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湖流域水生態治理,消除黑臭水體,改善生態環境。 苑激剛 攝
(長春日報記者 苑 丹 趙 雪)伊通河孕育了長春,寫下了這座城市最初的歷史。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水體黑臭問題突出。以“治理一條河,改善一座城”為目標的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將黑臭水體治理這項難度最大、工程最複雜、與群眾生活關係最密切、感受最直接的“難題”優先解決。這一決策的背後,是這座城市沉甸甸的民生情懷和致力於提升百姓獲得感的自我要求。
目前,全市黑臭水體治理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75處黑臭水體中有46處已消除黑臭現象,其餘29處黑臭水體將於今年年底前消除。市維管中心排水部副部長呂志勇告訴記者,明年夏天,市民就能欣賞到“水清、岸綠”的新景象了。
近日,家住長春公園附近的陳錫秀阿姨又恢復了每天到公園遛彎兒的休閒時光。雖然氣溫越來越低,但是陳阿姨和老朋友們的散步時間反而增加了,帶來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就是公園裏又黑又臭的水溝不見了。
“水更清澈了!”“臭味沒有了!”“環境更美了!” “這才是公園該有的樣子!”一句句來自周邊群眾真誠的讚美,是衡量伊通河綜合治理成果最好的尺規。
4日,在長春公園4號湖,記者看到,湖面上乾乾淨淨,三三兩兩的行人在湖面木棧道上散步,展現出一副悠然的休閒圖景。
“我們進場前,這裡污水直排,河邊生活垃圾亂棄,河面漂浮物很多,散發著臭味,與現在的景象完全不同。”串湖流域項目負責人王經超告訴記者,通過垃圾清運、截污治污、清理淤積,現在已經達到河水不黑不臭、岸上無垃圾、水面無漂浮物、無排污口的整治要求。
串湖是伊通河上游支流,12處水體中有10處中重度黑臭水體,是我市黑臭水體治理的難點和關鍵。如今,串湖流域已經完成5個公園的黑臭水體治理,今年年底前12處黑臭水體將全部消除。
“治理黑臭水體我們三管齊下!”市維管中心排水部副部長呂志勇告訴記者,一是清理管控治理面源污染,清運岸上垃圾,目前已清理垃圾12.91萬立方米;二是通過截污納管治理點源污染,沿河道、水系鋪設污水截流管網,將直排的污水截入管網,目前累計完成截污管網58.67公里;三是通過清淤疏浚,治理內源污染,目前累計清淤231.6萬立方米。
由於源頭的沼澤和泉眼損毀,我市有大量無水源的明溝和暗渠,這些水系多因周邊企業排污和生活垃圾亂棄,變成黑臭水體。我市城區黑臭水體分佈在伊通河流域、東新開河流域、串湖流域等10個水系以及3個獨立水體內。
長春動植物公園內的水體就是南湖匯水區水體治理工程中唯一的重度黑臭水體,這裡正在建設污水處理廠,目前,工程主體已經完工,預計明年7月投入運行。據污水處理廠項目技術負責人孫雪峰介紹,通過這個污水處理廠,將園內黑臭水體集中處理後將中水排入,使其常年有活水循環,再經永安明溝匯入伊通河。與所有黑臭水體治理工程一樣,這個污水處理廠的上方也將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景觀。
“黑臭水體治理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在推動‘治’的同時,還要做好‘管’和‘保’。”呂志勇説,強化“管”,就是實施污染源排查和防治,建立污染源排查臺賬,加強日常巡查監管,確保污染源“治舊防新”;跟進“保”,則要嚴格落實“河長制”,實現治理向管理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