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啃下“最硬骨頭” 漢十高鐵年底全線通車
原標題:4年啃下“最硬骨頭”
【編者按】
歷經近4年艱苦鏖戰,湖北省主導建設的首條高鐵——漢十高鐵,年底將全線通車。
這是一條躍動鄂北的鋼鐵蛟龍,更是一條通向未來的發展之路。
從大武漢出發,疾馳鄂北崗地,飛越秦巴山區,這條幾乎與漢江結伴而行的高鐵巨龍,將結束鄂北、鄂西北地區多個縣無高鐵的歷史,成為“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産業發展佈局的重大交通支撐,必將對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蜿蜒巨龍,灑滿辛勤與智慧的汗水。高溫時節,沿線是怎樣的一幅拼搏、衝刺景象?8月中旬起,本報派出兩路記者深入漢十高鐵建設一線,探工地、訪專家、聊進度、問成果、話艱辛,推出系列報道“行走漢十看衝刺”,展現建設者風采、謳歌時代偉大壯舉。
全長399公里的最美漢十高鐵,施工最難的地方在哪?
答案毋庸置疑:武當山風景區和丹江口水庫。
這一段近20公里工程,不僅橋多隧道多、橋隧比超過95%,更是我國重要的環境保護區。“月底就要聯調聯試,我們正對照計劃表進行最後的消缺整治。”承建此段的中鐵七局漢十高鐵項目部經理龔上俸介紹,他們克服無施工便道、汛期漲水、環境零污染要求等諸多困難,按時高品質完成了建設任務,創造了漢十高鐵建設的“奇跡”。
1個多月前,這一施工區段正式完工並順利通過驗收。漢十鐵路公司高度評價:該區段建成,為漢十高鐵如期聯調聯試奠定了堅實基礎。
保護景區,用騾馬運料兩個月
8月2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施工現場。長長的鋼龍已經鋪就,工程進入掃尾階段,已難見大規模的施工場面。記者被告知,400多名工人分散在近20公里的沿線路基上清理排水溝、檢查光纜電纜蓋板。
武當山下方的鐵家溝、胡家等隧道內,龔上俸正帶著技術人員和工人們,拿著小鏟子清理鋼軌扣件上的鐵屑等雜質。龔上俸説,上面的鐵屑必須一鏟一剷除掉。如果沒清理乾淨,高鐵以350公里的時速通過時會被捲起,影響列車安全運行。“高峰時期,我們有3000多人奮戰在此,人頭攢動。”龔上俸説,雖然現在人少了,但“查漏補缺”的活更細緻、責任更大,不能有絲毫鬆懈。目前,項目部領導每天帶隊全線巡查,每天早晚兩次碰頭會,匯總當天情況、佈置第二天工作。
站在武當山風景區磨針井景點俯瞰,已經建成的漢十高鐵胡家隧道、劍河中橋、水磨河中橋盡收眼底。長850米的胡家隧道,穿越通往武當山金頂的必經山脈,是9.1公里的漢十高鐵武當山隧道群中最核心的隧道。“當時,從外界到胡家隧道只有一條羊腸小路,材料無法運輸。”為避免破壞環境,項目部2017年便放棄了開山修路的方案,請來當地的騾馬隊運了兩個月的砂石料和小型機具。
水磨河中橋則位於懸崖峭壁之上,施工人員進場時連路都沒有。經過勘察,發現當地有一條斷頭土路離施工現場僅4公里。多方協商後,項目部出資2000多萬元打通了土路。“如果等兩頭隧道打通再來運料修橋,工期肯定會延遲。”龔上俸説。
施工中,更是頻遇“攔路虎”。武當山隧道群有11處斷層,破碎圍岩佔隧道全長70%,就像在豆腐裏打洞,稍不注意,可能發生涌水、坍塌等事故。
“嚴格操作,穩步推進,不敢絲毫冒進。”該項目部四工區黨支部書記侯衛東回憶,打通鐵家溝隧道時,突然發生裂縫涌水,工人們立即採取噴漿、封網等措施,奮戰3個小時封住了涌水口,避免了一場事故發生。
為確保安全,項目部在每個隧道的施工點都安裝了監測設備,只要岩體發生變形、位移,設備就會自動報警,為施工安全加上一把鎖。
環保至上,不留污水在庫區
位於丹江口水庫上游20公里處的浪河特大橋,也是全線的控制性工程。2017年8月,漢江發生秋汛,施工棧道被淹,大橋建設陷入困境。“當時,正在進行連續梁施工,是最關鍵的時期,沒有了棧道便無法運輸材料,工程面臨停工風險。”該項目部二工區黨支部書記黃才勝回憶,他們會商後,立即租賃8艘船舶運輸材料,並請來港航部門保障通航安全。
這一處水面上,飛架兩座大橋。漢十高鐵浪河特大橋與福銀高速公路浪河大橋,最近處不到10米。站在漢十高鐵浪河特大橋上,黃才勝説,當時這些船舶要穿越福銀高速浪河大橋,每天在狹小的空間穿梭,為避免撞擊橋墩,他們在每個橋墩上安裝了監控設備,捆綁了刷上反光漆的輪胎,雖然多投入1000多萬元,但工期難題迎刃而解。
武當山風景區和丹江口水庫,國家環境重點監測點,每天都會有衛星監控。“施工期間,收集的廢水、廢渣等都運到指定地點處理,絕不把污染留在保護區。”龔上俸介紹,施工産生的170萬立方米的廢渣,沒有按傳統的填埋方式處理,而是全部送往當地石料廠製成各種碎石,實現二次利用;項目部還購買了最先進的砂石分離機,將未使用完的混凝土進行分離,砂石、水泥重新利用;施工所需的臨時用地,則修擋墻、修水溝、買土覆蓋、復綠等,每畝成本是其他路段的兩倍多。“作為總部在河南鄭州的央企,參與湖北重點項目建設很光榮。”龔上俸説,參建的工人一半以上來自河南,即便是春節期間,很多人都留守在工地,就是希望早日建成漢十高鐵。接下來,將根據聯調聯試中發現的問題迅速改進,確保該區段以最優的品質亮相,服務湖北人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通訊員 徐向軍 實習生 陳玨 陳佩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