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金融“活水”如何“澆灌”實體經濟 全國政協委員張鋒“把脈開方”
中國吉林網2018年3月10日訊(吉網 吉刻APP特派北京記者 欒喜良 文/攝):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實體經濟則是金融業發展的根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作為國民經濟長久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石,怎樣才能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一直以來,備受各界關注。
如何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鋒在接受吉網、吉刻APP記者採訪時就給予關注,並給出建議。
眾所週知,金融信貸對經濟發展,尤其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可以增加要素總量,起到要素的集聚效應,還能提高要素生産率,促進經濟發展。
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常常出現這樣的“畫風”,許多資金需求方,常常苦於融資難。
當天的採訪,張鋒就是從這個話題開始。
全國政協委員張鋒接受吉網、吉刻APP記者專訪
“從歷史數據看,作為社會融資主渠道的銀行信貸資金增長率基本高於GDP增長率,大量的資金到底都流向了哪,是否真正投入了實體經濟?”張鋒認為,摸清這個問題對加強信貸資金投放監管至關重要,可以提高銀行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效率。
事實上,這一問題很關鍵。我國中小企業一直都存在融資難的情況,如果信貸金融無法準確覆蓋這些企業,不得已而為之,只能選擇影子銀行融資渠道。
吉網、吉刻APP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影子銀行的融資成本大大高於銀行貸款成本,這對於成長中根基尚不夠穩、抗風險能力低的企業而言,壓力頗大。
俗話説,“方法總比困難多”。那麼,目前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破除這些癥結?為此,張鋒從多個層面給出建議。
在張鋒看來,讓信貸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建議要提高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投放比例,國家對信貸資金的支付和流向進行嚴格控制,對信貸投放比例進行嚴格考察和控制,不得以利率高低作為信貸投放的標準,切實提高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投放比例。
此外,還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直接融資、適當逐步降低間接融資比重、拓寬社會融資渠道;大力鼓勵金融創新、加快建立多元化和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鼓勵各種新型金融機構包括私募基金、風險投資、信託、租賃、小額貸款公司發展,促進各類金融機構公平競爭,創建一個富有競爭活力、創新活力、富有想像力的金融市場體系。
最後,金融商業機構應該切實落實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和獎勵。通過集聚高新區科技創新資源,打造一批表現突出的創新企業、創新機構、創新平臺,激活更多創新成果,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活力。積極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産業基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引導社會投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效應。強化環節管理,不斷完善政府産業引導基金運作機制,提高基金管理能力和決策水準。
“近年來金融信貸增長較快,提高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投放比例,可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張鋒如是説。
在採訪中, 吉網、吉刻APP記者獲悉,近些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各金融機構緊密配合國家政策,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金融動能。
其中的效果,也正在顯現。用數據説話,咱們就能發現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逐步增強。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月份金融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72.91萬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比上月末高0.2個百分點。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8393億元,同比少增3264億元;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3220億元,佔比較高,反映出近期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在逐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