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0日電 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未來,你會屬於哪一類人才?9日,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全國高校學生創新統計聯盟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學部諮詢研究支持中心聯合發佈《當代大學生走新長征路使命擔當實證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當代大學生總體上使命擔當意識強,預計到2050年,各類人才總數將佔人口總數的18.24%,其中頂尖人才將達到5.68%。
當代大學生總體使命擔當意識強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2015級學術型碩士林彩密代表課題組進行成果彙報。據介紹,本次報告結合“走新長征路”的使命要求,從挑戰“互聯網+”新經濟、大數據行動、國家科技創新攻關技術三項新興政策出發,考察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崛起和國家創新發展的責任心與使命擔當意識。
報告指出,當代大學生總體上使命擔當意識強,在專業上具有明確的奮鬥目標,58%的大學生奮鬥目標是希望成為職場精英,15%的大學生希望成為專業領域內的一流專家。此外,報告認為專業對於使命擔當具有顯著影響,理工科學生更有可能為國家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哪些人群更容易上升為頂尖人才?
報告基於專業認知及使命擔當兩方面考量,將人才分為頂尖人才、骨幹人才、潛力人才和待培養人才。該報告利用指數增長模型對人才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預計到2050年,各類型人才總數將達到24629萬人,頂尖人才、骨幹人才、潛力人才、待培養人才的數量分別為7671萬人、6045萬人、4120萬人、6793萬人,合計佔人口總數的18.24%,其中頂尖人才將達到5.68%。
根據報告,隨著學歷上升,頂尖人才比例逐漸增加,博士頂尖人才比例最高;個人特徵中,男生比女生更有可能成為頂尖人才,獲得國獎相比沒有獲得國獎更有可能成為頂尖人才,參與創新項目的大學生成為頂尖人才的概率更大;學校特徵中,東部院校的大學生成為頂尖人才的可能性更大,211院校的大學生成為頂尖人才和骨幹人才的比例高於非211院校;社會心態角度來説,積極心態的大學生群體更容易成為頂尖人才。
人才培養實證研究領域大有可為
發佈會上,在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趙彥雲主持下,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何繼善、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學部諮詢研究支撐中心執行主任趙蘭香、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孫鳳等專家就報告內容進行探討。
何繼善表示,報告內容與國家百年科技強國人才培養專題相契合,他建議報告可以通過細分人才類型來進行統計分析,進一步予以完善。趙蘭香認為,這份研究成果對政策制定和實施具有參考價值,並建議今後人才研究的調查範圍還可以進一步延伸至高中生以下的群體。柳卸林表示,青年人要有自我意識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同時提出報告可以考慮家庭背景和國際比較這兩方面進行更細緻的研究。孫鳳説:“本次實證研究不僅有理論價值,更有現實意義”。她認為能夠把“不忘初心”、“使命擔當”等新理念納入統計測量是一種非常好的創新,並建議可以進一步對因果關係進行分析,採用綜合性的指標來描述相關結果。
據了解,全國高校學生創新統計聯盟自2014年11月成立以來,把社會心態對政策評價的調查研究作為“打頭陣”項目進行探索。本次調查研究是在2014年調查研究基礎上的新選題“當代大學生走新長征路使命擔當”全國大學生調查研究,從2016年10月開始組織研究團隊,借助全國高校統計學科平臺建設聯盟平臺,聯合19所高校,在各校所在地開展問卷調查,調研覆蓋全國18座城市,最終基於6050個有效樣本進行了實證分析,力圖擴大社會心態對政策評價研究的影響力,取得更加充實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