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武科大校醫院走出校園融入社區

2019-07-08 16:13:3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缺醫少藥、設備寒酸、經費不足、處境邊緣……高校醫院無論怎麼看,都是一處“醫療洼地”。

  是困在校園,還是“打破圍墻”融入社會,這是擺在高校醫院面前的一道題。

  武漢科技大學校醫院選擇了後者。如今,該醫院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兩家二級醫院、5家社區醫院、3家門診部的醫療集團,年門診量突破65萬人次。

  打破圍墻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2011年,當洪山區提出想辦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時,武科大校醫院院長譚偉眼前一亮。

  和武漢其他高校一樣,武科大校醫院充其量就是個藥房、醫務室,每年的支出還高達千萬元,成為學校沉重的負擔。

  為了盤活校醫院,譚偉有意承辦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改善醫院條件,服務患者總歸不會錯。”

  當年8月,武科大校醫院黃家湖門診部更名為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束方圓10公里、13萬居民無社區醫院的歷史。

  首筆600萬元資金,全部用於改善醫療環境。2012年,醫院門診量12萬人次,社區居民佔到80%,收入還略有盈餘。

  這給了醫院繼續擴展的勇氣:再投入4000萬元。科室成立了,內外婦兒、耳鼻喉、口腔、皮膚科,20個一級診療科室堪比綜合醫院;設備換代了,多排螺旋CT、四維彩超、腦血流多普勒等先進醫療設備俱全;醫療用房擴建了,住院病床199張,急救室、手術室、康復中心紛紛設立;人才攬進來了,醫院留得住博士、碩士,甚至“挖”得動三甲醫院學科帶頭人;手術開展起來了,剖宮産、介入、闌尾等都能在院內完成。

  既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得醫療品質和公共衛生“兩條腿走路”。安逸多年的校醫們踏出校門,走村串戶,做公衛服務,建健康檔案,為社區慢性病患者成立“家庭病房”。

  2016年,醫院榮升為二級醫院。之後,連續接手省檢察院、菱湖美景、青江苑、烽勝路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醫療集團。洪山區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武科大校醫院“打破圍墻”服務校外社區居民,積極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提供了一個低成本打造公共服務的示範。

  公辦公營探索醫養融合新模式

  作為公立醫院,究竟該如何更好地承擔社會功能?這個問題,譚偉一直在思考。

  2017年,洪山區再度提出合作構想,由武科大醫療集團在新建的洪山區社會福利院主辦一所老年病醫院,探索醫養融合新模式。

  譚偉欣然應承。養老機構“養老不醫護”,醫療機構“治病不養老”,而醫養融合就是要打破現實中的這種割裂,讓醫療衛生資源與養老服務資源實現共享。

  2018年8月,德康老年病醫院入駐洪山區社區福利院,“樓上養老、樓下看病”成為現實。

  新的角色定位,決定新的特色醫療服務。老人需要更優質的醫療照護,醫院便在每個樓層配備家庭醫生、責任護士,每天查房三次,捕捉老人發病前的蛛絲馬跡,及時作出預判。“醫養融合帶來的不僅僅是方便,有時更可能是救命。”武漢德康老年病醫院院長劉毅峰介紹,醫養結合應該根據老年人慢性病為主的特點,從治療為中心轉向預防、康復為主,向前端主動、全方位的護理去進行變革。

  換位思考,醫院始終圍著老人轉。引進中南醫院“湖北省癡呆與認知障礙醫學臨床研究中心”,掛牌臨床基地,設置老年癡呆病房,開展臨床規範化診療。設立心理諮詢室,讓心理諮詢師、大學生志願者、患者家屬都參與進來,用音樂、遊戲、情感交流等打開老人的心結,提供心理健康養護。成立臨終關懷科,為疾病終末期患者提供合適的治療和溫馨的關懷,減輕老人病痛的折磨和精神上的孤獨感,護送他們體面地離世。開展中醫養老,開發藥膳,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調配不同的營養餐,調養身心,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考慮到很多老人還要照顧孫輩,醫院騰出半層樓設置兒科,方便老人既帶孩子看病打針,又方便自己拿藥、理療,一舉兩得……

  醫院成立不到一年,“下個樓、走兩步就是醫院,看病真是方便”,這已經是福利院近200名老人津津樂道的一句話。譚偉表示,公辦公營的“醫養融合”在省內幾乎沒有先例,醫院要走的路還很長,“邁過醫養融合的第一道檻,大型養老社區才指日可待”。(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逾瑜 龍華 通訊員 衛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