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生態鶴鄉 印象家園 白城市生態建設取得突出成效

2018-08-28 09:45:17  |  來源:白城日報(數字版)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白城生態建設系列報道之一 生態鶴鄉 印象家園——白城市生態建設綜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向海鶴舞——吉林八景,譽滿天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白城燕麥——健康産業,品牌引領。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馭風逐電——清潔能源,低碳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水清岸綠——洮兒河奔流,潤澤鶴鄉。

  白城日報8月28日訊(記者 翟向東/文 李曉明/攝):生態建設,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在這個關鍵節點,白城堅持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統籌推進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扶貧、生態城市及“水、草、林、濕”等重點工程建設,取得了新成效,捷報頻傳,答卷靚麗。

  白城日報自28日起開設《奮鬥新時代 美麗新白城——縱覽生態鶴鄉 講述生態故事》專欄,以系列報道形式,充分宣傳報道近年來白城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上下統籌推進生態建設取得的突出成效和顯著變化,讓更多的有識之士關注白城、了解白城、走進白城。——編者

  在藍天、白雲、清風的映襯下,放眼望去,洮南胡力吐蒙古族鄉的南山上,林豐草茂,果滿枝頭,處處花香鳥語,綠意盎然……而20年前,這裡曾是亂石滿坡、寸草不生的荒山禿嶺,眼前所見的南山和昔日腦海中所現的荒山如兩個鏡頭在思緒中交替翻滾,如果能用語言表達此時此地的感受,那就是“震撼”。1998年,洮南胡力吐蒙古族鄉,蒙古族老人何殿起為了讓荒山披綠,禿嶺染翠的綠色夢想,他不圖回報,不顧家人的勸阻,以義務治理和改造荒山為己任,每天早出晚歸,封山育林,治山不止。

  20年,彈指一揮間,10余個樹種,幾十種野花、藥材,100多公頃林草,6萬多棵樹木,10多萬棵天然次生林……把這座昔日的荒山裝點得鬱鬱蔥蔥,滿目生機。近日,記者在胡力吐蒙古族鄉見到了剛幹完農活、正準備巡山的何殿起老人。已年過古稀的他腳上是一雙沾滿泥土的布鞋,拿著鐵鍬的手上佈滿老繭,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我還是那句話: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守著這座山一天,給後代留下一筆綠色財富。”望著滿山的綠色,老人的話語依然堅定,目光依然執著。20年,何殿起老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色,更是鶴鄉人心中的希望和夢想。

  期待,因為過去的歲月裏——

  這座生態之城帶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一頂頂桂冠耀眼奪目。

  憧憬,因為未來的征程中——

  這座城市勾勒的藍圖是那樣給力:以“生態”為統領,本著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理念,啟動生態保護與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推進“四大生態”工程,構建“六大生態”系統,著力打造吉林西部生態屏障和特色生態産業基地……

  如今,站在建設美麗中國新的歷史起點上,大美鶴鄉生態建設成效凸顯,草美林豐、濕地廣袤的生態本底正在回歸,而一切正預示著,它將與生態鶴鄉、魅力白城、宜居家園的現實最終相逢。

  扮靚綠色本底 打造生態地標

  風沙瀰漫曾是老一輩鶴鄉人心頭抹不去的土黃色記憶。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世世代代生存在這裡的鶴鄉人夢寐以求著有朝一日綠染山川,水碧天藍。

  面對這種局面,白城市委、市政府站在構建和諧白城高度,大坐標審視,大手筆勾勒:規劃生態“綠脈”、打造生態“綠肺”、 編織生態“綠網”,在瀚海大地接續開展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舉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和 “三年再造百萬林、建設西部大屏障”“造林還濕雙百萬”活動。2015年以來,共完成造林154.3萬畝,濕地修復到870萬畝,草原恢復到657萬畝,林地增加到680萬畝,規模化種植燕麥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2%,被國家評為“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一道道綠色屏障鎖住了風沙肆虐的腳步,讓鶴鄉大地染上了新綠、讓荒山披上綠裝,打造出了一個綠色州府。

  描繪藍色新圖景、引得源頭活水來、構建魅力塞上水鄉。鶴鄉——草原之城,濱江依河傍湖,因水而興,得水獨厚,素有“中國東北水鄉”之稱。

  白城生態核心問題在“水”,如何作好水文章,破解水“瓶頸”,白城市委、市政府給出了全新的答案:緊緊圍繞“三條紅線”“四項制度”,突出白城濱江、濱湖生態特色,構建六大體系,確定白城市五大水生態文明主題,打造獨具特色的“水系為韻、生態白城”,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體系,重構魅力塞上水鄉。

  有水則興,無水則衰。近年來,白城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大安灌區、分洪入向、河湖連通工程等建設,為水生態建設增添新鮮“血液”。截至目前,河湖連通工程全面告捷,124個水庫泡塘全部連通,新增蓄水量15.9億立方米。

  “想金山、盼銀山,守住耕地是靠山”,這是鶴鄉人最平實的想法。近年來,白城市緊緊圍繞構築吉林西部生態屏障的戰略部署,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理項目,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讓萬頃荒地變良田、生態建設可持續。尤其是去年以來,推廣“勁草一號”、燕麥治理鹽鹼地示範項目,通過以草治鹼防沙興牧,恢復“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讓草原成為白城最耀眼的生態名片,打造吉林西部生態地標。目前,共完成土地整理項目53個,整理土地面積12.04萬公頃,新增耕地面積7.03萬公頃。

  構建生態格局 厚植發展優勢

  白城的水、林、草、濕,包括地、氣、風、光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也是財富,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尤其是近年來,白城先後被國家列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市”“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和“水生態文明示範市”。這些國字號“金招牌”,對於我們打造生態産業、發展生態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厚植了發展優勢。

  打青山綠水牌,唱生態農業戲。綠色生態農業是白城的一大亮點。近年來,白城市堅持用項目載體、企業模式、生態理念謀劃和推動農業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農牧漁業資源中找工業,促進三産融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抓好豬牛羊驢、燕麥、綠豆等特色基地建設和精深加工,推行綠色生産方式,打造“白城弱鹼”“東方燕麥之都”“中國特色雜糧之城”“生態牧業基地”等特色品牌,創建全國食源性食品安全生産基地,初步建成了大龍頭帶動大基地、支撐大産業的發展格局。

  靠天吃飯、技術落後、效益低下、收入不高——傳統農業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現在,這種狀況在白城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截至目前,全市棚膜面積已經累計發展到17.6萬畝,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90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12個,無公害蔬菜16種。同時,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從而成為了全省推廣玉米膜下滴灌技術的主戰場,吉林省唯一的保護性耕作示範市,生態特色農業實現規模化、基地化、品牌化發展。

  推進生態工業,讓低碳之路在腳下延伸。工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硬支撐,是一個永不褪色的主旋律。近年來,實施工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推動企業技改創新和擴能改造,加快建立以清潔能源、綠色農産品加工、裝備製造、醫藥健康等産業為主體的生態工業體系,創建全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示範區,建設吉林西部醫藥健康産業基地。積極探索循環經濟模式,建設生態産業集聚平臺,執行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形成循環的生態産業鏈,促進資源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

  馭風而起,逐光而上,借物而興。作為全國唯一風電本地消納示範試點城市,白城利用風電供暖解決風電“棄風”問題,通過延伸風電産業鏈條,突出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的開發利用,引進國內外風電裝備製造龍頭企業,開展光伏發電項目和生物質能熱電聯産、氣化發電項目,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城市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和風電本地消納能力,提升質態,壯大體量,走出了一條綠色、清潔、低碳的發展之路。

  打響生態旅遊品牌,打造精品旅遊業。時光堆集起鶴鄉旅遊富礦,賦予白城旅遊業以鮮活的靈魂。近年來,白城以發展生態旅遊為主導,編制全域旅遊規劃,以“一線八點”精品旅遊線路為引領,立足“濕地風光、鶴鄉白城”整體形象定位,全力打造“濕地生態遊、民俗風情遊、冰雪體驗遊、鄉村觀光遊、軍事體驗遊”五大特色品牌品牌,精心培育草原風光、鄉村休閒、歷史文化等六大系列旅遊産品,把“濕地風光、鶴鄉白城”這張城市名片推向全國乃至世界,把魅力鶴鄉建成草原的“獨秀花園”和世界旅遊目的地。

  海綿城市建設,給這座草原城市增添了生態之美、現代之韻;彈性“海綿體”給城市中的人們帶來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兩年寒暑,530個日日夜夜,因地制宜的創新探索,實現了“老城變新城、小區變花園”的目標,創造了“白城速度”;探索了“海綿城市+老城改造”的路徑,打造了“白城模式”;創新了中國北方寒冷缺水地區海綿城市建設典範,樹立了“白城樣板”。白城變了,在老百姓眼中,它正越來越美麗,越來越讓人喜愛。

  再次走進白城,一幅幅嶄新、壯美的畫卷映入眼簾:一條條寬闊筆直的道路、一座座富有現代氣息的樓宇與蔚藍的天空交相輝映,疾馳順暢行駛的車輛、徜徉陶醉於公園、廣場的休閒人群構成一幅幅色彩厚重的油畫……感受到的是一種活力、一種生機,觸摸到的是一股現代化的氣息。

  構築環保屏障 圓藍天碧水夢

  藍天、白雲、繁星、朗月……那份醉人和詩情畫意曾是鶴鄉人引以為豪的醉人畫卷,然而,隨著原煤使用量的劇增和能源效率利用的不合理,這座美麗的塞上邊城,也一度成了全國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美麗家園被灰塵籠罩,煙塵漫天、藍天消隱成為了人們心中難以言表的隱痛,何時摘掉扣在白城頭上的這頂“黑鍋蓋”,再現涓涓清水、瀚海“草原藍”已成了鶴鄉人的心結。

  打從源頭上扭轉,沿著綠色、低碳、循環的路徑可持續發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全力抓好污染防治行動——白城以草原人勇敢、豪放的性格給出了擲地有聲的回答。

  2017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2.9%,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以來達到95.9%,同比提高5.3個百分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工業粉塵、化學需氧量、氨氮六項主要污染物減排全部超額完成,走在全省前列……翻看白城多年來取得的環保成果,讓人感觸最深同時也最有説服力的,莫過於上述看似枯燥的文字材料。

  近年來,白城健全完善生態建設制度體系和生態保護法治體系,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規,依法打擊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保護好來之不易的綠水青山、碧草藍天——啟動推行了“河長制”改革,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全力配合中央環保督察,辦理信訪案件375件,責令整改217家,有效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環保問題;持續開展藍天、清水、凈土“三大環保”行動,全市登出違規燃煤小鍋爐157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搞好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加快煤改電、煤改氣進程;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確保農藥、化肥零增長。

  力爭到2021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低於國家和省標準,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80%以上;城市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5%;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廢棄農膜回收率達到8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讓白城的天更藍、水更清、土壤更潔凈、空氣更清新。

  處處山青水秀,柳暗花明鑄就了白城草原明珠的美譽;草原生態城,激情創業地鑄就了白城的高度。

  生態鶴鄉,這個可以讓人“深呼吸”的地方,吐息之間,綠韻飛揚。碧水,給城市中的人們帶來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綠色,給這座草原城市增添了生態之美、現代之韻。

  站在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新的歷史起點上,200萬鶴鄉兒女,將並肩攜手努力打造天藍水碧、林茂糧豐、漁興牧旺、人水和諧的美麗白城,重構魅力塞上水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