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鼓韻話滄桑 聚力論傳承——我省東北大鼓理論研討會小記
吉林日報4月9日訊(記者 王瑞):春光明媚,乍暖還寒。近日,由吉林省文聯副主席、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組組長曹保明、省曲協主席王明明、省民俗文化專家華景坤等人組成的東北大鼓調研組一行來到農安縣,與當地東北大鼓新老藝人齊聚一堂,共同研討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東北大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等問題。
調研組來到農安縣巴吉壘鎮上河村,到老藝人張萬林家裏走訪,現場聆聽、欣賞老藝人演唱的原汁原味的東北大鼓。80歲高齡的老藝人盧福民也被邀請到場。盧老先生腿腳不便,拄拐行動十分吃力,可站在鼓前,就似乎忘記了病痛,只見他扔掉拐杖,扶桌擊鼓,鏗鏘有力;目如閃電,顧盼生輝;聲如洪鐘,字正腔圓;説則慷慨,歌則激昂;抑揚頓挫,沉著痛快。楚漢故事,三國英雄,隋唐演義,明清綠林……老藝人説唱一段段大鼓書如數家珍,令觀眾大飽耳目之福。聞聲而來聽書的村民絡繹不絕,臨時用作舞臺的小屋不到十幾分鐘就擠滿了觀眾,十分熱鬧。
調研組還來到農安縣伏龍泉鎮,召開吉林省東北大鼓理論研討會,共同就東北大鼓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展開討論。曹保明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角度,談了4點東北大鼓傳承的要點:一是抓住東北大鼓藝術的久遠性,從藝術史的維度定位東北大鼓;二是做好現有文獻的蒐集整理,做好口述史的整理與文本化,做到清晰的傳承,明確流傳之序;三是讓東北大鼓成為“活態的存在”,保持其作為傳統文化所特有的生動性和感染力,讓年輕人多接觸、接受、喜愛上東北大鼓藝術,實現“原生態文化的新生代傳承”;四是挖掘好東北大鼓鮮明的地域特色,包括自然地理的特色、人文歷史的特色以及當代的突破性和創造性。
當曹保明講到這種原生態文化所特有的人文情懷時,在座的東北大鼓老藝人方淑范感慨萬千,念及往事,聲淚俱下,她説:“我父親藝名方海清,師從二人轉名家雙紅。家父臨終前,説一定要好好再唱幾句。他用最後的力氣唱了一段,唱的是‘天上鋪滿星,月牙亮晶晶,生産隊裏開大會……’我們當時哭得不行,他老人家唱完這曲就氣絕了。”説到這裡,參會者無不動容。華景坤説,過去很多地方的大鼓書叫“屯大鼓”,紮根當地,極具地方特色——充分吸收當地歷史人文的養分,讓當地原生態的文化藝術更具生命力和創造力。農安是遼金時期的名城,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説和故事也很多,這都是今天傳承和弘揚農安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創新的豐富養料。
新老藝人們共同表示,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會講故事的人”。新成立的吉林省東北大鼓藝術研究發展委員會團結了民間“會講故事的”東北大鼓藝術家。文藝工作者們在新時代新思想的指引下,要著力把藝術水準提高上去,創作出更多無愧於優秀傳統,無愧於人民群眾,無愧於偉大時代的經典作品,把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對精神家園的認同傳承下去,啟迪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