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9月17日訊(劉陽 劉大易):初秋時節,位於白城市大安市叉幹鎮民樂村的千頃稻田裏,一片金黃。兩年前,這裡卻是光出鹼沙不打糧的鹽鹼灘。近年來,大安市從優化生態環境、改良鹽鹼地、生産優質農産品三個方面發力,實現了鹽鹼地上建“糧倉”。
深挖潛力,項目建設促增産。大安市有未利用地面積18.86萬公頃,其中鹽鹼地面積達11.1萬公頃。大安始終堅持把改良鹽鹼地作為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以項目建設為切入點,強力推進鹽鹼地改良工程,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抓住機遇,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項目。2008年,大安被列為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重大項目建設區,歷時7年,累計投資18.4億元,綜合採取以水洗鹼、以沙壓鹼和脫硫石膏治鹼等方式,將土壤PH值高達9.5以上的荒草地和未利用地降為PH值在7左右可耕種的耕地,實現新增耕地70.53萬畝。2016年大安灌區全線供水後,大部分改良地塊水田畝産在500公斤左右,旱田畝産400公斤。同時,利用省、市耕地開墾費,實施了叉幹鎮和龍沼鎮佔補平衡項目,累計投資2.4億元,綜合採取土地平整、容土壓沙和脫硫石膏與增效劑結合的方式,實現新增耕地3.3萬畝,經測産,叉幹鎮土地整理項目畝産700公斤。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全部實現耕種,全市年可新增糧食1.19億公斤。
廣借外力,技術提升助增效。依託現有的水利渠係工程,先後引進了華清農業、中國農大等10余家擁有土壤改良技術的企業和科研院所,成功研發了以藥治鹼、以肥調鹼等多項專利和實用技術,均收到很好效果,極大地促進了鹽鹼地的開發與利用。特別是中科佰澳格霖公司通過專用改良劑和秸稈炭化後製成改良與有機肥一體的改良劑水洗等方式,為鹽鹼地改良與開發利用又開闢了一條新途徑。2017年,在海坨鄉三業村成功改良了1.8萬畝重度鹽鹼地,試驗種植了1800畝水稻,畝産500公斤左右,全部通過有機認證。
2018年,公司又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協議,試種2畝由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發的超級雜交稻苗頭組合“超優1000”。從生長情況來看,耐鹼性和紮根性非常強,長勢非常好,明顯優於其他品種,若實驗成功,困擾多年的鹽鹼地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
激發活力,電商發展拓增收。大安地處北緯45.5度“世界水稻黃金生産帶”,原生態的鹼性黑鈣土壤,優良的嫩江、松花江天然水質灌溉,促成這裡生産的大米具有弱鹼性的獨特品質。大安充分利用被列入“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的有利契機,加強同“阿裡巴巴”“京東”等知名電商合作,利用電商産業園、11個省級“電商村”和182個農村電商服務站平臺,深入實施弱鹼大米品牌開發戰略。僅2018年上半年,就簽訂了8000萬元的弱鹼米訂單。