是一群人渡,都會開船。”萬其珍説,這是對鄉親們的承諾,只要有需求我們就一直幹下去。

  老屋:用駐守踐行諾言

  在渡口百米外的半山坡上,有間萬其珍搭建的石屋。屋子不大,裏屋放滿了各種船具、漁具,外屋放著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屋門口,挂著斗笠、蓑衣和馬燈。

  “這是萬大哥怕我們找不到他,自己搭建的。”附近村民説。

  每天早上不到8點,萬其珍吃完早飯就在屋前樹下守著。“大家渡河沒有固定時間,我就在屋子裏守著。”

  “每次要過河,喊一聲,萬大哥都會從小屋裏出來。”

  崔竹清家住在河的北岸,農田卻在河的南岸。每天早上,他都要坐著萬其珍的船到南岸割些豬草,中午回家吃飯,下午再去南岸耕地。一天下來,往返少則兩三趟,多則四五趟。

  一天傍晚颳起大風,暴雨襲來,崔竹清從田裏趕著回家照顧獨自在家的孩子。

  “萬大哥,能不能送我過河?”水流湍急,靠在岸邊的小木船劇烈晃動。

  “扶穩了!”二話不説,萬其珍點亮馬燈、穿上蓑衣、帶著斗笠,拿起竹篙,就開始撐船。

  30年間,萬其珍撐壞了3隻船,小木船也換成了鐵船,數不清換了多少根竹篙。

  這幾年,河對面的村民陸續搬走了,只剩下兩戶人家。雖然河這邊還有些村民,需要到對岸喂雞、打柴,但擺渡的人少了很多。

  萬家的義渡仍在堅持。

  “只要有一戶人,我都要守在老屋,為他們擺渡。”萬其珍説。

  代言:用信譽帶動致富

  大沙河村地處偏遠,土地係紫砂泥土,盛産紅薯、玉米。但進縣城要翻好幾座山,農作物很難走出大山。

  “擺渡是報恩、是堅守,將鄉親們‘擺渡’上致富之路也是信義的延續。”2018年,兒子萬芳權到山東學習脫毒蜜薯栽培技術及産品銷售後,成立久益專業合作社,吸納50余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種苗、肥料,定期去村民家指導種植。

  農作物成熟了,怎麼賣出去?“出名”後的萬其珍,主動為鄉親們做起了農産品代言。

  通過電商平臺,2018年,由萬其珍代言的第一批“萬其珍沙丘蜜薯”等産品銷往省內外,為貧困戶增收25萬餘元。

  繼榮獲“中國好人”、省道德模範等榮譽後,萬其珍又入圍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候選人,獲全國“誠信之星”稱號。

  作為百年義渡的第四代傳人,萬芳權也已經47歲,他説:“再過些年讓兒子接棒,只要有需要,就一代一代傳下去。”(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婧 通訊員 呂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