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上項目 興産業 白城市産業扶貧讓脫貧攻堅“底氣十足”

2018-04-09 09:12:25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白城市多舉措保障脫貧攻堅

  【天下糧倉(圖+標題+摘要)】【關東黑土(白城)】上項目 興産業 白城市産業扶貧讓脫貧攻堅“底氣十足”

  志智雙扶轉變了貧困群眾的思想意識。

  【天下糧倉(圖+標題+摘要)】【關東黑土(白城)】上項目 興産業 白城市産業扶貧讓脫貧攻堅“底氣十足”

  庭院經濟成為脫貧重要支柱。

  【天下糧倉(圖+標題+摘要)】【關東黑土(白城)】上項目 興産業 白城市産業扶貧讓脫貧攻堅“底氣十足”

  十九大精神為農民脫貧增強了信心。

  【天下糧倉(圖+標題+摘要)】【關東黑土(白城)】上項目 興産業 白城市産業扶貧讓脫貧攻堅“底氣十足”

  産業扶貧讓貧困群眾富起來。

  吉林日報4月9日訊(記者 戈馳川 尹雪):産業扶貧讓脫貧攻堅“底氣十足” 推行“雙帶四增”的産業扶貧模式,全力上項目、興産業,促持續增收。

  白城市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雙帶模式。在龍頭企業帶動方面,引進陽春羊奶集團、吉天然集團、皓雨生態牧業等一批大企業,建設了150萬隻奶山羊養殖、1萬頭肉牛養殖等大項目。

  通榆天意公司通過産業+基地,帶動60個村、3000余戶發展辣椒種植,戶均純收益6000元以上。加大域內企業引導力度,出臺規上企業參與扶貧意見,啟動“百企助百村”活動,289個規上企業與貧困村開展對接,參與扶貧。在合作社帶動方面,以合作社規範運營為核心,完善産業扶貧“1+N”政策支撐模式,出臺了合作社規範運營、打造農産品品牌等意見,推行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務工增收等合作社帶戶5項制度,確保合作社規範運營。截至2017年年底,白城市龍頭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兩種模式帶動項目達到2056個,完成投資5.3億元,帶動貧困人口21萬人(次),戶均可增收1450元。大安市永強村二胖合作社,通過吸納貧困戶務工、計件發放工資等辦法,帶動全村貧困戶守家在地、打工增收,月均增收1800元。洮北區洮河鎮大六家子水稻合作社,把土地流轉、旱改水、高標準農田建設疊加到一起,發展規模種植,帶動貧困戶874戶,年人均增收3000元。

  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出臺了《關於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的實施意見》,市本級下撥5000萬元啟動資金,縣(市、區)投入1.2億元,引導發展辣椒、黃菇娘、中藥材等特色作物。全市共發展庭院經濟12.7萬戶、12萬畝。其中,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包保部門和村幹部包種包銷的“雙包”模式,每戶可增收2000元。通榆縣鴻興鎮依託天意農産品經銷公司與農戶簽訂辣椒種植銷售合同,全鎮有630戶農戶簽訂定單,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大力發展光伏扶貧。在全市384個貧困村建設了平均50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總規模18.5萬千瓦,總投資14億元。僅這一個項目,全市貧困人口可戶均增收3000元,並且能夠對所有貧困人口進行持續20年的分紅。50萬千瓦光伏領跑者基地項目獲得國家批復。針對光伏扶貧運營維護和利益分配問題,制定了運營管理辦法和收益分配機制。

  發展守家勞務經濟。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返鄉創業者把生産車間建在村屯或農戶家中,方便那些不能離家,有簡單勞動能力的農民,通過摘菇娘、扎笤帚、搞柳編等手工勞動獲得報酬。全市參與“守家經濟”的貧困戶達到6750戶8500多人,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鎮賚縣博藝柳編,通過帶戶編織産品、計件結算收入的辦法,帶動500名貧困人口日均增收50元。

  發展電商扶貧。出臺了《電子商務脫貧攻堅實施意見》,完成郵政村級服務站1729個,村級淘寶服務站89個、雲農場服務站190個,網上交易量達到1.9億元。通榆縣興隆山鎮單氏米業打造“蘇打小米”系列品牌,榮獲省商務廳舉辦的首屆“吉林好網貨”大賽冠軍,通過品牌引導、輻射帶動,共孵化了31家網店,年銷售額2000萬元左右;帶動2497戶貧困戶發展訂單種植,戶均年增收2000元。

  督查考核讓脫貧攻堅“實實在在”

  建立大督查機制。探索了隨機抽查、縣市互查、領導檢查、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視察、地毯式排查、大數據平臺調查等模式,2016年以來,共開展22次全市性大督查,做到了一月一督查。建立並完善全市大數據平臺,把所有扶貧信息全部納入到數據庫,與貧困戶開展直通互動、查找問題。強化督查結果運用,兩年免職了1名處級幹部、5名鄉鎮黨委書記、通報9個幫扶部門,召回了17名駐村第一書記。

  嚴格脫貧考核。推行1+N脫貧考核模式,邀請東北師大對縣(市、區)開展第三方評估;抽調31名副處級領導幹部,對134個貧困村退出工作進行核驗;抽調5名副處級領導幹部和10名第一書記,對縣(市、區)進行考核;組織部、財政局、住建局和水利局分別牽頭,對市直部門包保幫扶及第一書記、資金使用和管理、危房改造和安全飲水情況進行了考核。通過1+N考核,保障了考核內容全面、結果科學。

  強化執紀問責。2017年,從7月下旬開始,市、縣、鄉三級紀委聯動,分別成立監督檢查組,重點圍繞扶貧資金使用、扶貧項目建設、惠農政策落實等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通報曝光27起典型案件,形成了有力震懾。

  精準識別讓脫貧攻堅更“精確”

  白城市堅持該進的一人不能落、不該進的一個不能留,探索“1121”精準識別流程,推行“四評一定一查驗”做法,先後啟動了建檔立卡“回頭看”“再補課”“再升級”等活動,開展了“兩識別一核查”工作,清退3.5萬人,新增貧困人口2萬人。為保證重新識別精準,專門抽調行政學院教師,以第三方的角度開展專項督查,確保程式規範、結果公正,識別精準度和群眾公認度進一步提升。堅持以精準識別引導精準施策,探索“三星四類”定貧模式,出臺分類幫扶實施意見,對貧困群眾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嚴格按照中央、省裏的退出機制,對各縣(市、區)上報的預脫貧戶、預脫貧村,進行了逐戶逐村排查認定,確保貧困戶、貧困村退出精準。

  社會扶貧讓脫貧攻堅成為“眾矢之的”

  出臺《社會扶貧實施方案》,構建了由白城市委組織部協調包保部門、市委宣傳部協調社會團體、市工信局協調規上企業、市民政局協調白城駐軍的扶貧體系。

  實施規上企業對接扶貧項目。謀劃啟動了“百企助百村”活動,全市共229家規上工業和商貿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現已全部與貧困村實現對接。

  開展駐軍幫扶貧困村。進一步拓展雙擁內容,全市駐軍部隊全部參與到幫扶貧困村之中。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展圓夢大學、愛心天使助學行動等項目,募集愛心款物2900余萬元,發放助學金80余萬元。出臺貧困殘疾人幫扶政策,開展扶貧助殘行動,為300多名殘疾人提供技能培訓。洮南市推出的“日行一善、公益助力脫貧攻堅”載體,得到了省委宣傳部的高度肯定,並在洮南召開現場會。積極推進“志智雙扶”工作,下發《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共建美麗鄉村》活動方案,開展文明村、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累計評選、推薦各級各類農村好人500余人次,省級以上文明村鎮41個。

  強化部門包保。組織市縣鄉三級幹部1萬多人,駐村開展“三幫扶一推動”活動,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一週,幫助解決各類問題359個。加強對市直包保部門、第一書記的考核,64個部門獲得優秀檔次,優秀率52%;51個第一書記獲得優秀檔次,優秀率78.5%。

  行業政策疊加解除貧困群眾“後顧之憂”

  加大醫療救助力度。探索了“三下沉、兩提高、一兜底”醫療扶貧模式,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全兜底。2017年,全市共救助貧困戶4828人次,支付救助資金1000余萬元。啟動醫療表上墻工作,把貧困戶病情、用藥情況、報銷情況張挂在貧困戶家中,確保醫療支出、報銷情況一目了然。

  加大教育扶貧力度。出臺教育扶貧《實施意見》,對學前、中小學、高中、特教、職教階段的貧困學生,分類進行減免和資助。開展貧困學生建檔立卡工作,對5821名貧困學生進行跟蹤幫扶、分類救助,共發放資助資金1042.2萬元,全市沒有發生因貧輟學現象。大安市進一步加大政策補貼,普通高中階段貧困學生每年補助5000元,貧困大學生發放“生源地”助學貼息貸款186萬元。

  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出臺危房改造《實施方案》,探索了“擴面提標”新模式,並把沒有安全鑒定的土房、“穿衣戴帽”的危房,全部納入改造範圍,兩年改造危房3.3萬戶,7.8萬貧困人口喜遷新居。鎮賚縣探索了D級危房修繕加固新方法,得到了住建部和省住建廳的認可和推廣。積極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通榆縣易地扶貧搬遷“陸家模式”,兩年完成31個村的搬遷工作,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5222戶、9559人,在全省創造了易地扶貧搬遷“白城經驗”。2017年8月國土部易地扶貧搬遷觀摩會在通榆召開。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制定出臺貧困村人居環境改善8項重點工程《實施方案》,制定了統一的規劃模板。各縣(市、區)全部完成村級規劃,啟動了相關工程建設。實施項目71個,完成投資15億元。鎮賚縣整合涉農資金3.1億元,村屯內道路硬化工作全部完成。洮北區紅日村積極爭取行業資金,鋪設水泥路6.5公里,村屯環境明顯改善。出臺《白城市扶貧項目和資金監管暫行辦法》,由市紀委牽頭,會同財政、審計等部門,加大監管力度,保證了資金高效、安全使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