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一條河 造福一座城”。
伊通河是長春的母親河,正是這條河流,孕育了長春,寫下了長春最初的歷史。2017年,長春伊通河綜合治理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伊通河也從原來的“臭水河”變成了一條水清景美的“新河”。
實地踏查:居民給南溪濕地公園打高分
2017年的12月長春室外零下十幾攝氏度的溫度,初顯了大東北的特色。此時的南溪濕地公園裏,樹木、草地上挂著一層淡淡的白霜。作為伊通河綜合治理的重要部分,南溪濕地公園已在2017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
此刻靜靜的公園裏,遊人不多。一位包裹得嚴嚴實實的老人,正在公園的小路上鍛鍊身體,帽沿兒上泛起了一層白霜,雙頰緋紅。
老人一開口,就能讓人聽出來外地口音。一問才知道,老人姓徐,老家在安徽。隨兒子來長春定居,已兩年有餘。
“當時兒子要留在東北,我是堅決反對的。”嘮起“家在長春”的話題,老徐打開了“話匣子”。他説,當初兒子大學畢業後要留在長春,他是反對的。後來,孫子出生了。“説心裏話,我本不想來,可是孫子要有人幫忙照顧。沒想到,在長春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我就愛上了這裡。”
老徐來長春後,住在南四環,眼看著家門口的公園建起來。
“通過這個公園的建設,我看到了長春的未來。一是項目建設速度快,設計又很現代,居住環境越來越好。二是城市管理者為百姓謀福利的勁兒,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徐説,“美景就在家門口,陶冶性情又能健身,我是建設南溪濕地公園受益者。”對於這裡,老徐給它打滿分。
老長春人:“母親河”變模樣 重拾兒時記憶
六十余載歲月變遷,老河新貌又讓老長春人重拾童年記憶。
家住伊通河畔的袁女士,已經年愈七旬,就出生在伊通河岸邊。如今,還住在伊通河岸邊。
“我家就在東大橋附近,我在那兒出生,在那兒長大,看著伊通河發生了巨大變化。”袁女士的回憶,是伊通河變化的縮影。
袁女士説,兒時的伊通河,河水湍急,到了夏天,是小夥伴兒嬉戲的好地方。河邊的稻田、青蛙,還有蘆葦蕩,都是兒時遊樂的天堂。那時,大河裏可以撈魚,是不少家庭“打牙祭”的好食材。
隨著時間的推移,河水越來越臭,豐水期臟水氾濫,枯水期時常乾涸。
“大概十年前,有一次我去二道區辦事兒,正好經過伊通河,那裏河床都幹了,看得我好心疼。”袁女士説。
“通過這麼多年的治理,今年的伊通河變化最大,我每天都去河邊走走,仿佛又回到了兒時。”袁女士現在特別愛在河邊拍照,曬朋友圈。要把“母親河”的變化告訴身邊的朋友,讓所有人都為幸福的大長春點讚!(文 姜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