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城建史上規模最大的舊城改造提升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經開區把舊城改造提升與安全教育結合起來,將交通安全標識設立在小區綠地旁,營造小區文化氛圍,培養居民文明習慣。 李天 攝
長春建城史上最大規模的舊城改造提升,從2016年的春天出發,一路披荊斬棘,帶著沉甸甸的收穫向人們走來。目前舊城改造提升主體工程已經基本完工。
從煥然一新的老舊小區,到綠蔭如蓋的大街小巷,再到文化氣息濃郁的雕塑景觀……三環以內166平方公里的舊城區每一天都在蛻變,每一片都能入畫。無論是城區風貌變化還是人居品質大幅度提升,無不昭示著舊城改造提升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厚實成果,彰顯出長春市委這一重大決策部署的超前理念和民本思想。
科學決策:開啟舊城改造提升
聚焦長春,經歷了200多年的風雨歷程,在歷史的更迭變遷中風采與滄桑同在。流光溢彩、活力四射的新城新區,與容顏漸老、功能滯後的老城老區形成鮮明對比。落差該如何打破?
2016年,一場以“讓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為出發點的舊城改造提升大幕拉開!
這是一項細緻複雜的工程,涉及的內容多、部門廣;這是一場攻堅克難的硬仗,必須精心組織,形成合力。
在長春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下,市區兩級分別成立了舊城改造指揮部,高度統籌、具體調度、全力推進,兩年內先後召開88次專題會議、組織41次督導檢查、舉辦15次全市性專題培訓和答疑會議,推動舊城改造提升快速有效落實。
長春市城管委辦公室、建委、規劃、園林、公用、交警等部門和各城區、開發區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用“白+黑”“5+2”的工作態度攻堅克難,形成舊城改造提升的強大合力。
攻堅克難:創新舉措破解難題
舊城改造提升,工程紛繁複雜,突發情況多。為此,長春市城管委辦公室牽頭,成立了綜合協調組、規劃設計組、安全品質組等12個專項工作組,需要多部門共同解決的問題可以統一協調,出現問題可以第一時間解決。
舊城改造提升,改造內容多。長春市因此制定了舊城改造提升工作導則,確定改造原則、標準,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管到底、建到底。
在改造中,長春市直各相關部門和各城區、開發區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推動舊城改造提升的重要抓手,用改革的思維謀劃工作,用創新的辦法解決難題。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馬路拉鏈”問題,在管線指導組的全力協調下,電力、通信、水、氣、熱等部門按“先地下、後地上”的原則進行改造。兩年內架空管線入地203公里,2000余公里嚴重影響市容的電力和通信架空線得到規範。
針對群眾反映背街小巷交通不便的問題,二道區以老舊開放式小區為突破口,試點推行街區制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使“城市毛細血管”暢通起來。
為了提高群眾參與度,讓改造成果長期惠及居民,朝陽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按“先自治、後整治”的原則推進,把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人人參與:美麗長春有了“動力源”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這一理念始終貫穿舊城改造提升的全過程。群眾既是舊城改造提升的受益者,也是改造成果的維護者。
從改造前參與設計,到改造中監督品質,再到改造後參與管理……舊城改造提升正引領著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其中,扮美家園。
過去,街路上的擺花一夜之間就會丟失幾十盆;如今,這樣的現象沒有了。一位多年從事城市管理工作的人士告訴記者,現在不僅沒人把街路上的擺花拿回自家,有時看到花草缺水還會主動澆一澆。
“現在小區這麼漂亮,要是看到有人破壞環境,我一定上前制止。”朝陽區郵電小區居民孫女士説,這不是她一個人的想法,現在鄰居們都這麼想。
市民李雪梅居住的南關區園東小區實施了老舊小區改造,從工程開工的那一天起,她每天都會了解一下工程進度和品質。李雪梅説,“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每一名市民都有義務幫助政府將這件事辦好,這不僅是對城市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記者 趙雪)
記者手記
鞏固改造成果提升幸福成色(趙雪)
兩年內完成三環以內約166平方公里的舊城改造提升,這對長春來説意義重大,不僅關乎民生更關乎未來。雖然時間緊迫、困難重重,但長春做到了。
舊城改造提升不僅讓市民生活環境更加舒適宜居,也讓長春這座城市煥發出新的魅力和風采。長春,正以嶄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其朝氣蓬勃的風姿。
城市建設是一項持續性的系統工程。主體工程完工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需要不斷鞏固改造成果,以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準,提升城市的幸福成色,真正把長春建設成“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嚮往”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