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用特殊材料清洗塔身 找能工巧匠燒異型磚瓦 農安遼塔第四次修繕工作啟動
俯瞰修繕中的農安遼塔。 賈春文 攝
農安遼塔原貌(資料照片)。
施工人員在修繕現場施工。 賈春文 攝
長春日報8月16日訊(記者 朱怡):反復調試火候,手工燒制古塔瓦當;剔除塔身塗料、修復殘損青磚;替換現代化避雷設備……經過近一個月的籌備,我市近日正式啟動農安遼塔修復工程,這也是半個世紀來遼塔的第4次修繕。從一座棒槌形遺址到恢復原貌再到重獲“健康”,這座已近千年高齡的古建築將於今年年底修舊如舊,一展舊日的古樸壯觀與遼代契丹族人在建築設計和工藝美術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
土窯手工燒制異型瓦
農安遼塔是遼代黃龍府遺留至今唯一的古建築,也是我國最北的一座古塔,建於1023年至1030年之間,距今已近千年,2013年被評定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此次修繕以加固為主,“日曬風吹中,塔檐上的大部分瓦片已經破碎,塔身顏色不均,塔側的鈴鐺也因為銹蝕有掉落的危險。”施工現場,農安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王萬里告訴記者,這次修繕最大的難點就是以古老的工藝燒制瓦片。
據了解,此次更換的瓦片約有1000多片,包括4種類型,“這種青灰色的瓦片需要土窯手工燒制,而吉林省內已找不到土窯。”維修負責人彭先生特意趕往南方,與燒窯工人反復調整火候試色。“我們已經嘗試20多天了,也找到了最相近的顏色,再經過一段時間日曬後就能基本達到原貌顏色了。”彭先生説,“遼代磚塔的建築特色就體現在密檐中,此次在嘗試不同規格、不同形狀、不同紋絡瓦片的燒制過程中,也領略了古人的智慧和審美觀。”
清洗塔身還本色
走近遼塔,可清晰看到塔基部分不同層次的青色。王萬里説,以前,大家保護文物的意識並不強烈,有個別遊人在塔基部分留下了刻痕。為了清除刻痕,便在塔身刷上了近似顏色的塗料,“這也是塔身顏色斑駁的一個原因,另外,塗料本身對塔身青磚也造成了一定傷害。”
剔除塔身塗料、更換殘損青磚是本次修復又一重頭戲,“這是一個相當繁複的工藝程式,首先得用特殊材料清洗塔身,還需要把破損的青磚從塔身中起出來,在不影響外觀的情況下換上新青磚。”彭先生説。
天宮文物展遼代工藝
在1953年的一次修繕中,在遼塔第十層發現了一間磚室。“當時,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塊異於周圍的大型方磚,約80釐米見方,打開一看,下面是一個鬥形空間,有4米深。”王萬里介紹,這個空間被稱為天宮,裏面存放銅鑄的釋迦牟尼佛像和觀音菩薩像,裝骨灰的布包、瓷香盒、瓷香爐、單線陰刻佛像銀牌飾,此外還有一個圓形木盒,盒內裝有兩塊人骨和一個圓形的銀盒。其中瓷香爐極為精緻,瓷香盒施用攪釉技術,褐白相間,密密層層如花瓣狀呈輻射式展開,晶瑩秀麗,是遼瓷中難得的珍品。這些文物現已交由省博物院等處保存。據推測,遼塔下方還應該建有地宮,為了保護古建築,相關部門並未展開進一步探測。
4次修復跨越半個世紀
曆盡風雨侵蝕,農安遼塔曾僅剩一個棒槌形塔基。1953年,政府首次對古塔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築至十層。1983年進行了第二次修繕,使古塔恢復了本來面貌。1991年,塔身出現裂縫,因而進行了加箍、灌注等方法加固。今年年底,遼塔將修繕完畢,繼續為世人了解遼代歷史提供實物例證。
農安遼塔長這樣
農安遼塔為磚築,實心,密檐式,八角十三層,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通高44米,承托塔身的塔座高一米,平整堅固,基部直徑東西8米,南北8.3米,每邊長7米。塔身第一層13米,每面間隔著各建一個龕門或假門。上方承檐部分置兩組鬥拱;棱角部位為倣木構明柱,上置轉角鋪作。第二層以上各層,均高1.75米,承檐部分均置鬥拱兩組,棱角部位置轉角鋪作。檐上戧脊均飾蹲伏的猛獸,前為獅子,後為龍馬,昂首向天,栩栩如生。檐角均安有鐵環,上係風鐸。 塔身上面是塔剎,塔剎底部是三層綻開的仰蓮,仰蓮上是細頸鼓腹的寶瓶,寶瓶上是鍍金的圓光,圓光上有一彎鍍金仰月,其上鑲五顆鍍金寶珠。
遼塔造型優美端莊,表現了遼代建築的藝術風範。它是長城以北少有的遼金文物之一,也是我國最北的古塔。
農安遼塔傳説
關於塔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説:遼聖宗年間,欽天監有一次夜觀天象,忽見有巨星從天而降,落在黃龍府附近,於是急奏聖宗,説黃龍府一帶恐怕要有土龍出世,應立刻修一座塔鎮住它,聖宗聞聽大驚,怕土龍與他爭奪天下,馬上命欽天監赴黃龍府造塔,農安遼塔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