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校醫院走出校園融入社區
缺醫少藥、設備寒酸、經費不足、處境邊緣……高校醫院無論怎麼看,都是一處“醫療洼地”。
是困在校園,還是“打破圍墻”融入社會,這是擺在高校醫院面前的一道題。
武漢科技大學校醫院選擇了後者。如今,該醫院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兩家二級醫院、5家社區醫院、3家門診部的醫療集團,年門診量突破65萬人次。
打破圍墻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2011年,當洪山區提出想辦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時,武科大校醫院院長譚偉眼前一亮。
和武漢其他高校一樣,武科大校醫院充其量就是個藥房、醫務室,每年的支出還高達千萬元,成為學校沉重的負擔。
為了盤活校醫院,譚偉有意承辦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改善醫院條件,服務患者總歸不會錯。”
當年8月,武科大校醫院黃家湖門診部更名為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束方圓10公里、13萬居民無社區醫院的歷史。
首筆600萬元資金,全部用於改善醫療環境。2012年,醫院門診量12萬人次,社區居民佔到80%,收入還略有盈餘。
這給了醫院繼續擴展的勇氣:再投入4000萬元。科室成立了,內外婦兒、耳鼻喉、口腔、皮膚科,20個一級診療科室堪比綜合醫院;設備換代了,多排螺旋CT、四維彩超、腦血流多普勒等先進醫療設備俱全;醫療用房擴建了,住院病床199張,急救室、手術室、康復中心紛紛設立;人才攬進來了,醫院留得住博士、碩士,甚至“挖”得動三甲醫院學科帶頭人;手術開展起來了,剖宮産、介入、闌尾等都能在院內完成。
既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得醫療品質和公共衛生“兩條腿走路”。安逸多年的校醫們踏出校門,走村串戶,做公衛服務,建健康檔案,為社區慢性病患者成立“家庭病房”。
2016年,醫院榮升為二級醫院。之後,連續接手省檢察院、菱湖美景、青江苑、烽勝路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醫療集團。洪山區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武科大校醫院“打破圍墻”服務校外社區居民,積極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提供了一個低成本打造公共服務的示範。
公辦公營探索醫養融合新模式
作為公立醫院,究竟該如何更好地承擔社會功能?這個問題,譚偉一直在思考。
2017年,洪山區再度提出合作構想,由武科大醫療集團在新建的洪山區社會福利院主辦一所老年病醫院,探索醫養融合新模式。
譚偉欣然應承。養老機構“養老不醫護”,醫療機構“治病不養老”,而醫養融合就是要打破現實中的這種割裂,讓醫療衛生資源與養老服務資源實現共享。
2018年8月,德康老年病醫院入駐洪山區社區福利院,“樓上養老、樓下看病”成為現實。
新的角色定位,決定新的特色醫療服務。老人需要更優質的醫療照護,醫院便在每個樓層配備家庭醫生、責任護士,每天查房三次,捕捉老人發病前的蛛絲馬跡,及時作出預判。“醫養融合帶來的不僅僅是方便,有時更可能是救命。”武漢德康老年病醫院院長劉毅峰介紹,醫養結合應該根據老年人慢性病為主的特點,從治療為中心轉向預防、康復為主,向前端主動、全方位的護理去進行變革。
換位思考,醫院始終圍著老人轉。引進中南醫院“湖北省癡呆與認知障礙醫學臨床研究中心”,掛牌臨床基地,設置老年癡呆病房,開展臨床規範化診療。設立心理諮詢室,讓心理諮詢師、大學生志願者、患者家屬都參與進來,用音樂、遊戲、情感交流等打開老人的心結,提供心理健康養護。成立臨終關懷科,為疾病終末期患者提供合適的治療和溫馨的關懷,減輕老人病痛的折磨和精神上的孤獨感,護送他們體面地離世。開展中醫養老,開發藥膳,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調配不同的營養餐,調養身心,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考慮到很多老人還要照顧孫輩,醫院騰出半層樓設置兒科,方便老人既帶孩子看病打針,又方便自己拿藥、理療,一舉兩得……
醫院成立不到一年,“下個樓、走兩步就是醫院,看病真是方便”,這已經是福利院近200名老人津津樂道的一句話。譚偉表示,公辦公營的“醫養融合”在省內幾乎沒有先例,醫院要走的路還很長,“邁過醫養融合的第一道檻,大型養老社區才指日可待”。(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逾瑜 龍華 通訊員 衛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