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走進吉林撫松漫江鎮錦江滿族木屋村 仿佛闖入世外桃源

2018-01-29 10:26:00  |  來源:人民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大樹堆墻、木筒煙囪、木片房瓦、木質湯勺……“木頭”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長白林海木屋村 刻木時光三百年(冬日戀歌)

  人民日報1月27日訊(記者  孟海鷹):

  【生態吉林(圖+標題+摘要)】【關東黑土(白山)】  走進吉林撫松漫江鎮錦江滿族木屋村 仿佛闖入世外桃源

  木屋村的煙囪與花。王艷霞 攝

  【生態吉林(圖+標題+摘要)】【關東黑土(白山)】  走進吉林撫松漫江鎮錦江滿族木屋村 仿佛闖入世外桃源

  村民徐俊明爺孫倆。劉佔革 攝

  【生態吉林(圖+標題+摘要)】【關東黑土(白山)】  走進吉林撫松漫江鎮錦江滿族木屋村 仿佛闖入世外桃源

  冬日裏靜美的木屋村。本報記者 孟海鷹 攝

  木頭成為生活元素

  大樹堆墻、木筒煙囪、木片房瓦……古樸、安寧、淡雅,遠山近村仿佛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卷,在陽光和白雪的擁抱下緩緩打開。近日,記者穿林踏雪、逶迤行至長白林海深處的吉林撫松漫江鎮錦江滿族木屋村,仿佛闖入了世外桃源。

  木屋村地處長白山東南部深山莽林,距離長白山西坡25公里,曾位於進入長白山主峰的交通要道。作為全國現存的唯一滿族木屋村,2013年,木屋村被國家住建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我們村原名孤頂子村,因為一座孤立突出的山峰得名,後來因為錦江從此流過又改名為錦江村。”村支書遲玉習説,山裏的日子早睡早起,簡單平靜。

  上世紀80年代起,吉林省著名民俗學專家、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曹保明和通化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王純信多次到木屋村考察調研,撰寫專著對木屋文化進行詳細記錄和解讀。

  曹保明介紹,西元1677年,康熙派大臣武木訥探尋祭拜長白山之路,尋山結束回京時,留下部分兵丁在此居住,設營等待康熙前來祭祖。但由於噶爾丹叛亂、沙俄進犯等原因,直到去世,康熙也沒登上長白山。而留下的人就定居在此,一等就是300多年,繁衍生息,形成村落。

  身後是藍天和群山,腳下是厚厚的積雪,在村裏小廣場上,60歲的村民李玉和與59歲的老獵戶鄒吉友正配合著用一大段落葉松“劈瓦”。

  “這木槌的把兒不是安上去的,就這麼長的,在林子裏得找好幾天才能找到,特別結實。”鄒吉友拿著他的獨特木槌説。

  在木屋村,處處有“木”,木皆有“道”。建築材料、生産工具甚至小到如勺子這樣的生活用品,幾乎都是木頭製成。“木頭”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長白山滿族木屋建造技藝也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生活保持原汁原味

  “大上海就是五彩繽紛的世界唄,我還是喜歡我的小木屋!”村民于艷霞的女兒從吉林大學畢業後,去上海工作10多年了。于艷霞每去體驗一次大城市,只是更想家。

  當日下午,當記者走入于艷霞家裏,她正在招待一桌來自上海的客人。

  57歲的于艷霞非常在意“原汁原味”:“我做菜都按照老方法,不糊弄,我可不想客人走了以後罵我。”

  上海姑娘李娟一家邊吃邊讚嘆“雞好吃,魚好吃,有小時候外婆家的味道”。于大嫂純樸的臉上泛起開心:“那是哦,我自己養的魚和雞嘛,不偷工減料吶!”

  于大嫂夫婦、兒子兒媳婦、兩個小孫子,現在村裏一起生活。隨著木屋村越來越有名,她家這些年經營農家樂,手頭也寬裕了許多。

  在木屋村,村民們新中國成立前多以開荒、狩獵、人參採挖和捕魚為生,現在除發展特色種養殖業以外,村裏還成立了旅遊專業合作社,部分村民繼續從事長白山滿族特有的釀酒、做豆腐等傳統手藝。

  “小時候常常吃不飽。搞起旅遊業,日子好多了。”遲玉習説,十九大報告對生態相當重視,我們保護好生態,搞好旅遊業,好日子在後頭呢。

  村子出了名,村裏的基礎設施也有了很大變化。記者就是從新建的林間木棧道走進村裏的。王純信這樣描述之前進入木屋村的情形:我們穿行于樹隙的沼澤中,羊腸小路彎彎曲曲……

  在村裏踏雪而行,當記者誇讚木屋太漂亮了,一點沒有破敗感時,漫江鎮黨委書記白金華有些苦惱地回答:“我們也是下大力氣保護的,跟塑膠布就鬥爭很久,那個東西苫上後,損害木屋村的形象。木屋村現在分老村和新村,既要開發,更要保護。”

  村落開發要按規律

  “木屋村保護得非常完整,已和長白山緊密結合在一起,村民在保護生態文化上也有著自覺意識。現在,許多人把去木屋村作為一種文化到達,人們渴望走進生態文化遺産。”曹保明説,木屋村,美在自然。

  馮驥才曾説,中國最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就是古村落。

  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但保護與開發有矛盾。

  “生産力發展了,木屋也需要在發展中傳承。一個木屋村,又是民生,又是文化,又是旅遊,它承載不了這麼多,本身開發和保護就是矛盾的。”白金華在基層一線摸爬滾打,非常有感慨:老村保護,新村開發,沒有經濟支撐,村民沒法參與進來。

  生長於此的于艷霞也有自己的想法:做旅遊,要正規做,不要收太貴的門票,更不能變了味道。外來遊覽的李娟一家的觀點是:原汁原味的好,不要變,否則就沒有這個感覺了。

  其實不只木屋村,整個“非遺”産業化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

  其中一種觀點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只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産中有條件的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文化生産力,帶來經濟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資金投資于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發展。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既要保護又要發展,以保護帶動開發,以開發促進保護。

  “我們請了吉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做規劃,初步方案已定,錦江滿族木屋村文化旅遊園區將要開工建設。”白金華説,我們要將其打造成長白山區的生態與文化博物館、東北民俗的體驗中心、藝術家的創作與寫生基地、東北抗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從前木屋村有40多戶人家,但由於條件不好,許多村民搬走了。現在,隨著旅遊和經濟發展,村莊保護力度加大,許多村民都搬回來了,才有了今天這樣好的局面。”曹保明説,我們對於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需要社會的引領。鮮明的自然特色和歷史特色是我們保護文化遺産的榜樣,這種榜樣在木屋村得到完整的體現,是今天和以後保護傳統村落的一個典範。

  小貼士·木屋村的木

  木屋村的房屋俗稱“木刻楞”。楞,指原木、生木。刻,指大木交叉著一棵棵摞起來。原木堆起來後,在樹與樹的縫間抹上“羊角”(指山泥和上一些枯草),風一吹,泥土幹硬,便緊緊地把住了大樹。

  滿族將煙囪稱為“呼蘭”,木煙囪是一種空心木,製作工序繁雜,但經久耐用,可幾十年不朽。

  木屋村的木瓦一般使用紅松、白松。劈出來的木瓦,板上會留下木絲溝,利於排水。木瓦也可幾十年不變形。年久,白黃顏色的木瓦會氧化變成灰色,如同青瓦般素雅。《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7日 05 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