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武漢好醫生”20載踐行醫者初心

2019-07-09 14:14:16|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健康江漢打造“醫療核心圈”“武漢好醫生”20載踐行醫者初心

“武漢好醫生”20載踐行醫者初心

李三榮(左一)給同事分析患者病情 陳亮 攝

  7月7日上午7時許,協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甲乳外科主任李三榮的身影,已經在病房忙碌起來。休息日照常上班看病人,已經成為他多年的習慣。

  從醫20余載,今年45歲的李三榮始終專注于乳腺、甲狀腺疾病的診治和科普。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他,曾獲武漢市勞動模範、武漢市優秀共産黨員、武漢市“我心目中的好醫生”等榮譽稱號。他説:“踐行醫者仁心,就是我的初心。”

  創新手段診斷精確至“毫米”

  在診療一線,李三榮見證了國家醫療水準的兩次飛躍。

  1992年,李三榮在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讀書。“當時的醫院條件有限,輸氧靠瓶裝氧氣,難免延誤治療。”隨著技術的進步,中心供氧等醫療手段普及開來。

  畢業後,李三榮進入武漢鐵路分局漢口醫院工作。“當時設備較落後,診斷膽管結石等疑難雜症僅僅依靠B超。”後來,CT、核磁共振等技術開始應用,1釐米的肺癌、肝臟上的微小病變都能查出來。

  2013年,李三榮作為人才引進到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感受到醫療技術的迭代發展。“現有技術甚至可對毫米級的乳腺癌進行預判。”去年,王女士因乳頭溢液來院就醫,李三榮創新性地利用超聲立體定位及乳腺導管鏡立體定位的“雙定位”技術,發現其2-3毫米的乳腺癌病灶,及時進行保乳手術。“醫療水準的大幅提升,有利於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社會醫療支出。”

  “親切療法”幫九旬患者克服恐懼

  多年來,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辦院方針,將人文關懷滲透到醫療服務全過程。李三榮作為科室帶頭人,更以身作則,對待病人就像家人。“我們要感謝病人,是他們用生命在推動醫療技術的進步。”

  每當李三榮走進病房,病人都像見到老友般熱情打招呼。“重大疾病對病人心理打擊很大,只有不斷鼓勵,才能幫他們卸下包袱。”病友們稱讚李三榮用的是“親切療法”。

  今年4月,91歲的王奶奶因乳腺包塊潰爛就醫,被診斷為乳腺癌。家屬一直猶豫是否手術,為此李三榮反復溝通,講解治療方案和手術利弊。在他主導下,內科、ICU監護、麻醉科等科室聯合,從術前準備、術中監護、術後康復給病人全方位照料。手術前,王奶奶有些害怕,李三榮握著她的手反復安慰,讓老人放輕鬆。術後,李三榮每天3次雷打不動看望王奶奶,鼓勵她咳嗽、飲食、活動肢體。10天后,老人康復出院。

  “下沉”社區推廣醫療科普

  每天,李三榮和他的團隊都會進行數臺手術,他在科室總是最早到崗、最晚離開。然而就算再忙,他仍會擠出時間,更新專業知識——每天閱讀3-5篇文獻,了解行業進展;回想手術過程,翻閱手術圖譜……

  去年8月,李三榮受醫院委派,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腫瘤研究中心訪學,系統學習了國外先進診療技術、科室管理模式、科研體系等。“目前國內醫療技術水準和國外持平,但科研理念還有待提升。”李三榮説,發展醫療水準要從教、學、研三方面下手。“一方面醫院要加強醫療培訓,請科研能力強的人來講課;另一方面我也會力所能及多開展科研項目,培養新興人才。”

  “醫療水準的提升説到底是惠及百姓。”多年來,李三榮把“做科普”視為“治未病”的方式之一:建立微信公眾號、QQ群傳播醫療知識;到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做好“傳幫帶”;“面對面”為社區居民義診和科普;自編乳腺癌術後康復操……“從企業醫院來到社區醫院,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感謝紅會醫院提供的平臺,讓我能幫助更多患者和市民。”

  【説跨越】

  6月14日,武漢協和醫院正式託管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至此,武漢協和醫院將通過管理輸出、技術幫扶、專家下沉、資源共享等方式,提升協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服務能力,群眾將更加便捷地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建設健康江漢,多年來,江漢區致力於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規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逐漸形成以武漢協和醫院為龍頭、協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為主體、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成員的互聯互通“1+1+12”緊密型區域醫聯體,打造“江漢醫療核心圈”,提高醫療輻射能力,服務人民群眾健康。(策劃:中共江漢區委宣傳部 撰文:曹欣怡 朱素芳 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