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鄉村如畫 生活如歌——延邊州新農村建設工作綜述
吉林日報4月9日訊(記者 郭春焱 王雨 實習生 張敬源):早春清晨,山霧升騰,寒風料峭。記者沿著和蘆線驅車駛進和龍市南坪鎮。隨著日影漸移,霧氣消散,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柳洞村隨之揭開了她的面紗。
在和蘆線東側的柳洞村新址上,屋舍儼然,村路平曠。涼亭短廊、文化廣場、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近年來,延邊州重點抓農村改革工作,農村發展迸發新活力。加大扶貧力度,全州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20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2.3萬人,減貧幅度佔全州貧困人口的88%。通過組織實施旅遊扶貧、光伏扶貧、兜底扶貧等綜合措施,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
十八大以來,延邊州努力為鄉村“美容”,村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民直呼“想都不敢想”。五年來,共完成521個行政村環境綜合整治,投入總計2.3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077萬戶,農廁改造2.82萬戶,農村公路里程達到6311公里,佔全州公路總里程的63%。同時,延邊州加大涉農資金和項目融合力度,統籌推進農房改造、道路交通、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村“短板”。每年春秋兩季,還在州內全面開展農村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重點清理沿公路線、鐵路線、農戶房前屋後和村屯周邊垃圾污物,農村環境清潔率達到80%以上。
外修村貌,內修底蘊。延邊州通過打造演藝品牌、文化品牌、傳統民居品牌、紅色文化品牌,堅持文化引領,為村風提蘊,實現“內外兼修”。
走進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家家戶戶的圍墻上繪著栩栩如生的民俗畫;民俗餐廳裏,打糕、辣白菜等民俗食品擺上飯桌;頗有特色的朝鮮族民居,幢幢都是青磚黛瓦峭壁飛檐。
光東村表演隊隊長金鐘日説:“村裏的表演隊還編排了很多朝鮮族民俗舞蹈,不止能娛樂,還能創收。去年我們表演了70場,每人有3500元的收入。”據了解,除光東村外,密江村、東光村等民族村也先後成立了“民俗表演隊”。
目前,延邊州包括安圖縣茶條村、和龍市光東村等13個村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名錄》。為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利用,延邊州先後命名了32個非遺項目傳承基地和17個展示點,公佈了134名代表性傳承人。加強特色村寨保護和建設力度,突出朝鮮族特色民居和標誌性建築物特色,同時還建設了琿春大荒溝、汪清東滿密營等一批紅色主題旅遊文化園區。
面貌美了,底蘊厚了,慕名的遊客自然紛至遝來。如今,延邊州旅遊産業勢頭正勁,逐漸成為鄉村收入的“聚寶盆”。
為增拓村民收入渠道,延邊州大力培育鄉村旅遊産業集群,豐富美麗鄉村建設模式,以魅力鄉村建設為載體,利用農村文化習俗、産業基地以及鄉村田園風光,發展民俗旅遊、體驗旅遊、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同時抓好旅遊沿線型和景區帶動型鄉鎮旅遊開發,豐富美麗鄉村建設多元模式發展。
近日,記者走進圖們市月晴鎮白龍村時,仿佛置身於童話世界。寬敞乾淨的水泥路被白雪覆蓋,道路兩旁的樹木正伴著春風迎接新生;青色的屋頂、橙色的房檐、綠色的墻體……白龍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金京順對記者説,十八大以來,白龍村下大力氣修整村容村貌,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00余萬元,用於新修水泥路面、鋪設供水管線、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
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白龍村旅遊産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頗具朝鮮族建築特點的倣古部落群——“中國朝鮮族百年部落”、中國唯一展現延邊朝鮮族遷移史的展覽館——圖們百年部落朝鮮族民俗展覽館以及“農耕舞”“刀舞”等文化盛宴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賞遊。
白龍村充分利用本村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礎和極具潛力的旅遊開發資源,積極傳承本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並通過表演“農耕舞”“刀舞”等方式,進一步開發本村旅遊資源,提高村集體收入,進而逐步形成邊境風光和朝鮮族民俗文化相融合的“農家樂”旅遊産品,為村子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也成為了月晴鎮乃至圖們市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顯著;聚焦挖掘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潛力巨大;力促農業現代化建設轉型升級,成效進一步提升。如今,延邊州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節節攀升,農村發展迸發勃勃生機。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的是要讓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統籌謀劃,科學推進。
近年來,延邊州從新農村建設入手,著力築牢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在村容村貌方面,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築牢美麗鄉村建設基礎。在文化建設方面,堅持民俗文化傳承引領,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底蘊。在生産發展方面,培育鄉村旅遊産業集群,豐富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延邊州的廣大農村正向著生態宜居、産業興旺、小康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