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好醫生”20載踐行醫者初心
原標題:健康江漢打造“醫療核心圈”“武漢好醫生”20載踐行醫者初心
李三榮(左一)給同事分析患者病情 陳亮 攝
7月7日上午7時許,協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甲乳外科主任李三榮的身影,已經在病房忙碌起來。休息日照常上班看病人,已經成為他多年的習慣。
從醫20余載,今年45歲的李三榮始終專注于乳腺、甲狀腺疾病的診治和科普。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他,曾獲武漢市勞動模範、武漢市優秀共産黨員、武漢市“我心目中的好醫生”等榮譽稱號。他説:“踐行醫者仁心,就是我的初心。”
創新手段診斷精確至“毫米”
在診療一線,李三榮見證了國家醫療水準的兩次飛躍。
1992年,李三榮在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讀書。“當時的醫院條件有限,輸氧靠瓶裝氧氣,難免延誤治療。”隨著技術的進步,中心供氧等醫療手段普及開來。
畢業後,李三榮進入武漢鐵路分局漢口醫院工作。“當時設備較落後,診斷膽管結石等疑難雜症僅僅依靠B超。”後來,CT、核磁共振等技術開始應用,1釐米的肺癌、肝臟上的微小病變都能查出來。
2013年,李三榮作為人才引進到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感受到醫療技術的迭代發展。“現有技術甚至可對毫米級的乳腺癌進行預判。”去年,王女士因乳頭溢液來院就醫,李三榮創新性地利用超聲立體定位及乳腺導管鏡立體定位的“雙定位”技術,發現其2-3毫米的乳腺癌病灶,及時進行保乳手術。“醫療水準的大幅提升,有利於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社會醫療支出。”
“親切療法”幫九旬患者克服恐懼
多年來,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辦院方針,將人文關懷滲透到醫療服務全過程。李三榮作為科室帶頭人,更以身作則,對待病人就像家人。“我們要感謝病人,是他們用生命在推動醫療技術的進步。”
每當李三榮走進病房,病人都像見到老友般熱情打招呼。“重大疾病對病人心理打擊很大,只有不斷鼓勵,才能幫他們卸下包袱。”病友們稱讚李三榮用的是“親切療法”。
今年4月,91歲的王奶奶因乳腺包塊潰爛就醫,被診斷為乳腺癌。家屬一直猶豫是否手術,為此李三榮反復溝通,講解治療方案和手術利弊。在他主導下,內科、ICU監護、麻醉科等科室聯合,從術前準備、術中監護、術後康復給病人全方位照料。手術前,王奶奶有些害怕,李三榮握著她的手反復安慰,讓老人放輕鬆。術後,李三榮每天3次雷打不動看望王奶奶,鼓勵她咳嗽、飲食、活動肢體。10天后,老人康復出院。
“下沉”社區推廣醫療科普
每天,李三榮和他的團隊都會進行數臺手術,他在科室總是最早到崗、最晚離開。然而就算再忙,他仍會擠出時間,更新專業知識——每天閱讀3-5篇文獻,了解行業進展;回想手術過程,翻閱手術圖譜……
去年8月,李三榮受醫院委派,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腫瘤研究中心訪學,系統學習了國外先進診療技術、科室管理模式、科研體系等。“目前國內醫療技術水準和國外持平,但科研理念還有待提升。”李三榮説,發展醫療水準要從教、學、研三方面下手。“一方面醫院要加強醫療培訓,請科研能力強的人來講課;另一方面我也會力所能及多開展科研項目,培養新興人才。”
“醫療水準的提升説到底是惠及百姓。”多年來,李三榮把“做科普”視為“治未病”的方式之一:建立微信公眾號、QQ群傳播醫療知識;到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做好“傳幫帶”;“面對面”為社區居民義診和科普;自編乳腺癌術後康復操……“從企業醫院來到社區醫院,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感謝紅會醫院提供的平臺,讓我能幫助更多患者和市民。”
【説跨越】
6月14日,武漢協和醫院正式託管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至此,武漢協和醫院將通過管理輸出、技術幫扶、專家下沉、資源共享等方式,提升協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服務能力,群眾將更加便捷地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建設健康江漢,多年來,江漢區致力於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規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逐漸形成以武漢協和醫院為龍頭、協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為主體、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成員的互聯互通“1+1+12”緊密型區域醫聯體,打造“江漢醫療核心圈”,提高醫療輻射能力,服務人民群眾健康。(策劃:中共江漢區委宣傳部 撰文:曹欣怡 朱素芳 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